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慢性喉痹的研究进展※

2019-01-30夏梦竹姜夏婷李继安王秀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医家黄帝内经咽喉

夏梦竹 郭 瑾 姜夏婷 朱 亮* 李继安 王秀萍

(1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 河北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210)

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恶化,雾霾天气的长时间出现,慢性咽炎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现代人的常见病。而慢性咽炎极易反复发作,如果治疗不当甚至能引发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现代医学在临床上主要以消炎药物和手术来治疗并防止其并发症,但存在容易再次发作等问题。而中医学对于喉痹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能调和阴阳,改善患者体质,减少慢性喉痹的复发几率。古代医家对喉痹的论述散在于各种古籍文献之中,整理和发掘古籍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喉痹发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喉痹概念

中医对喉痹的认识有两种——广义喉痹和狭义喉痹。广义喉痹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包含喉痹,乳娥,白喉,喉风及部分口腔疾患等疾病。狭义喉痹专指咽部有红肿不适,食难下咽,语言不出等症状的咽部疾病。喉痹一词首现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中提到:“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中有记载:“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隋代的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结而生热,故喉里肿塞而痹痛。”汉唐时期的《小品方》中记载:“治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入,七八日即杀人,治之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记载过:“伤寒先厥,发热下利,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必咽中强痛,其为喉痹。”元代以后的医家随着对喉痹的认识更加深入,他们将喉痹根据各种因素进行了分类且按照更为详细的病因来进行治疗。例如明代医家薛己将其分类为喉痹、喉痈、乳蛾等,在《薛氏医案》中言:“喉痹嗌痛者……当辨内外表里虚实治之。”清代对喉痹的研究到达了巅峰,医家们甚至对喉痹进行了单独的研究,例如在吴谦等的《医宗金鉴》中就将喉风从喉痹中独立出来,而且又从发病缓急,将喉风分为急喉风与慢喉风。

根据中国历代医家对喉痹的认识来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医家学派对喉痹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从《黄帝内经》提出喉痹的概念,再从广义之喉痹到狭义之喉痹,从混乱模糊的咽喉疾患到分别独立成咽喉各病,并专门论述。逐渐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

2 喉痹病因

对于喉痹的病因,古代各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以种类繁多,经分析整理得以下3 点。

2.1 感受热邪 《诸病源候论》一书对咽喉病有专条论述:“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结而生热,故喉里肿塞而痹痛。”唐代的王冰对喉痹的注解观点与《黄帝内经》有相同之处。认为阴谓之心之脉,阳谓之三焦之脉,并结于喉,气热内结,故发喉痹。也不离热邪为主[1]。

2.2 五脏虚损 《素问·五脏命分》提到了:“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大则喜病胸痹喉痹逆气。”意思是人分所得,肺小则少饮浆水。又肺小不受外邪,故不病喘喝。肺大喜受外邪,故喜病痹及逆气也。说明喉痹与自身体质和肺的大小很大关系,肺大则气虚,也就是一般喉痹的病因在自身的因素就是与肺气虚弱有关。《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灵枢·杂病》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此言嗌干口热者,当有刺之之法也。嗌咽干燥,口中甚热,其津液如胶之稠,当取足少阴肾经之穴以补之,水旺则火衰也。

2.3 饮食因素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曰:“咽以纳气,喉以纳食,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掩其食下,不掩之则喉错,必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通主饮食,司呼吸升降,为人身之橐,紧关之门户也。”他认为咽喉为饮食的门户,而饮食不节可造成口干咽干,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筋络所致喉痹症状的产生。这与现代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异曲同工。

3 喉痹病机

喉痹的病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对于喉痹的病机认识。

3.1 阴阳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里的阴指厥阴,阳指少阳,意思是厥阴(心)与少阳(三焦)相互结节不通就会产生喉痹。这主要阐述了喉痹的病机是厥阴和少阳的阴阳失和。明代张景岳根据《黄帝内经》及王冰等前人观点的的基础上提出喉痹属诸经,凡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皆有此证,但有虚实之分,根据病因病机将喉痹分为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等。

3.2 脏腑病机

3.2.1 肺肾阴虚 虚火上炎 熏灼咽喉 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犯,故《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暑热伤肺,灼伤肺液,使咽喉失于濡养,就会出现咽干口渴等症状,加之暑热之邪上炎,蒸灼咽喉,故易发为喉痹。《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于,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灵枢·杂病》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以上条文均说明肾阴亏虚对喉痹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肾阴具有滋养脏腑形窍的,制约阳热偏亢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体阴液之根本,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景岳全书·传忠录》)。温热病后,或劳伤过度,耗伤肾阴,使咽喉失于濡养,加之肾阴亏虚则虚火亢盛,上炎而灼于咽喉,发为喉痹[2]。

3.2.2 情志失调 肝木不疏 气壅上逆 郁结咽喉 《景岳全书》言:“一阴肝与心也,阳胆与三焦,肝胆属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指出了肝、胆、心三焦、四经皆亢于上,可致喉痹。《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可见肝与咽喉疾病也有一定的联系。《素问·风论》云:“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达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阻滞,肝气上逆,郁结于咽喉而可发为喉痹。

