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2019-01-30熊芳芳
熊芳芳
学生: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明德雨花实验中学高三163 班
时间:2019 年7 月15 日
作课缘由:2019 年长沙市雨花区暑期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
一、课堂导入——经典之“常读常新”
师:班长在哪儿?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班吧,如果现在要你给你们班制作一个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来介绍你们班?
班长:团结。
师:团结。很好。然后名片底下还要告诉大家,你们是明德雨花实验中学的什么班?
班长:我们是高三163 班。
师:好,如果要给你自己制作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
(一些同学在低下说“帅”)
师:哦,很多同学都在说你“帅”,那你自己呢?
班长:低调。
师:帅而且低调,太优秀了!我再找一位女同学,也给咱们班制作一个名片,你给出什么样的关键词。
生:我们班很优秀。
师:优秀的163 班,好。能介绍一下你们班是属于什么科的班吗?
生(齐):理科!
师(惊讶):咦,我怎么昨天听说是艺术班呢?
生(杂):我们是理科班。
师:你们是理科班吗?那太好了,理科班的同学有智慧,今天让我见识一下你们啊。你们在接到这个任务要来上这一节课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心理:什么呀,把我们当小孩儿啊?这不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吗?为什么老师要来给我们再讲一遍?会有这样的心理吗?
生(齐笑且大声):没有!
师(亦笑):好吧,每一次我都猜错。那你们怎么想的呀?
生:以谨小慎微的态度面对每一次语文课堂。(生齐大笑,且自发地一齐鼓掌)
师(亦笑):太棒了!那今天就让我来见证一下你们的优秀!《愚公移山》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而且已经过去很久了。大家有没有读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生:没有。
师:毕淑敏说她在8 岁的时候读安徒生的童话《人鱼公主》,她看到了生命,当她看到人鱼公主变成泡沫的时候她就万分伤感;当她18 岁的时候,她看见爱情,因为那个时候“我”正是青春期;等她28岁的时候她自己已经做了母亲,所以她看到的是亲情,她想象人鱼公主的母亲和祖母对人鱼公主是多么的牵挂;到了38 岁的时候,她已经做了作家,所以当她再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更多关注的是写作技巧;48 岁的时候,她读到了灵魂,她说这是一个关于灵魂的故事,人鱼公主的海底世界非常丰富绚丽,但那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世界,所以为了追寻灵魂,她愿意付上生命的代价。然后她想,我58 岁、68岁再来读《人鱼公主》,又能读出什么呢?我在想,《愚公移山》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样的。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读它,我刚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给学生讲它,在某几个节点上,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来重读《愚公移山》。
二、“愚公”之重新发现——愚公名片
师:刚刚我请同学给你们班制作了名片,现在如果我要你们给愚公制作一个名片的话,你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或者称号呢?
生:坚持不懈。
师:如果要用一个名词呢?给他一个命名。不要用形容词性的短语,用一个名词性的称号给他,你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头衔?
生:我还没想好。
师:好,你先坐下,再想想。哦,那位男同学想出来了?好,你说。
生:傻瓜!(生齐笑)
师:为什么要说是“傻瓜”?
生:因为他要搬那两座山,根本就是搬不了的。他的理论我觉得并不现实。
师:他的理论只是假想,不现实,所以你说他是“傻瓜”。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说?
生:单纯。虽然山是搬不完的,但他还有子子孙孙。
师:就算搬不完,还有子子孙孙继承他的事业,所以他单纯地执着于这个信念,是吗?
生:是的。
师:好,请坐。一个说“傻瓜”,一个说“单纯”,这两个词其实很相近对不对? 但是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褒贬性质不一样。
师:很好。还有吗?继续说。好,这位男同学,已经在示意我了。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勇者。他想做的一切,只要他想,他就可以把它做到底。
师:一往无前的勇气。好。还有吗?那个躲在后面偷偷帅的男生,你来说说。
(生齐笑)
生:我觉得他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只要认定了,就坚持不放弃。
师: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好!现在,如果我给你们一些名词来选择,你会选择其中的什么称号呢?
