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冉雪峰的成才与学术传承因素探析※
2019-01-30李勇华张训浩陈代斌黄玉静边晓静
李勇华 张训浩 陈代斌 黄玉静 边晓静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
一代名医冉雪峰(1879—1963),长江三峡地区巫山县大溪乡人。冉氏世代业医,尽得家传。其1903 年即顺江而下达汉口,曾参加武昌首义,后于武昌专事中医,声名鹊起,民国期间即与河北盐山张锡纯共称“南冉北张”。抗战期间于万县,解放战争期间及解放初于重庆行医。1955 年11 月底,奉命调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干外宾治疗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授一等一级专家。
冉雪峰先生之所以成长为全国中医界的顶级人才之一并传承学术经验,形成颇有特色的“冉氏内科流派”,这与“天、地、人”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相关,现试探析如下,以冀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有益参考。
1 个人因素
冉雪峰家族在巫山县世代为医,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医内科领域颇负盛名,其学术绵延数百年至今。据其子冉先德主持的“冉雪峰中医名家研究室介绍”视频,“冉氏医学流派”传承有序,每代传承代表依次为冉天星(1680—1760)、冉泰丰(1730—1818)、冉佑祖(1765—1850)、冉启新(1793—1879)、冉作楫(1823—1910)、冉雪峰(1879—1963)、冉先德。冉雪峰“自幼习文学医”,15 岁时参加夔州府考试,优中廪膳生员,19 岁时与巫山好友饶宪章等赴成都乡试,均挂水牌(清时对初试合格者即挂水牌),后因考场弊端而落第。在成都期间,时值藩台衙门举办留日官费生考试,冉氏一考即中,后四川省布政司多次致函巫山催冉东渡,因种种原因而未成行。可见,基础扎实的家传医学及人文背景,成为冉雪峰学好中医的原始养料及动力。
冉雪峰曾积极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后为袁世凯的爪牙逮捕入狱,袁世凯驾崩后,幸经一位有名的大律师保释而得以出狱。自此以后,他遁迹医林,抱不做官、不发财主义,精力视线凝集于医,数十年如一日。曾曰:“卫生即以强种,强种即以强国,发扬至道,倡明强学,以与欧美争衡,未始非挽回国权,拯救同胞之一助也。”这种为国为民而从医的职业取向,成为其学习积极向上的源源动力。
冉雪峰为人敦厚诚恳,做事踏实认真,学习刻苦努力。他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身体力行,既当中医看病开方,也能用西药,也能给外科伤员换药。曾曰:“中医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由正规学校培训,在校主要学中医理论,同时也要学西医理论,又要有临床实践,使学生能做到中西融汇贯通,中西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祖国的新的医学,那在全世界最先进。”他著书时参考许多中、西医书籍,中西融汇贯通写出大同生理学、大同药理学、方剂学等一系列著作。冉雪峰特别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其于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所编撰的《内经辑要新释》六万余言,全书汇精解经、研古出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医经学术和其治经方法。78 岁时他开始编写《伤寒论集注总诠》,这部著作后由其子冉小峰和冉先德整理,由前卫生部长钱信忠亲笔作序,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1981 年正式出版,名《冉注伤寒论》。该书是冉雪峰的代表作,诚如其自述“本编与其他集注、集义、汇纂不同,彼系聊为征引,此乃总求归结……将经论之精义,各注之菁华,其中精透奥妙入微之处,整理好,注释好,贡献出来,为中西学术交流,再以中西结合形式丰富世界医学内容。”
冉雪峰为冉氏内科流派的杰出代表,文字功夫深厚,年轻时曾做报社记者及秘书工作,为医成熟后,善长于著书立说,终至著作等身。1939 年日机开始轰炸万县市,为躲避轰炸,冉雪峰迁于万县董家岩李家院,应诊之余,埋头著述。在此期间,著有《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生理学》《大同方剂学》《中风临证效方选注》等。1959 年元旦,尽一月之力写成《八法效方举隅》一书向党献礼,建国十年大庆时又以《冉雪峰医案》再献红心。2004 年1 月,冉小峰与冉先德主持将冉雪峰的所有著作整理,由京华出版社出版,名《冉雪峰医著全集》,分为医经、方药与临证三册,共计235 万字。
冉雪峰一生钟情于中医办学,培养中医人才,传播中医学术。他1907 年受聘武昌医馆教习,后继任馆长。1923 年,曾虚心地向张锡纯询问创建医学堂规则,张锡纯殷殷回复之,此文记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武昌行医期间,冉雪峰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冀以“发扬国粹,造就真材”。1929—1937 年,冉雪峰历充汉口卫生局考试中医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检定中医委员会委员,并参与主持了数届中医考试。抗战期间,又在万县筹办中医学校,教师都已经聘好,然因日机轰炸终未成功。1955 年,冉雪峰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虽年逾古稀,为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仍然夜以继日工作,亲自上堂授课,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中医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材修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冉雪峰在办学的同时还积极办刊,1921 年创办湖北省《中西医学杂志》,兼任编辑,发表过很多具有创见性的论著,为中医学术研究和中西医结合开辟了新道路。1950 年5 月29 日,重庆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冉雪峰任编辑委员会委员。