3.2.3 脾胃失调 不能健运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经脉相通,《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脾中:“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膈挟咽,连舌木,散舌下。”《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知,咽喉干燥,病在脾土。”脾主运化水谷津液以营全身,若脾胃失常则不能输布津液滋养咽喉,咽喉养,而病喉痹。脾胃运化失调,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凝聚咽喉,火痰交阻,即可发为喉痹[3]。

3.2.4 心火上炎 久郁及血 瘀滞咽喉 《黄帝内经太素》中:“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于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肿喉痹也。

4 喉痹治法

4.1 针灸治法 古代治疗喉痹多采用针刺的方法,亦选用灸法及井穴等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普济方·辨陷下则灸》云:“若身热恶寒,时见躁作,或面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灸之、灾害立生”。通过上述条文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咽炎的发生多与火热阳邪致病以及阴虚阳亢致病有关,故多用针刺,而且配合井穴等刺络放血疗法以泻其阳热之邪[4]。

《黄帝内经太素》 里面记载:“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手阳明脉循缺盆上头,足阳明脉循喉咙入缺盆,故喉痹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脉疗主病者也。足少阴脉至舌下,故口热取之。《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则喉痹明系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也。其病舌卷而短,口中作干,心烦且痛,臂之内廉亦痛,不能举之以上及头,当取手小指之次指,即第四指也。系手少阳三焦经,其穴在次指之端,名关冲,去爪甲如韭叶者是也。《黄帝内经太素·诊法通论》曰:“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痛,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丰隆穴在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主治厥逆,大小便难,身体怠情,腿膝酸,屈伸难,胸痛如针刺,腹痛如刀切,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足青身寒,喉痹不能言,高登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气逆则痹卒痛,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灸三壮,针三分。运用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规律来针刺治疗喉痹。

宋代《太平圣惠方》言:“小儿急喉痹,灸天突穴一壮。”明代医家薛己将其分类为喉痹、喉痈、乳蛾等,在《薛氏医案》中言:“喉痹嗌痛者……当辨内外表里虚实治之。”他认为对咽喉之凶危病证应以外治为先,并首创针刺患处之法。清代《针灸则》曰:“喉痹,出血;放其肿处出毒血。”也是在患处针刺放血治疗。

4.2 药物治法 在现代中医治疗喉痹中,古人的经典方剂仍发挥着重要作用[5]。元代滋阴派朱丹溪认为狭义之喉痹的病因大多为痰热,除了痰热之外,虚热、血虚等也可以引起喉痹。他在《丹溪心法》中写道:“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汤加竹沥。是热者,黄连、荆芥、薄荷、硝、蜜姜汁调,噙化。”提出用竹沥,黄连等药物除痰清热来治疗狭义喉痹。历代医家对于慢性喉痹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治疗脾肺蕴热引起的喉痹的记载有《圣济总录》中:“治小儿喉痹,由脾肺蕴热,血气结塞。慎勿刺破,但以此方治之。木通汤方:木通(锉一两)、升麻(一分)、大黄(锉炒一分)、麻黄(去根节一分)、犀角(镑一分)、石膏(碎半两)、甘草(炙一分)。”治疗肝胆火旺引起的喉痹的记载有《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火证喉痹……凡肝胆之火盛者,宜以芍药、栀子、草龙胆为主;阳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为主……”又如治疗冬寒伤肾的记载有《医贯·卷之四》:“世人但知热咽痛,而不知有寒咽痛……仲景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面赤咽痛,用通脉四逆汤。盖以冬月伏寒在于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也可用含服的方法治疗喉痹,汉唐时期的《小品方》中记载:“治喉痹,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大良。治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入,七八日即杀人,治之方。熬杏仁熟捣,蜜丸如弹子,含咽其汁,亦可捣杏仁末,帛裹含之。”

4.3 综合疗法 宋元时期的《圣济总录》中记载:“治伤寒后舌根肿塞,喉痹,此为脾虚心热,先针舌下两边出血。次服地黄汤方。”此为先针刺治疗,再与药物进行巩固治疗的作用。明代医家薛己在《薛氏医案》中言:“喉痹嗌痛者……当辨内外表里虚实治之。”他认为对咽喉之凶危病证应以外治为先,并首创针刺患处之法,结合其发明的清咽利膈汤,至今仍为治疗急慢性乳蛾、喉痹、喉痈的常用方。

5 结论

综合全文可以看出,古文献中对于慢性喉痹的病因病机大体可以归为3 类。在查阅各种古籍文献的基础上,以“辨病论治”为研究的视角与特点,本文概括出喉痹中医的病因为“感受热邪,五脏虚损,饮食不节”,病机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气壅上逆;脾胃失调,不能健运;心火上炎,久郁及血”以此认识喉痹。在治疗上,各医家采用针灸放血等来泻热去邪,加以中药来清肺补肾,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祛湿化痰。本文主要汇总古代各医家的理论思想,以其为基础,总结古代治疗喉痹的方法及用药,为现代治疗慢性咽炎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医家黄帝内经咽喉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