(点击课件,展示名词)
独裁者、梦想家、精神领袖、煽动者、雄辩家、行动派、幸运儿、傻子、疯子、赤子、诗人、哲人、英雄、民族魂
首先说说“独裁者”,很多人说愚公太霸道了,他自己想要移山,凭什么让他的子子孙孙也都来实现他的梦想?子子孙孙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和命运,为什么要继承他的遗志?所以有很多人说他是“独裁者”,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为什么有道理?
生:我觉得吧,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不应该是实现上一代人的梦想的工具。
师:说得非常好。我想问同学们,什么叫独裁?
生:就是把自己思想强加给别人。
师: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是吧?
生:对。
师:好,让我们来看文本。看看愚公是不是这样的人。当他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书上说:“聚室而谋”,“谋”是什么意思?
生:谋划,商议。
师:他是跟大家商量的一个态度。然后,当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把土石放在到哪里”的时候,注意,是谁在回答?
生:“杂曰”。
师:“杂曰”是谁在回答?
生:大家纷纷回答。
师:并不是愚公自己在回答。他只是提出一个想法,跟大家商议。他有没有强迫大家?
生:没有。
师:包括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都是大家在出主意。而且,当他们投入战斗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当他们投入战斗之后,有什么样的人加入进来了?
生(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师:注意,这个小孩子,刚刚换牙,大概几岁啊?
生:七八岁。
师:这个孩子是怎样前往相助的?注意他的情态。
生:“跳”。
师:“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激动。
生:开心。
生:兴奋。
师:很好。他是非常兴奋地去帮忙的。愚公有没有强迫邻居去帮忙?
生:没有。
师:他既没有强迫家人,也没有强迫邻居。是他的行动呼唤了很多人心中共同的梦想,使得大家都想要来参与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所以连小孩子都愿意来支持和帮助,并且是兴奋雀跃地去的。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独裁者,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梦想的唤醒者,他唤醒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梦想。那么,其他的呢,刚才已经有同学说到了“傻瓜”,还有没有什么是你要选择的?
生:他是一个精神领袖,领导着众人去实现一个伟大梦想。
师:继续。
生:我觉得愚公是一个幸运儿。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按他这个进度来看的话,山不可能这么快就搬走。他是打动了天神,天神把山搬走的。所以说,他是个幸运儿。
师:请坐,很好。有一句话说,越怎样越幸运啊?
生:越努力,越幸运。
师:对,天道酬勤。上天都被他感动了,所以最后他实现梦想,不完全只是天降幸运,他的幸运,还是由自己的努力而来。继续说。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行动派。当他想移山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理念的支持,没有方针去指导。
师: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是吧?
生:他的想法很纯朴,就是觉得需要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移除障碍。
师:他认定了这个目标,就去做了。做就是了。他不是空想家,也不是清谈者,他是一个行动派!继续。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哲人。人们常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作为一个常人,会觉得他的这种想法荒诞疯狂,但仔细一想,对于他的这种理念,又会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他自己完成不了,还有子子孙孙,子子孙孙完成不了还有子孙的子孙。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并且其中还蕴含着人的追求与梦想,我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
师:越是那种目标单纯的人,执着信念的人,他们往往能够聚焦生命中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情。这样的人恰恰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哲人,他有他自己的生命哲学。还有其他吗?
生:他是一个雄辩家。他跟智叟之间的辩论,显示出清晰的逻辑和雄辩的气势。
师:所以辩论的结果是?
生:智叟被说服了。
师:他们两人的辩论是以什么收场的?
生:“河曲智叟亡以应”。
师:所以愚公不仅是一个行动派,还是一个雄辩家。他最后让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还有吗?
生:他是个赤子。有赤子之心的人都是比较单纯的人。会舍弃一切,达成目标。
师:很好。为了达成目标,他愿意舍弃一切。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智叟之“智”
师:相比之下我们会觉得智叟很“聪明”,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智叟的“智”是一种什么样的“智”?
