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骼肌肉系统为例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改革研究
2019-01-30黄婉丹严广斌钟树栅董伟强
陈 艺,黄婉丹,严广斌,钟树栅,董伟强,白 波*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相关报道已不鲜见[1-5],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大一、大二基础教学阶段或大三、大四临床教学阶段进行课程整合。广州医科大学借鉴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经验,将人体器官初步分为骨骼肌肉、中枢神经、内分泌等9个器官系统模块,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等学科知识,构建连贯完整的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第三学期进行基础及临床全线整合的骨骼肌肉系统课程。本文以骨骼肌肉系统为例初步探讨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思路、实施方案、实践成效及问题反思。
一、教学内容整合思路
采取多形式学习方法,通过骨折、颈肩及腰背痛、化脓性骨髓炎等典型临床案例,按照上下肢骨与关节、脊柱、肌肉及相关的血供、周围神经支配的正常发育过程、解剖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调节、病理变化与功能异常、疾病诊治与预防、流行病学、社会影响因素的主线和思路,整合影像、神经内科、解剖、组胚、生理、病理、微生物、药理、人文、法学、医学英语术语等多学科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使学生形成骨骼肌肉系统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诊疗、流行病学等的完整知识链,并掌握基础实验和临床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自学、获取分享信息、沟通的基本能力,以及具备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尊重关怀等素质。
二、课程实施方案
1.组建教学团队。临床负责人及基础负责人各一名,分别来自骨外科及人体解剖教研室;教学秘书一名;挑选8名骨干老师,来自骨外科、解剖、生理、形态学教研室。
教学团队总人数56人,其中临床学院40人,来自骨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内科、儿科、药学部;基础学院16人,来自解剖、形态学、生理、病理、机能、医学人文与伦理、病原微生物、法学教研室。教师职称正高39.29%,副高19.64%,博士41.07%,硕士42.86%。学院组织教学理念改革、PBL初阶及高阶培训,选派教师赴香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等院校观摩研修。
2.选取典型临床疾病。以17种疾病为主线,包括:上、下肢骨折、脊柱及骨盆骨折、关节脱位与损伤、烧伤、冷伤、咬螫伤、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腰背痛、颈肩痛、化脓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腕管综合征及肘管综合征、脊柱侧弯、骨肿瘤、重症肌无力等。
3.围绕疾病撰写学习大纲。围绕疾病列出学习简介、内容、形式及学时、见习安排、预期学习结果、评价与考核、推荐教材与教学资源。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提出了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
4.按整合思路安排课程。按照骨组织正常发育、解剖结构、生理调节与病理变化、疾病诊治与预防、流行病学、社会影响因素的主线和思路来安排课程。以骨折为例,课程安排顺序为骨的组织结构、骨的发生课程形态学实验3学时、骨学总论、上肢骨的形态结构解剖课程实验4学时、下肢骨的形态结构解剖课程实验3学时、骨折愈合病理课程自主学习2学时、骨折概论课程讲座2学时、上肢的关节和肌肉、血管和神经、局部解剖课程和手部主要的关节、肌肉及手掌局部解剖课程实验16学时、上肢骨折课程PBL案例6学时、下肢骨折课程案例式讨论2学时、上下肢其它骨折课程自主学习4学时、骨骼肌肉系统外伤影像学表现课程2学时。
5.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校学习共181学时,其中讲座45学时,实验110学时、PBL案例18学时,自主学习8学时。
6.评价与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理论考核,分别是闭卷理论考核,占总评50%,PBL评价30%、解剖标本考核10%、自主学习作业7%,考勤3%。学习结束设两次理论考核,取最高分计入总成绩,若两次理论考核均不及格,总成绩亦判定为不及格。
三、实践成效
1.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课程整合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需不受单一学科思维限制,多学科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修改学习大纲,避免出现知识点遗漏或重复。除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外,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把握讲课深度与广度。理论授课比重从传统讲学的70%左右降至25%,教学形式多样化,师生交流互动更多样、更灵活。相对于传统教学,教师普遍反馈课程整合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有报道[6-7]认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器官系统课程整合班的学生更普遍地反馈既学习了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和技术,又锻炼了自学、沟通、协作、文献查阅、发现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素养。期末考核优秀率56.3%,见习考核优秀率100%。
四、主要问题及反思
1.继续配套教材。骨骼肌肉系统涉及十几个学科,若仅采用传统本科教材,学生必将为翻阅各学科教材所累,因此撰写一本贴合整合思路的骨骼肌肉系统配套教材是当务之急。目前教学团队已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生课程标准,结合广州市住培要求,完成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讲义编写工作,下一步将试用推广。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临床教师在讲授疾病知识点时易将二年级骨骼肌肉系统整合课程班学生当做三、四年级普通临床医学班的学生看待,没有考虑学生知识背景,不遵循新课教学大纲,不改变教学习惯,无形加深授课深度和广度,导致课堂效果欠佳。另外也应避免各学科老师缺乏良好沟通,集体备课。
3.合理安排,保证效果。应注意合理安排自学和自主学习比重及课程间隔时间,注意避免一味地增加自学任务,导致学生课余时间疲于查阅资料,缺少内化知识点的时间,影响最终学习效果。
4.知识融合度不足。不注重各学科知识点内在关联而达到内容逻辑上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而只是形式上进行拼合的现象难以避免[8],应引起教学部门高度重视。可以精心设计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点的题目,考核整体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将融合的理念贯彻到课程安排、教学实践、阶段及期末考核的整个过程中。
五、结束语
临床医学专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整合课程有助于建立学科知识整合,构建连贯完整的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教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配套教材讲义的编写使用、师生理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探索实践,骨骼肌肉系统课程整合会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