APP下载

中老年人信仰与幸福度的关系研究
——以巢湖流域居民为调查对象

2019-01-3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基督教中老年人

(巢湖学院 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院,安徽 合肥238000)

一、引言

许多人认为,信仰宗教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曾撰文称“无信仰,不幸福”,认为没有信仰恐怕是不会幸福的[1]。有人研究也认为,宗教信仰不仅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积极作用[2],还有人研究发现中年人中信仰宗教者比不信仰宗教者更幸福[3]。所以,大量的基督徒极力拉拢群众信仰基督教,其游说的理由就是信教能够带来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调查发现,在巢湖流域,民间的基督教信仰十分兴盛,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家庭教会,堂所和团契亦是到处可见,公办教堂也分布在每一个城镇之中。当前,信仰基督教的人非常之多,尤其是民间基督教信仰,队伍十分庞大。大多数的信众是为了打发时间而信教,他们唱赞歌、祷告、祈祷等,都是教会里的日常活动,对于群众排遣无聊、抒发心情及宣泄自我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信佛的人则相对较少,佛教、佛学及佛法也只能在寺庙和书本中传播,人们普遍看不懂佛经;民间所谓的信佛人,基本都是新时代不懂经文的迷信人,真正信佛者大多是居士或僧尼,他们的幸福度的确较高,但他们的幸福度并不一定是因信佛而获得。而对于无宗教信仰的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信仰传统文化者,他们大多讲究中庸、自如、随性,常常被人称为没有信仰的人群,也是经常被称为迷失方向、缺乏幸福感的人群。事实上,我国人民群众普遍的信仰特质就是文化信仰,展示的是对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信仰与传承,而不是对宗教的信仰,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声称不是宗教而是教育[4]。所以,这些被称为无信仰的人,其实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的幸福度与基督教徒及佛教徒的幸福度究竟有无区别,已是许多人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究巢湖流域居民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幸福度差异,我们展开了调查与访谈,现将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以期揭示信仰与幸福度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采用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问卷,对巢湖流域的中老年人进行调查,该量表信度为0.7,针对城市、农村及老年公寓的老人调查效度分别为0.58、0.735和0.703,总分计分范围是0-48分;同时,设计访谈问卷,对部分群众及不同信仰群体的代表人物进行访谈。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区分性,实地调查限制在三种类型的居民之中,一是寺庙里长期信佛的居士,二是团契中受洗的基督教徒,三是社区活动中心的居民以及部分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共搜集有效问卷135份,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37%的为男性,63%的为女性;信佛者29.6%,信基督教者30.4%,信仰传统文化者40%;29.6%的人感觉非常幸福,59.3%的人感觉幸福略多于痛苦,10.4%的人表示痛苦略多于幸福,仅有1人表示生活非常痛苦,即88.9%的人表示生活幸福;由于团契内信仰基督教者和寺庙内信佛者中老年人相对较多,所以,本调查样本的年龄范围主要在45-70岁之间,仅1人在70岁以上。为便于分析,增进研究的真实可靠性,对部分社区服务人员、寺庙主持、法师、居士、教会牧师及教会内受洗过的老信徒等进行了访谈,并综合阐述不同信仰者的信仰理念、生活态度和幸福观。

表1 研究对象的构成

三、量化结果及访谈记录阐述

(一)量化结果描述

如表2所示,幸福度分布在27.5±6.16之间,说明中老年人的幸福度并不太高,描述统计发现29.6%的人表示非常幸福,59.3%的人表示幸福略多于痛苦。在调查范围内,中老年人的性别与信仰、幸福感及总的幸福度之间关系不显著,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幸福感及总的幸福度也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进行LSD和HSD多重方差检验时也发现不同信仰者之间无幸福感及幸福度的显著差异性,在均值与标准差方面,信佛者27.15±6.758,信基督教者28.34±5.734,信仰传统文化者 27.11±6.065;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在幸福感及总的幸福度方面存在显著性相关,年龄越大,幸福感和幸福度就越强;由于超过70岁者只有1人,将其归为60岁以上者,分析发现45-60岁之间者幸福度得分为26.11±5.81, 而60岁以上者得分为 29.33±6.25,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P=0.003<0.01,差异十分显著。由于非常痛苦的人只有1位,所以,将其归为痛苦多于幸福的人群,进行LSD和HSD多重分析时发现,不同幸福感觉的人在总的幸福度上,彼此之间均存在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1,具体分析可知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非常幸福者是33.15±3.378,幸福略多于痛苦者是26.22±5.047,痛苦略多于幸福者是19.20±3.688,从数值上也能看出,彼此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即反映了幸福感觉越高的人,其总的幸福度水平也越高。

