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自信培养的影响※
2019-01-30王静
王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须要素,特别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文化自信”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非医药”专业一般处于校内“非重点”发展地位,“非医药”专业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于学科本身和自身发展前景缺乏专业自信。2018 年某医学类高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数据显示,“非医药”专业就业方向中,国有企业占签订三方协议、劳动合同或其他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的2.24%,就职于世界500 强、中国500 强及其旗下企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29%,占就业总人数的5.88%,可以看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质量亟待提高。因此,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应该以培养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合格专业人才为最终目的,创新“文化自信”的相应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高专业实力,切实突出专业特色,重建学生的专业自信。
1 培养大学生专业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也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其相对性在于,自信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又受具体情境的影响[2]。同样,专业自信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其中包括对专业的学科领域、专业发展及就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正向认知与评价。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足够的自信,才会对专业学科领域有学习兴趣,才会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将自己的未来发展及就业、职业规划重点放在所学专业领域。2016 年,教育部撤销了全国170 余所高校的576 个学位点,其中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的专业,如中国矿业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西南石油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等。高校中专业被撤销的原因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需求不足,学生数量长期远远低于招生数量。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高校内部专业学生数量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冷门专业学生数量不够,社会需求量低,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度无法提高。
2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缺乏专业自信的原因
2.1 对专业缺乏兴趣或错误幻想 现阶段大学生的主体基本由“95 后”乃至“00 后”组成,他们依据自身具备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发展设想选择专业,进入大学后却产生了厌学、对专业排斥等现象,原因大多出自学生并没有对该专业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他们所了解的仅仅是幻象层面,当现实中的课程与他们的理想方向不一致,学生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对专业出现不坚定的现象。学生在高校的4 年里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同时是建立自我意识,重塑自我人格的重要时期。若任其发展则很有可能演变为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产生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危害极大[3];还有学生即便大学4 年后毕业,也借由考研或工作放弃了所学的专业。
2.2 所学专业属于“非医药”专业 中医药院校中,主流专业为医学、药学类专业,其他专业如管理、体育、外语、哲学等类别的专业则属于“非主流”专业。医学类院校中以“非主流”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学生为校内调剂,这造成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不认同感,很多学生在大学伊始就考虑转专业,有些甚至放弃报道选择重新复习再次参加高考。以某医学类高校为例,2017 年大一年级参加转专业考试人数201 人,转入医药类专业人数158 人占78.6%,2018 年参加转专业考试人数为176 人,转入医药类专业人数135 人,占总人数76.7%,虽然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就目前转入医药类专业的比例来看,依旧有很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自信度较低。
专业自信较低,则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困惑较多,对未来比较迷茫,在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倾向于选择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工作;专业自信高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在就业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满意的工作,并能帮助他们在职业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就愿意留在这个学科专业中[5]。所以,专业自信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教学质量、专业思想、心理健康,甚至关系到将来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和学科专业结构。
3 通过“文化自信”重建大学生专业自信的现实路径
3.1 创新“文化自信”内涵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对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内涵则是对校园文化的信心、对学科文化的信心及专业文化的信心。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学校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形成规范化、秩序化、科学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能在理想和社会现实的落差中理性看待问题,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自信教育奠定基础[6]。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学生工作的前提。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通过自信、自立、自强实现自己的理想[7]。调查表明,中国梦让38% 的大学生考虑过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所以高校开展理想信念宣传教育,对大的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8]。
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宣传口号化、任务化,而是要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深刻的认知;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理论学习,而是要把理想信念融化贯通到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从中受益,形成稳定的积极健康的人格。
3.2 努力提高专业实力 切实突出专业特色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医药院校中开办了多种与非医药类学科,比如哲学、体育、外语、营销等等。此类专业并非中医药院校的重点发展专业,与其他专门院校的相同专业相比,在师资水平、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占不到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市场中也缺乏相应的竞争力。所以,要重建学生的专业自信,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实力,切实突出专业特色,让学生从强大的专业背景中体会到自信的力量。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学生往往会浅显地认为本专业毕业后唯一的出路就是从事销售。但学校期望培养出掌握经济、管理、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且具备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与外语运用能力,能在医药行业从事营销、专业管理及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9]。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本专业的庞大社会需求,则需通过以下措施提高专业实力、突出专业特色。
3.2.1 优化课程设置 以医药行业的特色为背景,把医药学专业课程与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有机组合,而并未单纯叠加[10]: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知识应用的培养,突出职业化教育[8,11]。
3.2.2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新医改政策的逐渐深化引发了医药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众多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予以了高度重视。除了在开办讲座、学生实习等方面加强合作,增设“企业课程”,在产品管理、营销策划、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强企业对学生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12]。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3]。中医药院校的非医药类专业虽然是学校发展的非重点方向,但是学科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融合使其拥有独特的发展意义。综上,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类大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情况,我们应创新“文化自信”的相应内涵,努力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重建学生的专业自信,培养出有坚定信念、积极自信、专业能力突出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