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点与前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19-01-30徐建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质量思政

徐建飞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这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随后,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制定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努力打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攻坚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焦点

针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命题,学界从内涵意蕴、成效与不足、策略优化、评价监控、基本经验等方面展开研讨,并结合“思政课”具体课程,基于多元的视角对教学质量提升展开论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涵意蕴

“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内涵意蕴是国家、学校、教师等教学实施主体,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把握青年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成长规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在高校场域有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促进青年大学生智力、能力素质的综合全面发展,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品质修养,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胡子祥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包含了教学质量目标和教学质量要求两个层面。教学质量目标上,即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实践需求和理论需求。教学质量要求,一方面包括“量”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2]。

叶荣国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可以从价值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等维度展开。价值论层面,“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价值的实现必须要遵循其内在的教学基本规律,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价值论的分析旨在认识“质”的有用性和“量”的有用度;认识论层面,“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是否有“笑声”“掌声”,课堂上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否“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效果与质量的统一。认识论的分析旨在认识“质”的内在规定性;实践论层面,“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需要符合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过程需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教学结果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经受检验。实践论的分析旨在认识学生的可接受度[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成效与不足

1.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揽“思政课”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靳诺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各高校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政课”教师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导向正确;“思政课”教师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师能熟练掌握现代科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变革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课堂教学,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师风和教学态度较为端正[4]。

崔岩通过对陕西省陕南、陕北、关中等地区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这些地区“思政课”教学取得的成绩。即“顶层设计”与院校探索实践良性互动,“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成效凸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组合拳”[5]。

2.存在的不足

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成绩有目共睹,“思政课”课堂教学总体良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调研中,发现了以下问题: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弱化课堂教学;教学针对性不够突出,学生思想层面存在的疑难困惑得不到理论的说服;教学内容存在偏离理论课程本身的性质定位的倾向等问题[6]。

靳诺指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存在的不足,她认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经典理论和教材内容理解不够准确,自身的专业功底薄弱,经典著作的思想精髓讲不准;有的教师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理论阐释力有待提升,核心思想讲不透;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艺术性生动性不足,课堂缺乏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有的教师教学导向偏差,对“思政课”定位不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不强[4]。

王德勋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思政课”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被动地应付教学,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功底薄弱,对讲授内容一知半解,自然无法将理论讲透彻,也没法让学生信服;有的“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使得课堂气氛枯燥沉闷;有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同虚设,考核模糊,实效甚微[7]。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优化

学者们从着力支点、方法自觉、关系厘清、规律遵循、路径探索、攻坚策略等维度优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施策略。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着力支点

杨志刚、费聿辉认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有三个着力点:独立性、重视度和规范化。独立性上,就是要承担“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全校“思政课”教学和教师队伍。重视度上,通过“领导上讲台”等方式手段,表现对“思政课”课程的认知认同认可。规范化上,要按照“思政课”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进行规范化的运行[8]。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方法自觉

袁久红、卢雷认为,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方法的倾向,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三个方面提出方法论指导。教学内容上,要补齐短板,突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有效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估中,努力“化理论为方法”,在“知”与“理”相渗、“理”与“事”结合、“利”与“理”统一、“境”与“理”同构中加强对大学生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水平和能力的考核[9]。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需厘清几组关系

徐蓉、王梦云认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需要厘清关系其教学进程和质量水平的挤兑关系。从质量属性入手,明确“思政课”教学适用性与符合性的关系;从质量定位入手,厘清“思政课”教学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从质量动态入手,把握“思政课”教学改进与加强之间的关系[10]。

4.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规律遵循

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一方面要遵循教育学普遍意义上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课程育人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要探讨内在的规律。佘双好认为,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就必须遵循教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规律、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规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规律、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规律、“知”“行”辩证统一的规律[11]。

5.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张亚认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敢于探索新的路径。她指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有力支撑、关键所在和重要措施[12]。靳诺强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树立问题意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集中统一指导,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教学导向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教学组织上和教学考核上等路径上有所创新[4]。

