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1-30韩秋
韩 秋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诚然,“孝文化”中也有糟粕,我们曾向“二十四孝图”发起猛烈抨击。但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认则是大错特错的。矫枉过正的恶果就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不尊敬父母长辈,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杀母弑父丑闻也屡见不鲜。因此正确弘扬“孝文化”应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孝,首先要敬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学生有敬孝心的文章。大堰河不是我的生母,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乳母。但是“我”却对大堰河有着无限的尊敬和爱戴。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是“我”却无比的爱她,敬她。因为艾青出生时,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于是被送到大堰河家里寄养。大堰河家自然是贫穷的,大堰河的围裙上是炭灰,还有那乌黑的酱碗和乌黑的桌子。可是“我”爱她敬她,因为她爱我,养育了我。相反,回到有钱的生母家里,反而让我忸怩不安,仿佛是家里的新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就是敬,不管你的父母是贫穷还是富贵,只要他们是爱你的,你就应该献上最大的敬意。因为他们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养育你长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呢?!
而敬也是恭敬地听从父母的教诲,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二、孝,要养,更要陪伴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则有方。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所以谈到孝,不能不说《陈情表》。
一直有个争议:李密不出仕的原因到底是真孝,还是只是不想侍奉新朝的一个借口?我以为,孝是根本,是本心,毫无疑问。“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是宋以后才有的思想。与之相对的名言就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所以魏征侍奉过多个国君,并不影响他良臣的美誉。所以李密不会是因为这个不出仕,实际上他祖母过世后,他也欣然出仕了。
《陈情表》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孝要落到实处,比如李密做到的:“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孝不是口号,不是母亲节朋友圈里的合影和礼物。而是在日常的陪伴中,在久病床前的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中。
现代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似乎无法落实。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上已经不再匮乏。父母缺的不是金钱,而是无儿女陪伴的寂寞。父母需要的是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充满爱的回家团聚。有时间多陪伴父母,就是我们最好的孝顺。
三、孝,不等于顺
在古代,我们常把顺等同于孝。其实不然,不顺不一定不孝。事事顺父母的意,也不见得就是孝,这种愚孝,可能造成没有主见,害了自己,也害了父母。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就是事事顺从自己的母亲,成为愚孝的代表人物。刘兰芝美貌,能干,爱自己的丈夫,实在找不到休妻的理由。只因为焦母的莫须有的罪名,没来由的厌恨,就要毁掉一桩好姻缘。焦仲卿这个“孝子”,竟然真的就休了妻。被逼无奈的刘兰芝“举步赴清池”,焦仲卿也“自挂东南枝”。好端端的一对夫妻,在愚孝思想的毒害性,双双赴了黄泉路。请问这是孝么?不但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连赡养父母的责任也无人可交付了。由此可见,凡事都顺从父母并不见得就是孝。现在社会上依然有这样的“妈宝男”,什么事情都要问父母,自己毫无主见。这真的不是孝!
真正的孝是尊重父母的意见,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意思对则遵从,错则要耐心劝导。有所顺,有所不顺,方为孝。
四、孝,不止对父母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观点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认为子孝则家齐,“事亲从兄”是家庭内的伦理道德,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扩大升华了孝道,敬老尊长,国寿无疆,孝治天下,国运恒昌。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再提倡以孝治天下。家庭虽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与古代相比毕竟不再居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了。今天,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百善孝为先”,从伦理的内在精神方面把它改造为“百善孝为始”。也就是说,孝仍然可以成为德性伦理的高尚人格和人际义务的精神渊源。孝所包含的“爱敬忠顺”的伦理本质与“亲亲、尊尊、长长”的伦理精神仍然是一切道德的精神基因。在这种意义上讲它仍然是“源德”。人最先接触的人伦关系是父母,人的所有伦理实践都起于对父母行孝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因此,孝仍然是“百善之先”“百德之首”。
五、孝,是独立,是成长,是自由飞翔
古人说不肖子孙,为什么是“肖”不是“孝”,其实也就是说不成材的子孙就是不孝子。
《项脊轩志》中祖母对我有着殷切的期望,曾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已。归有光为什么长号不自禁,不仅仅是思念祖母,更有自己年华老大,功业无成的愧疚和自责。
西方有哲学家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我觉得这不无道理。
随着经济发展,父母在物质上基本不需要儿女的付出。他们需要什么?除了陪伴、关怀,最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要有出息,你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孝!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夫孝,德之本也。”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孝德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遗忘。弘扬孝道文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面对孝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孝文化的断层危机,我们呼吁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传承孝德传统,争扬孝德之风,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