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在黄帝内经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2019-01-30钱会南翟双庆
钱会南 禄 颖 贺 娟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 100029)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最早由Scriven 提出,在于区别“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则强调学习的结果,二者功能显然不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收集形成性评价信息,以便调整下一步教学计划,学生则可利用形成性评价反馈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故而有人提出形成性评价的价值亦体现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1]。本文结合内经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在《黄帝内经》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黄帝内经》教与学的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1 调动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效率,通过学习能力的考核,了解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甄别和考评。但若评价主体单一,若评价中学生没有发言权,对评价的标准及内容,结果无所知晓,学生没有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故评价亦很难起到促进内在需求发展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黄帝内经》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师生交流教学活动的途径,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交互交流。因而学生是自评和互评的评价主体,变成主动诊断审视自我知识体系的“医生”,而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
再者,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考核,而是提升学生的《黄帝内经》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因此,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之中,明确学习目标和确立达标标准,乃是进行有效学习必不可少。此不仅注重教学成效的评价,且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要求,使其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学与评价同时进行,如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根据《黄帝内经》理论课程特点,拟定教学多元化评价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从开课告知学生,从而促进多元化评价的实现。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不仅有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亦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果进行自评,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审视问题,反思自己在《黄帝内经》学习中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提醒和修正自己,并思考通过何种方法与途径达成学习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亦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乃至自我完善的环节。
此外,运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结合,在实践中使之逐渐成为《黄帝内经》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方法可引用于《黄帝内经》的教学评价体系。若引入学生同伴或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亦能从教师看不到的角度与时间来审视学生。在评价过程屮同学间更能了解各自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课堂以及课下各个环节,通过互评,对学生有全方位、动态的评价,有望加强学生对其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客观了解。而且在评价中还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学会剖析自我,发现自己和同学的短处和长处,总结其优点和缺点,学会如何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还可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欲望,亦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 把握师生相互评价的必要性
基于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师生互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乃站在学生和老师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从多维度构成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在于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形成性评价之中,是形成性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评价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为评价者与参与者,对于其学习自主性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如英国国王学院与麦德威、牛津郡合作的形成性评价计划(KMOFAP)着重研究形成性评价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发现通过在课堂搭建互动性评价体系,能够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2]。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可以由被评价者转化为参与者,从而可以根据其多向与多次交流的意见,实时反馈于授课的教师,使得教师关注学生对内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感受。有助于相关教师及时修正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并改革教学模式,以期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如授课前的学情分析,对学生之前已学课程,班级的学习风气,班级整体情况的了解,以及内经开课后将要同时学习的课程等,有初步的全面了解,并制定应对策略。内经开课后,教师授课中对学生情况进一步观察,并通过课堂提问,内经经文背诵,期中考试等情况的分析,乃至于期中等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学生讨论座谈等,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实际体验与感受,对课程进度与内经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依据内经课程学习目的要求,参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建议与意见,以形成性评价形式,如课堂实时评价,课下评阅反馈等,将评价信息形成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反馈意见,并给予相关学习问题的矫正与学习方法的运用建议。
此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评价内容,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团队协作精神等,亦可以涵盖在形成性评价系统之中。
3 灵活运用评价形式的多元性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并非只是知识灌输,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如平时的小测验,教学单元之间的形成性评价,中期考核性评价,或学期之末的的评价。尤其是课堂即时性评价,即实时评价,乃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最多的评价。还可以选择《黄帝内经》教学中的一些代表性理论观点和经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课前相关预习准备,然后进行PPT 小组演讲,提交小论文等进行阶段性测评。
此外,再如翻转课堂,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这两个重要环节,将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结构上的反转,通过多元互动的交流机制,促进师生角色重心的翻转,以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完成学习资源的学习,在课堂上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或展示学习任务,并在课后继续通过拓展任务完成并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翻转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课堂以师生互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3],亦可是《黄帝内经》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值得探索和应用的方法。
为了促进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将《黄帝内经》理论应用于实践,着力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故而建立内经课程多元形成性评价体系,宜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提升其内经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的能力,更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养成。而采用形成性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可以全方位,更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4 重视评价反馈矫正的有效性
及时有效的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执行效果至关重要。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的不断反馈,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让他们了解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活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丰富考核体系自评互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有效沟通、反馈的桥梁。
显然,评价信息及时相互反馈,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存在问题的评价反馈,均须及时实现互动,践行师生互评自评,旨在信息“采集-反馈-矫正”,促进教与学的过程,评价的内容落实在学习全过程中,通过对其自评、互评及师评,力求对内经课程学习的过程进行监督,而评价的结果服务于教学过程的改进,通过评价结果及反馈,使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达到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内经教学水平,实现内经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
评价的目的亦是为了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为了评价而评价,对学生的反馈应积极具体,不仅指出问题,更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改进的方向,有的放矢,方能更好进步。因此,具体而详细的描述性评价,为被评价者提供详尽的说明和建议,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如通过文档,微信沟通;可以是课堂上亦可以是课下;内容可以是提建议,亦可是成绩或作业状况的反馈;可以是班集体反馈,也可以进行个别反馈,具体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以便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提高。
反馈过程中,教师宜注意每次反馈的信息要有重点和针对性,不宜太多太杂,以免让学生产生困惑,亦不宜太过完整,为学生纠正所有的错误,应给学生留有反思的空间和余地。反馈时应尽量尊重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加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4]。
除了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还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如任务设计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是否全面,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计划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等,并思考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使教与学通过评价、反馈、调节而进入良性循环,使教和学形成良好的反馈-矫正系统,促进《黄帝内经》教与学的持续推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