6.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攻坚策略

郑萼为了打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提出了攻坚策略。教法革新上,推进教学范式革新,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师资建设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科研一体化上,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联动的科研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素质[13]。白显良认为,要攻克“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难题,就必须明确“思政课”的使命与担当,深化对课程定位的认识,在改进中提升“思政课”教学[14]。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监控

“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是针对“思政课”是否满足国家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与期待以及课程培养目标的程度,是对“思政课”功能实现程度和保障、监控实现程度的评价。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科学评价,学界就“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体系建构、原则方法、指标研究、基本思路、具体对象、监控体系展开论述。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体系建构

(1)二维空间评价体系。杨江民从对“思政课”教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体系。对任课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觉悟和行为规范,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包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对国内外时事热点的关心程度和观察分析能力,自我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及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等[15]。

(2)三维空间评价体系。吴海山围绕教学素质评价、教学技能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三维度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体系。教学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能力的评价以及教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教学技能评价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法运用能力、教学激励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理想信念是否树立,对该学科前沿问题是否了解,学生自我学习思考能力是否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否吸收和认同,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要求是否具备[16]。

(3)四维空间评价体系。黄元全基于“需求者本位”的视角,从课程目标导向系统、教学操作规范系统、课程质量监控系统、课程效果考核系统四维度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体系。课程目标导向系统包括“思政课”要完成的总体目标(宏观目标),各门课程要分别完成的培养目标(中观目标),每位任课教师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微观目标)。教学操作规范系统要以新修订教材的研读为契机,严把教材质量关;以落实任教准入制度为契机,严把队伍质量关;以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关。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通过教学评教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课程质量跟踪系统、教学质量考核系统来实现的。课程效果考核系统由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育人效果三个部分构成,学习效果是关键,教学效果是保障,育人效果是目标[17]。

(4)五维空间评价体系。方莉、元青青从评价理念、评价价值、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评价过程五维度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体系。评价理念是对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态度和自我认知,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的目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机制的关键,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实质在于价值判断,以此反映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因素。评价过程是依据评价的标准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及“思政课”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评定、指导的过程[18]。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原则方法

黄元全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知识性、科学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目标、过程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硬指标与软约束相统一的原则[17]。

吴海山认为,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实施方法具体表现为:日常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与学术水平评价相结合[16]。

杨江民认为,可通过问卷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专家评价法、同行评价法、学生评价法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综合评价法[15]。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指标研究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的原则。王平认为,设定“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指标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其评价理念为指导,充分彰显其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导向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与发展性,侧重内容的精确性、易测性[19]。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的内容。王平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指主要由“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标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指导思想、授课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及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的变化与产生的实际效果上[19]。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的维度。邓卓明、卢景昆认为,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需坚持理论维度、方向维度、转化维度和服务维度。理论维度即把“思政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生接受理论作为评价标尺;方向维度即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念作为标尺;转化维度即青年学生能否将“思政课”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作为标尺;服务维度即把解决青年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素养,满足大学生诉求作为标尺[20]。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基本思路

佘双好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主战场在课堂,主力军在教师,主旋律在遵循规律。“思政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方式对青年学生灌输科学思想理论、培育政治素养、塑造价值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是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信息最稳定和最基础的渠道。在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多元综合评价中,“思政课”教师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应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思政课”教学评价规律和“思政课”教学管理规律[21]。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具体对象

杨江民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涉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管理、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包括评价教师、学生、课程和教材、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15]。黄元全认为,“思政课”课程质量的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思政课”课程目标导向的评价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价是其评价的重点对象[17]。刘俊峰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对象主要有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知识传授过程的质量评价,从知识体系到价值体系的思想引导过程的质量评价,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实践转化过程的质量评价,从教学主体到研究主体的教学研究过程的质量评价[22]。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监控体系

高丽波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监控体系由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目标、监控活动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他主张从目标监控运行机制、督导监控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监控运行机制、信息反馈监控运行机制、激励监控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监控体系[23]。

赵平、黄建华认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监控主要从“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大学生两大群体入手,通过教学目标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信息的监控、对被监控对象的激励四个方面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监控体系[24]。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经验

“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同步发展。在伟大而艰难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在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叶荣国、钱广荣概括提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经验,具体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方向性;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遵循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可接受性[25]。

