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30尹周安罗成宇
聂 娅 龙 玲 全 佳 尹周安 罗成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强化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其临床水平一直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标。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学术和临床水平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临床经验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学习、传承是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其临床水平的快捷、有效途径。中医师承虽然是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规律的教育模式,但是受到优秀师资、教学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传统的侍诊抄方模式无法满足高校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对中医临床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运用数字技术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引入到高校课堂,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教学对象以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级、2014 级“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学生为主,及部分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共60 名。教学资料为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2014—2016 年面向全国基层医生所进行的“临床现场教学”视频,此视频包含3 方面内容:(1)熊继柏教授现场诊疗患者的全过程;(2)熊继柏教授对诊疗过程的分析,包括辨证论治思路、处方用药经验等;(3)熊继柏教授现场答疑。
1.2 教学方法
1.2.1 课前准备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接收到更多的有效信息,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资料,进行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提前观看教学视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内容以内科常见病为主,涵盖少量妇、儿科常见病,适当选取部分疑难病症。然后将选取的视频内容进行剪辑,剪辑过程中记录每段视频的大致内容及播放时间,这样有利于掌握教学进度。其次,教师要熟悉视频中所涉及到的医学知识,并且熟悉名老中医的临证思维和学术思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及答疑解惑。
1.2.2 教学过程(1)观看视频:组织学生对名老中医临床诊疗过程进行观摩,聆听名老中医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要求学生对病案的主要内容(四诊资料、诊断辨证、处方用药)进行记录;(2)讨论互动:学生提问,授课老师进行现场答疑,或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3)课后提升:举行“跟名医学临床”沙龙活动,针对典型案例开展讨论或举行专题讲座等。
1.2.3 教学评价 本教学不适合用单一的试卷考评模式进行教学评价,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业,我们采用了综合评价模式。(1)对学生进行病案分析测验,以分析学生的中医思维及临床水平;(2)写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在中医思维和具体诊疗经验方面的学习收获;(3)参考学生课堂发言及课后沙龙的综合表现。
2 教学效果评价
在学习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征询教学意见并进行改进。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参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是否愿意选修、对教学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不记名方式调查,全部问卷20 min 后收回。实发问卷60 份,收回有效问卷60 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显示:(1)认为参与本课程学习收获大者52 人,占86.67%;收获一般者8 人,占13.33%;收获小者0 人,占0%;(2)认为收获在辨证思维方面的50 人,占83.33%;收获在治疗用药方面的7 人,占11.67%;收获在其他方面的3 人,占5.00%;(3)如果列为选修课,愿意选修的57 人,占95.00%;不愿意选修的3 人,占5.00%;(4)如果列为选修课,认为16 课时合适的10 人,占16.67%;认为24 课时合适的36 人,占60%;认为32 课时合适的14 人,占23.33%;(5)对教学形式满意度的调查,认为满意的56 人,占93.33%;一般的3 人,占5%;不满意的1 人,占1.67%;(6)对本课程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建议多一些互动提问和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如观看“失眠(痰火扰心证)”案例后能附带介绍熊继柏教授治疗其他证型的失眠的经验;②提高视频制作质量,改善音质及画面;③希望听到更多名老中医本人对诊疗思路的阐述。
3 讨论
长期以来,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大规模、流水线式的院校培养模式虽然培养了众多的中医从业人员,但是学生中医思维弱化、临床水平低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中医专业八年制学生中选拔成绩优秀者参加“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河南中医学院秉承“厚基础,重经典,突出仲景特色”的理念,于2009 年始开办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仲景学术传承班[1]。以上都是以“强化经典、强化中医思维、突出实践”为思路,培养过程重经典、重临床、重传统文化,实施多导师制,试图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的中医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改革虽然能弥补一些不足,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使得高水平、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导师显得十分稀缺。
通过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从鲜活的临证经验中吸取营养,是继承发扬中医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证技能,培养造就中医人才、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十五”后期,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项目中设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重点课题[2]。此后,科技部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继续给予支持,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重点项目。以上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其成果没有直接应用于中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相对而言高水平、临床经验丰富的导师显得十分稀有。2014 年,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创新了一种新的中医临床培训形式——临床现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采用名医现场诊治疑难病人,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并详细讲析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证思路及具体方药组成。相较于以往的名师授课主要是课堂理论阐述或者讲解案例而言,这一培训形式让学员直接面对患者,直接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令人印象深刻,对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泛好评。因此,我们尝试运用数字技术将这一成果运用于本科课堂教学中。
数字化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了中医学各科教学中。如袁晓红等[3]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自主开发中药饮片3D动画标本资源库,使中药饮片标本收藏数字化、操作互动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陈云慧等[4]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构建了《伤寒论》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胡志希等[5]将文锋Ⅲ中医辨证诊疗软件有机地应用于教学之中,研制无纸化学习考试系统用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考试,研制中医诊断数据库用于资料查询和文献查新,编写了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制作了系列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建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实践证明,数字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因此,我们尝试开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教学,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引入到高校课堂,将名老中医的辨证思路、诊疗风格以及处方用药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诊疗过程,旨在构建将大规模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平台。目前,该项目主要在我校“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实施,待经验成熟后可推广至全校中医专业,作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一种实训演练。我校正在构建“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建成之后将以“实时在线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对名老中医临床实践进行现场观摩。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水平,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