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管理研究
2019-01-30郑慧彬
郑慧彬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成效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使得国际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学生的群体也日趋多元化。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水准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的积极性,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做好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冲突的背景之下的有效管理,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对国际学生的服务水平,这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路。
一、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管理现状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步伐加快
2016年,中央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我国教育事业对外开放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和根本遵循。同年, 教育部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发展实际,积极参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文教育合作交流, 特别指出要做好国际人才培养,助力企业海外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培养培训教师、学者和各类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院校国际化程度已成为国家示范高职的核心评价指标,目前全国有超过四百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国际招生,特别面向“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招生。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总数、生源国家(地区)数、接收国际学生高职院校数等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仅全日制的国际学生人数就多达1.8万,其中大部分国际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国际学生数量指标平均值的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一带一路”沿线成为高职院校主要生源地
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1.8万名国际学生在国内153所高等职业院校进修学习,这些国际学生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国际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约占总人数的七成,同比增幅达到29%。但是,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学生区域分布仍不均衡,主要来自中亚五国和东南亚地区,西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国际学生不多,并各个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也不尽相同。在就读学科专业方面,大部分国际学生分布在语言、人文、医学学科,就读理工科的比较少。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从服务国家发展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深入参加共建“一带一路”,创新性开展国际学生招培工作。
(三)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培养和管理
在教育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大部分是半年或一年的短期进修,主要学习汉语语言,以学历教育作为来华留学目的国际学生很少。另外,由于生源地差异,院校在教育和管理上面临的问题矛盾也不同,与国内学生具有较显著差别。大部分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习俗不了解,在华学习生活要有较长时间的心理和生活适应过程,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国内高职院校对外汉语师资匮乏,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欠缺,使得国际学生课堂教学成效差强人意,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存在较大落差。语言上的沟通障碍也给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管理和服务带来一定困难。此外,国际学生课余生活不够丰富,与同校中国学生交流也不够密切。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学生的日常管理局限于食宿和后勤保障方面,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关注。
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国际学生招录方法有待改进
1.招生宣传方式不够专业灵活。国内高职院校开展国际招生主要通过纸质材料和官方网站,部分院校官网和招生主页甚至没有英文版,宣传形式比较单一,几乎没有在脸书、推特等国际化社交平台宣传学院的国际教育项目。
2.招生渠道不够丰富。国内高职院校鲜有主动到生源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活动,而更多依靠与中介机构的合作来开展招生工作。容易因中介机构自身原因或合作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导致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受到影响和干扰,使得学校在招生工作上处于被动位置。
3.招生专业设置比较单一。高职院校招商专业设置上主要集中于语言类人文专业,技能理工类较少。招生项目以全日制课堂授课和短期进修培训为主,很少有校际间的专升本联合培养项目、在线教育和海外分校教育的招生项目也比较欠缺。
(二)国际学生管理机制有待理顺
随着高职院校国际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很多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来管理全校的国际学生。学校其他单位教育管理国际学生意识不高,认为国际教育学院就是全权承担全校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把国际教育学院当做全校国际学生的保姆式单位,凡是和国际学生有关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国际教育学院牵头解决。国际教育学院不得不全揽国际学生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管理服务等所有和国际学生相关的工作,然而实际上,国际教育学院并不具备完成好这些工作的条件和手段。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内各单位部门对国际学生管理权责模糊、不明确,管理工作上容易推诿扯皮现象,国际学生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完善。
(三)国际学生培养方式有待改善
1.国际学生的培养普遍未纳入教务工作和院系教学体系。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未制定国际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国际学生未纳入教务管理系统,学校各院系也未将国际学生纳入教学工作体系,尚未制定国际学生教学工作量认定细则,也缺乏对国际学生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
2.教育培养方案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国际学生培养方式、教学课程安排等具体项目设定不够科学、规范,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漏洞。
3.全英文授课课程占比太低。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授课语言为汉语,由于国际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使得授课效果打了折扣。即使少数课程开展英文授课,但与教育国际化所要求的全英文教学仍有不小差距。
(四)国际学生服务工作有待增强
1.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虽然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都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管理国际学生的经验做法,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但是服务意识淡薄,对于国际学生出入境、日常安全帮助、生活帮扶等方面与国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有差距。