胡子祥、林伯海总结了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提升思“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即加强集体备课,建设“精彩一课”;组织教学观摩,在相互学习中提升课堂质量;开展教学比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营造良好教研氛围;开办“中铁隆大讲堂”,拓展课堂主渠道[26]。

郑登文总结了北京市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可贵经验。坚持大格局统筹,抓顶层设计、关键少数、督查考核,强化工作合力;坚持立体化推动,夯实学科基础,深化教法攻坚,注重示范引领,实现特色发展;坚持供给侧发力,汇集名家同讲一主题,组织高校同建一门课,引导学生同写一封信,培育品牌课程;坚持全方位培养,理论武装为先,强化政策保障,打造一流队伍;坚持协同式攻关,强化平台建设、正面发声,成果培育,促进理论创新[27]。

靳诺则以“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介绍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科学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发挥教指委的各方面作用;精心组织听课调研,全面了解一线课堂教学情况;聚焦疑难问题解析,加强教学示范引领;发挥技术优势,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28]。

(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

学者们结合“思政课”具体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对提升教学质量展开分析。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逄锦聚认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有: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和深度把握不够,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不准;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有差异;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积极性不高。鉴于此,逄锦聚提出“原理”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导性原则,即坚持评价“教”与“学”相统一,坚持评价短期与长期相统一,坚持手段和目的相统一。并指出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措施建议,即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原理”课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原理”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认真研究学科规律、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增强学习“原理”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原理”课教材建设力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29]。

2.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李叔龙认为,“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真懂、真信、真教、真爱思政教学团队;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价值目标;加强“概论”课教材建设,抓住教材的主线,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探索团队化专题式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打破陈旧落后的考核模式,构建校内课堂平时教学考核,校外活动考核,综合试卷考核多元立体的考核体系[30]。

3.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吴潜涛通过听课调研发现“基础”课建设中亟待改进和加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职教师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这与中央要求存在差距;“基础”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础”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基础”课一味追求教学方法创新,脱离了教学目标;“基础”课教学管理不够规范[31]。结合“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实践体验,吴潜涛针对“基础”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良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客观把握“基础”课教学实际,找准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发力点,增强课程自信;明确“基础”课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坚持以教材为遵循,彰显“基础”课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围绕青年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聚焦“基础”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基础”课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实现学科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方向[31]。

4.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王炳林通过听课调研指出“纲要”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当前,“纲要”课授课内容的完整性不够,个别学校未完成全部授课内容;“纲要”课注重历史过程的叙述和知识点的讲授,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疑点热点阐释不足,价值引领不够;多数“纲要”课教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还很不够;“纲要”课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受其影响[32]。针对问题,王炳林提出了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建议。要求“纲要”课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和定位;加强“纲要”课教师业务培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推进集体备课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教师交叉听课,加强教学重大问题的集体研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研讨,提升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积极采取专题式教学法,增强“纲要”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纲要”课教师队伍优化,组织“纲要”课教师的实践研修,提升“纲要”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32]。

(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多维视角

学者们基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视角、群众路线的视角、话语体系建设的视角、亲和力的视角、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的视角、获得感的视角、教学讲义的视角、“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展开论述。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龙妮娜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视角,探讨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策略。她认为,加强教师的品德修养、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情境诱导,建立合理的教室空间环境分别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必要条件、主要方法和物质保障[33]。

2.群众路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朱国伟认为,教学群众路线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他指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核心主体是教学中互动的师生。因此,“思政课”要以人民本位作为价值基点,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出发点,以群众路线作为教学方法论,要面向课堂、植根社会,学会将网上群众路线与网下群众路线结合,强化“思政课”教师主体责任,注重教师间、教学机构与其他部门间的合作,培养具有社会关怀、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34]。

3.话语体系建设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思想是话语的内核,话语是思想的外壳。话语是特定时空下人们表达思想观点、价值主张的言语方式及制约机制,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徐蓉认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在加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与引导力上多下功夫。通过激发“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活力,消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思政课”话语建设的聚集效应,有效化解话语使用中不良因素的干扰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的质量[35]。