生(齐大声):小智!
师:非常好,小聪明!他把一切事情都计算得非常清楚和精密,他认为,以你生命的长度和你的力量来跟这两座山较量,你显然是不自量力,你必然是要输的。他的这种衡量,显得非常明智。但是,庄子说(点击幻灯片)——
“去小智而大智明”(《庄子·外物》)
小智谋事,中智谋人,大智谋势。
去掉小聪明,才能拥有大智慧。小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小智是用来谋事的,它可以精明地计算一件事的得失;中智是用来谋人的;大智不仅仅限于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它是在谋求整个人类的幸福或思考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所以,智叟不“智”,而愚公呢?
生(齐):大智!
师:大智若愚,他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击幻灯片)——
明智的人早已老去
单纯的人永远年轻
像智叟这样的人,已经明智地为自己划定了生命的界限和终点,他早已老去,不再做梦,最后的时光,不过是等死罢了。但是愚公“年且九十”,“且”是什么意思?
生(齐):将近。
师:将近九十岁的人开始做梦,你是否会觉得荒唐?人活九十,已属罕见,年且九十而还能做梦,更属稀有。一个人活到将近九十岁而还能做梦,恰恰证明他怎样啊?
生(齐):年轻。
师:对,他的心是年轻的。因为单纯,所以年轻。他做梦,他行动,他开创新的生活,他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点击幻灯片)——
年轻就是生产力
梦想就是创造力
勇气就是影响力
信念就是向心力
因为年轻,所以充满力量;因为梦想,所以永不停止创造;他的勇气影响了他的家人和邻居,他没有煽动,也不是独裁,他用他的信念聚集了一大批跟他有相同梦想的人。
四、作为哲学事件的“愚公移山”
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点击幻灯片)——
移山是为了……
生:“惩山北之塞”。
师:从文本来看,山挡住了我的道路,出入不便。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原因。但是,再往深处想一想,移山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子孙后代。
师:不光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还有其他看法吗?他忍这两座山已经忍到快九十年了,为什么突然做梦,要移走它们?
生:因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生齐笑)
师(亦笑):是一个原因。还有吗?人一生,越到最后,越是会想什么问题?
生:为后代留下点什么。
生:不留遗憾。
师:对,他会回顾自己这一生到底做了什么,这一生值得吗?有意义吗?我们常常会听到内心有一种呼唤,如果我们一生只是在顺应环境,接受环境,甚至是容忍环境,你会觉得自己这一生怎样啊?
生:憋屈。
生:白活了。
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求学?其实就是我们不想停留在现有的处境当中,我们想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未来。所以愚公在“年且九十”的时候突然萌生一个梦想,其实就是因为听到心中的呼唤。荣格有一段话这样说(点击幻灯片):
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命感:它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让人注定要摆脱普通大众和常规老路。真正有人格的人无一例外具有使命感,并像信仰上帝一样对它深信不疑。
“有使命感”最初的意思是“受到某个声音的召唤”。
人格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增长的同义词。(荣格)
他说,每个人心中都会听到这样的召唤,要你成为英雄,要你去完成一样伟大的事业,要你去担当一个使命。每个人心中都会听到这样的呼唤,但是那些人格力量弱小的人,这种声音会渐渐变得越来越弱,最终会听不到,它会慢慢地泯灭于群体的声音之中,使命感也随之被集体的需要所取代。
生:我觉得这样就是随波逐流了。
师:对,很好。但是,有一部分人会清楚地听到召唤,并且遵从这种召唤。愚公就是那个遵从内心召唤的人:在我临死之前,我要做成一件事情。
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点击幻灯片):
“世界神话主题中的共通性,即指出人类心灵中那种欲将自己置于一个深刻意义核心的永恒渴求。”
“你是说寻找生命的意义?”
“不,不,不,是去寻找那种真正活着的体验。”
如果愚公每天就是重复吃饭、干活、睡觉这样的生活,他会觉得怎样?