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工作简单粗暴,没有充分考虑照顾国际学生的宗教和民族习俗,并存在语言交流问题,使得处理问题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甚至对国际学生关注和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导致相当部分国际学生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国际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欠缺。大部分高职院校未把国际学生纳入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国际学生就业渠道不够明确,使得国际学生毕业前普遍情绪紧张或精神焦虑,对未来的就业缺乏准确定位。由于高职院校对国际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欠缺,国际学生自主就业渠道狭窄,使得就业形势不明朗。
三、改进国际学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拓展手段形成多样化的招生模式
1.加强和国际招生中介机构的合作。健全国际招生中介机构合作机制,公开、科学选择有实力、有经验、有资源的招生中介机构,授权委托其开展国际招生工作,并建立科学的招生评价体系,定期对中介机构招生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形成优胜劣汰的合作机制。
2.积极参加国际性招生活动。国内高职院要主动对接大型国际性招生活动,特别是相关国家教育主管单位举办的展览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了解国内各个高职院校的特点和特长,从而最终选择为留学目的地。
3.密切国外高职院校交流合作。牢牢把握住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与我国签定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开展合作,尤其要积极参加国际高职院校之间学生互换的交流活动,把和国外院校交换生项目放在招收国际学生突出位置。
4.加强招生宣传。加大国际招生宣传力度,聘请专业公司设计制作英文版本的国际学生招生网页,制定科学具体的招生方案,突出国内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招收专业、奖学金政策、申请程序、校园生活等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开发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其他国际主流语种招生版本,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此外,招生简章和方案也可通过脸书、推特、领英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
(二)健全国际学生管理机制
1.加强学校各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由国际教育部门、外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组成的国际学生工作协商议事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制度,研究解决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避免学校自身体制机制性的问题导致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出现漏洞。
2.对各部门院系开展国际教育考核。在全校范围开展国际学生管理工作检查考评,敦促各部门各院系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学生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科学的国际学生培养工作量认定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培养国际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3.把国际学生统筹列入全校教育培养工作体系。完善对国际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务部门要对培养国际学生加强业务指导,强化教学监督考核,把国际学生教学工作列入全校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各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国际教育教学工作。择优选取外语好、学术高、有爱心、了解国际教育4.规则的优秀教师示范性开展国际学生教学。各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国际学生专(兼)职教学秘书岗位,统筹协调国际学生教学工作,配合国际教育学院共同做好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完善国际学生教学体系
1.健全国际学生教学制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尽可能遵循“趋同化”原则,对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任务上严格要求。积极调动国际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要求按时完成课程任务,还要鼓励发展课外学习,使得国际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能够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且融会贯通。
2.建立丰富多样的培养方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有国际化视野,也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适当增加国际化、前沿性课程,平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得理论培养与实践能力并举。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能力。
3.实行学业导师制,使每一位国际学生从入校就能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在国际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加入中国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和促进,通过留学生活和学习与中国学生和老师结下深厚友谊。
4.加强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住对外合作交流机会,积极将从事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的师资和管理人员派外开展交流和培训,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工作的研讨交流,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会议和培训,为交流国际学生管理经验提供平台。
(四)规范日常管理和服务
1.形成管理与服务并举的理念。在规范和加强对国际学生管理的同时,及时将管理信息与国际学生辅导员、国际教育学院进行沟通,结合国际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对其指导帮助。要关注国际学生出入境及安全问题,与公安部门加强沟通协同,保证国际学生在华安全。
2.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缓解国际学生因环境陌生、生活不适应而产生焦虑、不安情绪。高职院校可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国际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指导沟通。鼓励国际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文化交流、体育比赛等校园活动,舒缓心理压力,帮助国际学生融入校园生活。
3.加强国际学生就业指导。高职院校要设立为国际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机构或指派就业指导人员对国际学生进行指导。高职院校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与“走出去”的企业进行沟通,推荐国际学生的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工作。
(五)重视国际学生宗教和民族习惯
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特别是部分国家的重大节日的文化风俗与我国差异较大。在面对不同国家国际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时,要对国际学生充分予以尊重,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相关的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协助,使得国际学生能够在我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别是在其国家和宗教重要节日的时候缓解其思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