冉雪峰精研中医,实践中医,并不吝将所有学术经验传给继学者,因而一生正式带徒达数十人[1]。在武昌行医阶段,冉雪峰所传承的弟子如湖北应城的陈择江,河北的邵雨亭和郭焕章,天津的卢抑甫等,而尤为突出者为名医熊济川和宦世安。抗战期间在万县,则带徒龚去非。后去北京,带徒陈可冀及郭士魁。张锡纯去世之前,嘱咐自己未完成学业的弟子去拜冉雪峰为师。这几位弟子就是后面名重一方的深县中医张方舆、天津中医李宝龢和孙静明,他们在抗战期间拜师,以通信的形式接受冉老的传道授业解惑,直至冉老去世,他们的交往近30 年。冉雪峰的子女中亦有数人从事中医药工作,传承其父的“德”与“艺”,均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口碑甚佳。尤为突出者,除女婿宦世安外,则为其子冉小峰与冉先德。另外,冉雪峰尤善结交中医界朋友,常进行学术讨论及诗文互动,据资料可查,他与张锡纯、李重人、王渭川、时逸人、王文鼎等中医名家均为好友[2]。
2 社会因素
冉雪峰早期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据记载,1903年,冉雪峰顺江来到武昌,不时撰写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后在报社主持笔政,评点时事,鼓吹共和。面对内忧外患,先生认识到欲实现“民富国强”,必须推翻清王朝,实现共和。1911 年,他义无反顾,毅然从戎,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1937 年在《新定救护方药注释》中冉雪峰回忆写到:“溯民元随同志,首义武昌,短布从军,下马作露布,上马杀贼。”后被袁世凯爪牙逮捕入狱,出狱后因感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下,民主革命注定一无所成,慨而专事中医,以己之长从另一条途径为救国救民做出贡献。
冉雪峰主要生活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他一生颠沛流离,从家乡巫山到武昌,因战争而避难于万县、重庆,最后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调入北京。旧社会的民众大多生活困苦,饥饱无依,传染病流行,导致民众体质脆弱,脾胃亏虚,这对冉雪峰的中医疾病研究方向、学术发展不无影响。武昌曾有麻疹、鼠疫、白喉、霍乱等瘟疫流行,冉雪峰均尽医生职责,不顾传染风险,冒死相救,看病施药,不计个人得失,总结出诸多瘟疫治疗的临床经验,如经验方“太素清燥救肺汤”。写出了系列瘟疫治疗的经验总结著作,如《温病鼠疫问题解决》《霍乱症与痧症鉴别及治疗法》《麻疹商榷正续编》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欣欣向荣,各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冉雪峰深感中医发展的新契机来了,作为一个老中医负有推进学术传承发展的义务和责任。1950 年5 月29 日,重庆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冉雪峰任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 年,又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首届校长,同时出任重庆市政协委员。期间负责组织编写了第一套中医进修教材,并著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他年逾古稀,学校评价他“为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焕发革命青春,仍然夜以继日工作,亲自上堂授课,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四川中医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材修订工作作出了贡献。”
1955 年,冉雪峰被调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国家给予其崇高的荣誉,他不顾年老,看病、做学术、带徒弟、参与政治协商等工作,似乎焕发人生的第二春。他在离渝赴京前给弟子龚去非信中说:“惜乎年事已老,今年已逾76,耳已半聋,但改进中医,发扬先代文化遗产,素具此志,天既留我多活几年,赶上这个机会,当尽其所知所学贡献民众,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足见新时代激发的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1956 年8 月,冉雪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在8 月26 日写给其弟的信中说:“我弟兄年已耋耋,能看见中国复兴,世风丕变,欣慰……各方面照顾甚周,一切待遇,等于专家,可谓特殊遇会。不是毛泽东时代,是没有的,我年老耳已半聋,学习不够,但在一日,当为人民尽一日义务,现争取入党,以便实事深入学习,已递申请书。”可见,政治、社会因素对冉雪峰的成才及学术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域因素
冉雪峰出生于巫山的中医世家。巫山地域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冉氏为医乡里,临证读书带徒,孜孜不倦,以精深的中医药技术维护一方乡民的繁衍生息。奔腾的长江湍流,孕育了冉氏追求中医学术技艺的激情,淳朴忠厚的百姓和民风,深深滋养和浸润了冉氏的高尚医德医风。旧社会的武昌、万县、重庆,均为当时的中西部重要城市,交通相对发达。这些城市开放、包容,社会多元,人员混杂,疾病也愈加复杂而棘手,这些地域环境和相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冉雪峰学术的进一步锻造、提升,对其人格意志锤炼和医德品质升华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党的中医药政策落实的先行地区,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率先成立,“西学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医药优秀专家云集,中医药学术发展最繁荣,冉雪峰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正是如鱼得水,其学术、临床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徒、著作等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4 启示