4.亲和力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主要包括理论魅力、传授魅力和情感魅力。理论魅力、传授魅力和情感魅力分别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基础因素和关键因素。张青主张以提高亲和力为突破口,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他强调“思政课”教师要聚焦教学和教材本身,增加学术涵养,深化理论魅力;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贴近现实为原则,创建生动活泼的话语体系[36]。

5.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盖逸馨、张涛将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作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砝码。他们要求从教学管理层面优化“思政课”的发展与建设,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出勤率,这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此外,“思政课”还应该优化教学主体,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获取学生的情感接纳,提高“思政课”课堂的抬头率,这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最后,“思政课”要转变教学理念,控制课堂规模,完善教学评价,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互动率,这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37]。

6.获得感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增强青年大学生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归宿,也是检验课程质量的试金石。“思政课”教学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房广顺、李鸿凯认为,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要把握好有棱有角、有虚有实、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四个维度,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教学手段的新模式和新路向;树立互联网思维,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范式;强化实践体验过程的培育引导,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凸显和培育特色,挖掘立足地域特点的教学资源[38]。

7.教学讲义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徐维凡认为,以教学讲义为突破口,打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他要求从课程的理论结构体系、课程涉及的事实体系、课程相关问题的逻辑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入手,精心编写高质量的教学讲义。另外,要全面认识教学讲义的突破口意义,重视教学讲义编写的组织协调,处理好突破口攻坚与其他攻坚的关系,加强教学讲义的宣传推广工作,发挥好教学讲义对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39]。

8.课堂教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在课堂。白显良认为,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的攻坚战,“思政课”教师要敬畏课堂,端正对课堂教学的正确认识,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高度;要坚持内容为王,重视课堂教学的营养“配方”,增强教学的学理透彻性,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努力提升教学针对性;要坚持质量导向,领会教学方法的深刻要义,改进教学“工艺”,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还要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技术、教学话语、教师教学魅力包装,改进教学的呈现方式[6]。

9.“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顾钰民、闫宇豪认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遵循教学规律、育人规律、成长规律,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际效果,使“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入耳、入脑、入心”[40]。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前瞻

总体来说,自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后,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异常活跃,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为今后深化此命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关于此命题的研究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一)进一步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的科学意涵

当前,在“思政课”教学研究成果中,有部分学者将“教学质量”与“教学实效”两个价值指向迥然相异的概念混为一谈。“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思政课”教学实效,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绩效评价的内在关联的不同概念。“思政课”教学质量则是高等院校依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据相关文件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程度。它包括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培养的能力水平,塑造的价值观念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相关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整个“思政课”教学环节的认可度。而“思政课”教学实效,则是就大学生针对教学主体、教学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认同和接受的反应。明晰概念是深入命题研究的基础和铺垫,进一步对“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概念做出学理阐释,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质量与效果的统一。

(二)转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微观和比较层面研究

针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学界多从理论阐释、体系建构、制度设计等宏观层面展开,相对而言,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这也使得理论研究中的经验总结、对策探究缺乏现实的针对性,其借鉴和推广的适用性、价值性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证实。此外,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极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国内的视角来展开研讨。诚然,国外高校也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灌输,其相关的经验总结对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鉴于此,“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需要转向实证研究的微观层面和纵横对比的比较层面。一方面,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实地调研,以增强对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同样也可以将学理层面的制度设计、策略方案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以优化实践运行。另一方面,借鉴和汲取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不同地域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有益经验,增强“思政课”质量提升的规律性认识。

(三)融合多视角、多学科综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现阶段,学界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视角。若仔细探究“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背后涉及的多元主体,不难发现这些主体生存发展和价值需求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都是密切关联的。那么,“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应当重视其教学质量提升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和生命内在追求。因此,将“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从教育学单一学科领域向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延伸是主流趋向。

(四)转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动态机制研究

当前,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多是集中在某一特定时代语境下,通过静态的截面来展现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图式。但是构成“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学生、课程以及评价的尺度和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改弦易辙。这使得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应该由原先静态的分析转向动态的整合,从个别因素转向系统总体,探寻动态变化中“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整体效应。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质量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