生:他会觉得枯燥,空虚。
师:跟动物没什么区别。可是人活着应该是怎样?
生:创造。
生:经历。
师:对,要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意义地活着,要能够体验到它。要能够感受到“活着的状态”。所以你需要去做点什么。再看看海德格尔的观点(点出幻灯片):
在世界中的种种操劳活动与体验中, 发现自身,领会自身。
我住下,我习惯,我照料。
他在土地上栽培生长着的事物并且照料他本身的增长,栽培和照料就是一种建筑。
只有当人以另一种方式已经建筑、正在建筑并仍然有意于继续去建筑, 他才能够安居。(海德格尔)
所以安居的前提,是创造,是操劳,是去建筑这个世界。愚公移山就是对他居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种建筑。他要去对他居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有所作为,他才能够安居,心安理得地居住。他会在这种操劳当中,在这种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当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大家有没有读过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学生表示没有,一个都没有。有趣的是,课堂结束后,雨花区教研员张艳红老师告诉我,这个雨花区明德雨花实验中学校门口的雕塑正是西西弗,只不过对神话进行了改编,不是西西弗独自一人推石头,而是西西弗和一群人一起在推石头。可惜雕塑下面没有文字注解,学生也从未留意。)
(点击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
这是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比所推的石头更坚强。
“尽管磨难多多,凭我的高龄和高尚的灵魂,可以判定一切皆善。”
宇宙突然恢复寂静,无数轻微的惊叹声从大地升起。无意识的、隐秘的呼唤,各色人物的催促,都是不可缺少的反面和胜利的代价。
他知道他是自己岁月的主人。
这些行动变成了他的命运,由他自己创造的,在他记忆的注视下善始善终,并很快以他的死来盖棺定论。
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加缪《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因为触犯了天条,结果被诸神惩罚,每一天把巨石从山脚推上山顶,然后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第二天又必须将它从山脚推上山顶。每天不断重复这件事。这就是他活着的唯一劳作。加缪如何解读西西弗的人生呢?他说:“这是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热爱这个世界,就必须为了这份热爱付出代价,去流汗,承受痛苦甚至苦难,但西西弗比所推的石头更坚强。加缪借助俄狄浦斯王的一句话“尽管磨难多多,凭我的高龄和高尚的灵魂,可以判定一切皆善”,来对命运中的一切说“阿门”。他赞同,他接受。所以即使是像智叟这样嘲讽的声音,也是“不可缺少的反面和胜利的代价”,他甚至是一种衬托,他衬托了愚公在宇宙之间有所作为的那种光芒和力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岁月的主人,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构筑自己的命运,愚公亦然。无论结果如何,“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人心”。即便巨石永远会滚落下来,就算两座大山永远无法挪移,西西弗和愚公的拼搏本身已经足以充实人心。所以,加缪说,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
生:愚公也是幸福的。
师:对。所以,移山是为了什么呢?(点击幻灯片)——
听从召唤·寻找体验
发现自身·有所作为
这是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移山,除了现实需要之外,它更是一个哲学事件。
五、浪漫主义的结局与主题表达
师:现在,请填空回答(点击幻灯片)——
真正移山的是( )。
生:是夸娥氏二子。(说完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大家全都哄笑起来,似乎终于意识到在我的课堂上,这样回答问题是不得体的。哈哈)
师(亦笑):你们也没说错。只不过,夸娥氏二子也不是没来由地从天而降,所以移山的根本力量还是?
生:是信念。
师:对,很好!是愚公的信念,人道合一,天人感应。当人内心有非常执着坚定的信念的时候,也就是道家的“抱一”的信念,“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愚公持定心中那个单纯的信念,持道抱一,所以能成为人心所向,并且最终感天动地。
那么为何要如此结局呢?为什么要用神话的结局呢?
生:鼓励人们坚持信念,去创造,去奋斗。
师:很好,用一个美好的、浪漫主义的结局来鼓励人们去持守自己的信念。
六、愚公移山与道家思想之虚静无为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一个故事,它是列子的原创吗?是道家的思想吗?道家思想是怎样的特点?