表2 问卷各维度及总分情况与相关矩阵

(二)访谈结果记录

1.信佛者访谈总结

大多数信佛者认为佛教是一种教育,是自我教育,它引领人们回归自己,寻找本真的自己,也即是教人修身成佛,所以,真正信佛的人是一种接受佛教教育的人,是愿意做一个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是顺应自然不逆天不违背正义的仁者,内心充满善意,自然就会深感幸福。现实生活中,信佛的人很少,社会上烧香拜佛的人不能算作信佛之人,他们不懂佛经,不按佛教的教义教规做事,烧香拜佛仅图消灾保平安,完全是一种迷信行为。许多信佛者从最初“以佛法为明灯而相信佛法”到后来“以自我为明灯而相信自我”,也是从迷信行为逐渐转变为修身养性之举,达到自我修行自我教育的境界。那些烧香拜佛的人,只是求佛者,是迷信行为,他们不种善因,想得善果,这是一种痴心妄想,他们欲望太多,内心必定痛苦、忧愁、不踏实,也不可能很幸福。所以,佛教注重的因果报应,注重“修”字,并不是迷信,而是传统文化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具体体现[5],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于佛教文化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圣贤文化,它与传统的儒、道文化早已融为一体,成为我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信佛者认同和传承民族文化,他们是自我认同的人,是能够稳定地保持较高幸福度的人。

2.信基督者访谈总结

许多民间基督教传教者认为基督教文化不适合我国的文化环境。由于基督教的单一神制,导致教会中的神职人员权威较大,教会内部争权夺利现象破坏了基督教的信仰环境,这令多数传教者深感失望,使许多信教群众感觉幸福度下降,于是,很多人自立门户,建立家庭教会进行小范围聚会,他们认为,党和政府一再重视宗教信仰问题,确实非常必要,宗教管理不好,很容易出乱子,生活和历史中案例已经很多[6];当前,信仰基督教的人的确很多,但基督教已被不同地方的人给同化了,改造成地方性各具特色的宗教,有的甚至以基督教为幌子形成了全能神邪教,也有的人利用神灵的权威性从事非法活动,骗人钱财,甚至引人误入歧途,导致财产损失及生命丧失等;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也是心存迷信思想,希望得到神的庇佑。所以,有欲望的追求和利益的驱使,就必须要对宗教信仰进行监督管理,但监督管理困难重重。信教者认为,他们在祷告、祈福和唱赞歌的过程中能够抒发情绪,调节心情,与人交流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使得他们的幸福度和幸福的感觉有所提升。由于信仰基督教的基层群众较多,所以,社会上很多人误以为信基督教者多为穷人,事实上,当前巢湖流域的穷人并不多,群众信教更多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信传统文化者及社区管理者访谈总结

在社区活动中心的中老年人,他们不参加基督教礼拜,不参加寺庙的道场活动,他们的活动常是打牌、下棋、听戏曲或是聊天等,人们常称他们是没有信仰的人,但事实上,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信仰者,他们内心思想中有儒道释的影响,也有地方风俗文化的影响;他们内心对子女抱有期待和希望,对祖先心存敬畏和寄托,对社会保持乐观,对党和政府保持信任,他们内心有希望、生活有保障。他们认为,生活在和平的时代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人健康、和睦,事业有成,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至于平时的娱乐活动,他们认为,只要有几位经常交流的伙伴或朋友,就不会孤单,精神生活就完全能够得到满足。社区管理者会根据工作的安排,要求小区物业管理者宣传关于宗教信仰的法律知识及政策,引导人们正当信教,反对邪教,宣传无神论等。具体的基督教团契聚会及家庭聚会,的确存在管理困难的现象,一方面是信徒们聚会时,陌生人无法进入,即使进入,聚会者正当祷告唱歌,工作人员也无法左右他人信仰自由;另一方面是家庭聚会者基本上都是周围群众眼中的好人、善良之人,所以,家庭团契聚会,不影响他人生活的话,管理者不便介入。

