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文本细读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9-01-30黄红星
黄红星
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反复地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材解读和精心的教学预设。而精心的教学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要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主要以周国平先生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为例,谈谈个人的体悟。
一、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
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细读文本,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让文本带着你游历其中;以直接拥抱文本的姿态,用心聆听文本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文本的种种景象,这样的细读带着感性、带着诗意,带着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珍惜,才能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此时,“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
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斟酌传神词句,感受语言神韵
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叶圣陶老先生在 《教学十二韵》中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我们细读文本首先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这样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独具文采,饱含哲思”可以概括《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整齐之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我们先不要说整篇文章的板块整齐美,我们先看看文章各段各句所体现的匀称整齐。文章第一节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作者开篇即说“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紧接着两两对写,对举而出,韵味十足,理趣盎然。其用意在反衬,写没有往事之人,来反衬有往事之人,将悠悠往事衬托得细腻动人。文章第四节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引说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还是自言“在乡村中……在城市里……”两两相对,整齐而出。
其次是错落之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句子有长有短,这几乎就一目了然了。特别突出的是文章第三节的开头,“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一句长句成一段,并以此设问开头;“通过往事”一句短句同样构成一段,并以此简答引进。这种错落之美,文中比比皆是。
然后是丰富之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这不仅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我觉得这同样是周国平所有文字的特色。
还有韵律之美。整齐的语言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欣赏美的语言就象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充满美的韵律。你听,“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你再听,“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2.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
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篇经典课文,如果我们不反复咀嚼细读,就很难把握好文本的内涵。《项脊轩志》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如文中语言描写的细节,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只此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3.抓住文章结构,品味巧妙构思
教育家叶圣陶曾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例如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显然是用板块来组篇的。
文章虽然没有外加小标题,但五个板块,清清楚楚。五个板块之间,又是逐步递进,文意在逐步推进,层层深化。第一节写有无往事的对比。第二节写有往事之人有爱心,第三节写往事具化灵魂,第四节写城乡之别,往事之别,强调乡村和城市不同。第五节深化到“被时光带来又带走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既扣合作序的内容,又特抒个人之独见。提醒读者要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经历过的许多细小的往事,要带着爱心去感受和品味生活。这种层层演进的板块式的结构,不仅清晰着文章的层次,而且有如诗歌般的美妙韵律。假如把五个部分笼在一起,我们是很难一眼就看清楚其结构的,更难以一下子就明了文章的意蕴和作者的哲思。
4.借助背景资料,体味文章主旨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心情……这一切,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因此,文本细读需要把握文本的背景,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情境还原有两个角度:一是还原作者的心境、态度;二是还原写作的背景。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实现有效的文本细读。
还是以《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为例。这篇文章是为青年作家蓝蓝的散文集《人间情书》作的序。而我们熟悉的周国平的简历是这样的: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的少年,还是耄耋的老者,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北京大学,在那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从事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5.转换角色拓展,感悟文中真情
文本细读,发掘文本价值,教师还要善于迁移拓展,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真情。转换角色拓展,就是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也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才能发挥他们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才能调动他们自己的所有人生经验,去认真体悟文本,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最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不仅让学生在角色变化带来的情感的变化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达到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且让文本在学生的语言中惊醒,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
例如,在《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这课的最后教学环节中,我及时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迁移拓展:文中作者说“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请说说自己类似经历和感受。于是,学生纷纷情真意切地畅谈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带着童心去生活,再艰难的人生也会变得美好。他们更学会了要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经历过的许多细小的往事,要带着爱心去感受和品味生活。
总之,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在细读文本的实践长途中,我们要慢慢积累起敏感的细读感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细读体验和细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方法。就这样一路细读下去,充分发掘文本价值,才能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