生(杂曰):虚静无为。
师:本来就有很多人说《列子》并非列子的原创,说是东晋人张湛在辑录时做了大量的增补,还有人说是后人假托列子之名写的 (点击幻灯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深远。
著有《列子》八篇,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 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
师:你们觉得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列子的原创吗?它是道家的思想吗?
(学生无法回答)
师:那我们就必须从《列子》和《老子》的原文中去寻找答案了!来看几个片段(点击幻灯片)——
《列子·天瑞》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
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睪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师:什么意思啊?
生:子贡厌学了。
师:是啊,跟你们一样,高三啦,好累啊,暑假还要补课,不想学啦,能不能休息啊?然后孔子怎么说?
生(齐):活着就没有休息的时候。
师: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赐”指什么?
(学生答不出来)
师: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这里是子贡的自称。他说:“既然这样,那么我想要休息都没地方可以休息了咯?”我们来看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有焉耳。望其圹,睪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孔子说,有地方可以休息啊!哪里呢?孔子说,“望其圹”,“圹”是什么意思?
生:平原。
生:空旷的地方。
师:偏旁不对,呵呵。这个“圹”,是坟墓。孔子说,你看看那坟墓。“睪如也”,“睪”通“皋”,高。“如”呢?我们常说“空空如也”,“如”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像。
师:不对。它在这里是形容词的词缀,相当于“然”,什么什么的样子。“睪如也”就是高高的样子。“宰如也”,“宰”通“冢”,“冢”就是大、地位高的意思,比如“大冢宰”。“宰如也”,就是大大的样子。“坟如也”,“坟”读第四声,意思是“土地隆起”,“坟如也”就是隆起的样子。“鬲如也”,“鬲”是古代的一种炊器,孔子用它中空的样子来比喻坟墓。孔子的意思是,哪里可以休息啊?
生(笑):死了就可以休息了。
师:对,死了就可以休息了,活着的时候你别跟我谈休息。孔子的话就像我们常见的高考标语——
生(笑):“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师:还有一种说法:生前何必久睡?——
生:死后自当长眠。
师: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段对话就让我们看到,其实《列子》的思想还是很积极的。道家思想也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般 “无为”。道家所说的“无为”其实是提醒人类不要无节制地去改造世界、破坏世界,但人类生命的自我发展,蓬勃的生命力,它是非常鼓励的。我们再看《老子》当中的一些思想(点击幻灯片)——
《老子》33 章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师:《老子》提倡虚静无为,但也赞赏“强行者有志”,努力去做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失其所者久”,不会失去其根本,不失去自身所持守的信念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了以后精神还不消亡的人是真正的长寿。在愚公身上有没有体现啊?
生(齐):有!
师:如何体现的?
生:愚公的精神在子孙后代身上还有延续。
师:很好。即使他死了,他的精神也会传承延绵。而且,他是“强行者”,他是“有志”之人。再看老子的宇宙生成论(点击幻灯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大道是生生不息的,《老子》是非常强调生命的蓬勃发展的。包括《老子》第63、64 章里面的句子(点击幻灯片),这个应该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就是老子的思想,它跟我们惯常片面所见的“虚静无为”是两样的,它强调了什么?
生:日积月累。
生:有始有终。
师:愚公移山,用的什么工具?
生:箕畚。
师:对,用小小的箕畚,来运两座大山,就如同“管窥蠡测”中的“蠡测”一样,用贝壳来测量海水一样,在人看来这都是荒唐的,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子告诉我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告诉我们,愚公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呀?
生:可以成立的。
师:对,是成立的。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愚公是一个哲人,你们现在觉得,他算不算一位哲人?
生:算。
师:对,他是有他的人生哲学的,而且他的哲学是逻辑成立的。这是道家所要弘扬的思想,所以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中,仍旧能够体现道家的思想(点击幻灯片)——
大道永恒,生生不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最后,老师要留给大家一个作业,回去以后读一读《列子》和《老子》,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