四、分析与讨论

(一)量化结果分析

分析发现,中老年人的幸福度平均分为27.5,29.6%的人非常幸福,59.3%的人幸福略多于痛苦,这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信基督教者平均分最高且标准差最集中,为28.34±5.734,这可能是基督教信仰过程中,祷告、赞歌等抒发了信仰者的情绪,调节了信仰者的认知方式,但整体上来说,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幸福感及总的幸福度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及差异性,信仰基督教的人幸福度平均值高于信仰佛教及传统文化的人,信基督教者的标准差也相对集中,但整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信佛者、信基督教者及信传统文化者之间,在幸福度和幸福感方面没有差异,即反映了有没有宗教信仰或是信仰不同,对人们的幸福感及幸福度是没有影响的。陆岐楠也曾研究发现信教并未有效提高居民的幸福感[7]。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中老年人之间,幸福度及幸福感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及差异性;但不同年龄者之间人群在幸福感及幸福度方面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及差异性,60岁以上者平均分高于60岁以下者,标准差也相对较大,反映了60岁以上的群众比60岁以下者更幸福,即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年龄越大,幸福感越强。由于影响幸福度的因素较多,精神信仰只是影响幸福的一个因素,但这种因素对于群众来说,并非决定性的,起决定性的因素可能是个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及生活的经济条件与人际交往状况,如访谈中,多人认同这一观点。

(二)访谈总结与分析

访谈中,信佛者认为佛教是一种教育,而其他信仰群体也同样认为,他们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心灵净化和人生教育的过程[8]。访谈结果反映,不同信仰者均表示生活幸福,这与问卷调查结果29.63%的人感觉非常幸福,59.26%的人感觉幸福多于痛苦也是一致的,即生活在当前的和平时代里,人们的幸福度普遍得到提升。至于人们对宗教信仰者的片面认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媒体的宣传,逐渐消除误区。如人们认为信佛者均是有钱人,这应该不是因为他们信佛了才变得有钱,而是因为他们有钱了才信佛,一方面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接受与传承自己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有可能存在消灾保平安的迷信心理[9]。而信基督教的人也不是穷人,而是基层大众,在大城市里有钱人或是工薪层信仰基督教者也较多,只是他们常在教堂内活动,很少被他人知悉罢了。信仰基督教者多是体现了一种迷信心理,这与那些烧香拜佛的人是一样的迷信现象。说明这些信教的群众在生活中存在困难或不安心理,在精神上还不够强大,以至于寻求神灵寄托,他们的内心是既幸福又痛苦,是存在不如意的,也即是幸福度受到影响。而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他们对待信仰和生活,都是十分的坦然和自如,对信仰也相对稳定,他们的内心自然是幸福度较高的。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心中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也是幸福的。所以,不同信仰者,大多都表示生活在幸福之中。

(三)比较与讨论

幸福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它让人对生活和境遇感觉到称心如意[10]。从数据分析可知,信仰基督教者幸福度相对较高,信仰佛教和传统文化者平均值和标准差基本一致,但整体上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幸福度并无显著性区别,即幸福度并不因为人们的信仰而发生较大变化。有研究认为,人们的高幸福度是因为信仰佛教的缘故[11],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因为,影响人的幸福最关键的还是个人认知与体验;个人的压力、欲望、不同的文化水平等,都是影响他们幸福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如杨玲等人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佛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无信仰者,而无信仰者的生活满意度又高于伊斯兰信仰者[12],这同样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能具体说明信仰某种宗教就比信仰另一种宗教更幸福。而张再生等人研究则发现社会支持力度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度高于宗教信仰的影响程度[13],笔者在调查访谈中,绝大多数的群众认同这种观点。因此,宗教信仰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经济条件才是影响中老年人幸福度的基本要素,家人健康、平安则是关键因素,有良好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渠道则是主要因素。所以,不同信仰群体的人,实质上,不存在幸福度的差异,只是由于很多人信仰宗教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宗教信仰必须加以规范引导和管理,才可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五、思考与总结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幸福度并没有太大影响。有无宗教信仰或是持有不同信仰的人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幸福度差异,这说明那些宣称信仰基督或佛祖能得幸福或是极乐的人,是在允诺他人不真实的愿望。信佛者认为自己很幸福,能够依靠佛教的智慧寻找自己,修身向善;而信基督教者也认为自己很幸福,他们相信以马内利,相信神与他们一直同在;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样也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他们心存希望,乐观生活,同样感受到生活很幸福。这反映了当前巢湖流域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较为充实,物质生活相对富足,即生活有保障,人生有希望,活着有力量。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地方政府和人民在不断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如随处可见的公园庐剧演唱,也有各种花旦巡回演出,巢湖民歌大赛,各种文化节、赏花节、摘果节等等,更有风雨无阻的广场舞大赛,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所以,影响中老年人幸福度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是否信仰宗教,而在于他们是否生活无忧,家人健康是否有保障,人际交往是否顺畅,家庭是否和睦,子女生活有无保障,以及个人思想方面是否有稳定的认知和乐观的精神等,即影响中老年人幸福度的重要因素还是精神文化生活要充实,人际关系要良好。

编辑:崔月华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基督教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