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109)杨氏“颈五针”埋线针刀治疗颈椎病伴随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9-01-30米甲龙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杨氏针刀颈椎病

米甲龙 杨才德

(1 庆阳市西峰区温泉卫生院,甘肃 庆阳 745000;2 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19 期)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如工作生活压力,心理精神压力、自身免疫因素、生活饮食习惯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疼痛不适、嗳气、泛酸、恶心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3 大类。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胃痛”“痞满”等范畴,其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本文作者是在运用导师杨氏“颈五针”埋线针刀[1]治疗颈椎病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可减轻或缓解患者伴随的胃部症状,通过对数十例颈椎病伴慢性胃炎症状明显的患者治疗的观察,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现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2019 年7 月在我院门诊、住院的颈椎病伴随慢性胃炎患者70 例。70 例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40 例;年龄36~67 岁;病程最短1 周,最长10 余年。

1.2 纳入标准(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4],诊断为颈椎病伴随慢性胃炎患者,表现症状以颈椎病症状为主,伴随慢性胃炎症状,伴随症状表现:食欲差,上腹部疼痛不适或隐痛,进食后不易消化,部分伴有嗳气、恶心、泛酸等症状;(2)接受并积极配合本治疗方案者。

1.3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伴随的慢性胃炎为主诉症状者;(3)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及患血液系统疾病者;(4)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患精神疾病等特殊人群患者;(5)不接受治疗或半途退出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1)运用杨氏3A+疗法“颈五针”治疗。(2)“颈五针”定点:颈中点:位于正中线第四、五颈椎棘突之间的一点。关节柱点:位于第四、五颈椎棘突旁开约2 cm 处各一点。(3)针具的选择:所用针具,是采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才德教授所发明的埋线针刀,选4.5 cm 长,7#埋线针刀。(4)操作方法[2]:患者采取俯卧位且头前屈,双手背垫额,保持头颈部稳定不活动,且充分暴露操作部位皮肤,操作者坐于患者的头部前方,先戴检查手套检查,用黑色定点笔定点,定点完毕后术区消毒,操作者换戴一次性无菌手术手套,并铺无菌洞巾;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再次定点并按压住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持埋线针刀,随后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指端,支于所操作点旁边,将埋线针刀的开口斜面,朝左手拇指方向,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相平行,刀体于皮肤表面切线垂直,抵住皮肤快速刺入,缓慢推进,直达骨面,稍提起刀体,退出少许,即行纵行切割,横行疏通操作,切开4~6 下,有硬结者,可多切割几刀,如刀下出现松动感后,即可缓慢出刀,并按压刀眼片刻,观察不出血时,再用无菌贴贴敷,嘱患者休息片刻,术后3 日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刀口干燥清洁,术毕。

平均每5~7 d 1 次,3 次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观察。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伴随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伴随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有效:伴随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无效:伴随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不明显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 例确诊患者中基本治愈38 例,占54.29%;显效19 例,占27.14%;有效8 例,占11.43%;无效5 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随访30 例,愈后1~2 年均未复发。

3 典型医案

案1 刘某,女,49 岁,2017 年9 月29 日初诊。患者头痛头晕、伴左上肢麻木疼痛不适,伴胃胀胃疼、胃脘不适1 年余,加重1 个月来院,查头颅、颈椎CT 示:(1)头颅未见明显异常。(2)颈3-4、颈4-5、颈5-6 椎间盘突出。(3)骨质增生。诊断为:(1)颈椎病(混合型)。(2)慢性胃炎。随以主诊断为主治疗,给予杨氏“颈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未给予任何药物配合治疗,采用上述操作方法,3 次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第1 次治疗后第2 天患者诉胃胀胃疼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只隐隐不适感,嘱其不服药继续按颈椎病以埋线针刀治疗观察,治疗第四次时患者诉胃胀胃疼及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治疗结束后随访1 年未复发。

案2 王某,女,56 岁,2018 年4 月12 日初诊。患者以“颈项僵硬疼痛,伴右上肢皮肤疼痛2 个月”来院就诊,查颈椎CT 示:颈3-4、颈4-5 椎间盘突出,入院症状:患者素有头项强痛症状,从事手工制作,长时间低头,近2 个月来反复发作,近1 周伴随胃脘部胀痛不适,随来我院就诊,以“颈椎病(混合型)”收住治疗,治疗以杨氏“颈五针”埋线针刀为主,配合中成药活血化瘀止痛药口服。治疗4 次,第3 次治疗结束后,诉胃部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4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胃痛”“痞满”范畴,其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服药时间长,且不良反应强,依从性差。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炎症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

本文作者通过在运用杨氏“颈五针”埋线针刀,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发现,在颈椎病症状治疗得到缓解后,患者所伴随的胃部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而埋线针刀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才德教授的发明专利,它是将埋线疗法和针刀疗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疗法。它是通过针刀对病变部位、病理解剖部位的松解、切割等治疗,达到对受压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解压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颈五针”对慢性胃炎症状有作用,考虑如下三点:(1)埋线针刀起到针刀松解作用,缓解受压神经的压迫刺激作用,使其趋于正常,同时又将可吸收性线头留置于穴位内,而线体在穴位内可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刺激体内神经递质,从而促使内分泌平衡,以缓解慢性胃炎症状;(2)穴位埋线是对穴位的长效刺激作用,而本文所选用的“颈五针”归属督脉、华佗夹脊经,督脉又称为“阳脉之海”,可以振奋人体阳气,间接的提升了脾胃阳气,以利于脾胃恢复正常生理功能;(3)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所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主因颈椎病就诊,影像检查有明显椎间盘突出,颈椎受损,可造成周围神经、血管、脊髓及内脏神经受损,可引起相应内脏病变,而“颈五针”的治疗,可缓解受损的植物神经、内脏神经,从而可缓解由受损的植物神经、内脏神经引起的多种内脏疾病,通过埋线针刀治疗,刺激植物神经节,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了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异常,从而使受损的胃黏膜得以修复,消除胃部不适症状。

本文是选用治疗工具,是杨才德发明的一项国家专利工具,它既可以埋线操作也可以进行针刀松解治疗,即埋线针刀,埋线针刀既具备了针灸的治疗作用,又有针刀的松解作用,两者合二为一,具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本文采用针刀疗法剥离松解病变部位的组织,解除病变组织的黏连、紧张,有效地缓解了局部肌肉组织的痉挛,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受压的神经得到恢复、局部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得以吸收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运用杨氏埋线针刀疗法之“颈五针”,在治疗颈椎病过程中发现对慢性胃炎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因临床病例较少,没有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本文只进行了具有明显疗效的病例讨论,本文作者仅治疗数十例患者,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解决了长时间服药、医从性差、疗效不稳定易反复的问题,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增加,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杨氏针刀颈椎病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Fort Besieged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