冉雪峰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中医大师,其关键的学习中医并成才的动力是内源的,就在于其强烈的“强种即以强国”愿望以及热爱中医、服务民众的职业愿景。前者是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目睹国家羸弱,满受欺凌的状态下,也在历经热血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失败后,在力所能及和自备条件的基础上,走上了医民救国的道路。后者是一位普通山村青年来到繁杂的旧社会大城市竭尽全力以一技之长以立足谋生的朴素愿望。因之,冉雪峰弃革命而从中医,为自身生存,也为强种救国。而在当今新时代,促使学子学习中医的内源动力,已不是冉雪峰当年的救国夙愿,而应在于首先树立为民众解除疾苦的崇高医愿,并因此而学医,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要热爱中医、学好中医、实践中医,坚定为民解决疾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而谋生存的职业愿景,也应是自然的从事中医的关键内源动力。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等均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内容是一致的。中医的思维方法源于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如中医的象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样与中华文化的认识相通。因此,中医药是渊源于中华文化的,是其中优秀的一支,具有原创意义,并且已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为有效,已经为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古言“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诚言中医与中华文化的相通性。冉雪峰年少时曾求功名,古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并加之优良的中医家传,为其中医学习道路做了极好铺垫。今时,学好中医当先打好坚实的中国古代文化基础,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突出,熟读中医经典著作,旁通历代名家,吸取各家之长,凝成自家之特色,传承学术经验。
中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自身队伍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而这个水平并不体现在空洞理论,而是取决于临床实践。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本来就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升华于临床与生活实践,又可指导临床与生活养生保健。只有长期坚持临床,在临床中实践应用中医药理论,不断探索,又创新理论和实践,才会逐步积累学术经验,渐成大家。冉雪峰在家传学医期间以及决定以医为业之后,从未脱离临床实践,尤其是在武汉之麻疹、霍乱、鼠疫流行期间也从未退缩,因此而成为一代临床大家。反观当今,脱离中医临床而谈中医,理论与实践脱节,普遍西化的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学习冉雪峰一生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从医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当真正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指导,偏离了这一中医根本特点和优势,则非真正的中医临床,也不能积累真正的中医学术经验。
中医学术经验积累,一则造福于民,再则应当传播与传承。冉雪峰成为著名中医,他在湖北举办中医学校多年,传播了中医学术,造就了大批中医人才。在办学的同时,他还择优录取,按照传统师承的模式收为正式入门弟子,将毕生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倾囊相授,学生的中医个性化培养颇有成就,造就了一批杰出中医人才,如宦世安、陈可冀、龚去非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冉氏内科流派”。实际上,办学和带徒对老师来说,都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相互促进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冉雪峰曾举办数种中医药期刊,发表诸多学术论文,并且借办刊和上海、太原、重庆等城市的中医同行互动交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也在抵抗毁灭中医政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冉雪峰在繁忙诊务及各类繁杂工作之余,避战空隙,挤出时间来著书立说,使得冉氏学术经验至今传承并弘扬。而今新时代,国家制定执行“发展传统医药”“中西医并重”的政策,各级中医学校林立,各类中医药期刊、各类出版社中医药著作百花齐放,遍地公立和私立中医院、中医诊所,可见目前中医发展可谓迎来了春天,学术氛围浓厚,学习中医的条件达到了历史最佳。需要重视的就是传统师承和现代的学院式教学要有机结合,虽然目前已经做了很多探索[3-4],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实施,规范并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