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

2019-01-29陈嫦娥

卷宗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个性化教学模式

陈嫦娥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师生厌烦,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80216)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为这是经过历时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对国人的思想、行动、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而且它可以让国人找到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文言文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我们了解我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随着新高考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文言文的重要性将更加地凸显出来。

然而,虽然大家都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教师觉得讲得没劲,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劲,为什么这样?我觉得很大的因素就在于教师身上,高中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因为背景的介绍都是粗糙表面的,而在串讲翻译和字句深析这一部分,教师基本上就是在落实所谓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而学生对这些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所以经常会觉得看文言文就好像在看天书一样,非常地害怕,很多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没有反省与改变,认为文言文教学只要应付考试,死板地按照教材的编排,教条地按知识点来教学和要求学生,这种教学思想导致的后果是用文言文知识肢解课文,用死记硬背来难倒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和参与,课堂效率非常低下,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个比较高效教学模式:

1 细读作者,深究背景

解读文章,我们经常要知人论世,很多教师在背景介绍这个环节,经常非常程序化地借助一些辅助教材资料,简单粗略地进行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介绍,这远远不够,作家是立体的,你一定要细读作者,深究背景,不仅仅是照搬别人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生平介绍(最好是传记)、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展示,以及前人对这个作品的评价和解读,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只有你自己真正了解作者和背景,你才能有底气把这些经典名著演绎为精彩的课堂。

2 精讲文本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对于文本一定要自己好好读一读,这种读,绝对不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是风卷残云,或者蜻蜓点水,而是真正走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要知道,要上好文言文,要让学生感兴趣,精讲文本必不可少,如果教师只是粗读文本,就开始考虑怎么教学,或者就想照搬教参的内容和方法就像要让学生感兴趣,那绝对是妄想,应该细读文本,才有出彩的底气,不要想着马上埋头写教案,不要马上忙着做课件,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研究上,否则语文课一定会遭到学生的嫌弃,那如何精讲文本?

1)不放过任何字词,深入探究。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精炼,但精炼的背后,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不应该放过任何的字词,而是深入探究,这种探究也绝对不是单纯停留在字词的解释,而是要读出其中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要做到文和言相统一,不可偏废。比如《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中的“鲲”,在教学的时候,不要只单纯地认为就是一条鱼的名字,“鲲”意思是“小鱼,鱼仔”。这么大的一条鱼,名字却是鱼苗,庄子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就很值得我们深究。也就是文言文字词的教学应该要教出文化味和文学味,学生才会觉得文言文有学的价值和趣味。

2)多问为什么。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一定要能够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養,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如《逍遥游》中,我就设置了很多的问题:(1)鲲可以化为鹏吗?它为什么要化为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2)鲲化为鹏需要什么条件?(3)鲲鹏是逍遥的吗?(4)当它飞上高空,它发现了什么?庄子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再比如,《六国论》中,苏洵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样的观点,那六国为什么要赂秦?难道他们不懂得“赂秦则力亏”的道理?如果懂,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比如《项羽之死》项羽刚开始是想要活的,否则不可能会突围,那为什么最终却自刎乌江不想活?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会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也会加深他们对文章理解的深度。

3)综合比较,触类旁通。文言文有许多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懂得从中走出规律,这需要教师用心去钻研。比如虚词用法的归类,比如实词的多义现象。

3 审视当下和自我

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比如《过秦论》的社会现实语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共通之处?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发?

4 扩展写作,提高鉴赏力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所讲的内容毕竟是是非有限的,所以应该在课外开展必要的活动,比如写作。我每篇文言文教完后,都会提炼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比如,《六国论》中,我布置写《如何走出囚徒困境》,《项羽之死》,我布置写《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选择》,比如《逍遥游》,我布置写《大鹏之歌》……这样,增加学生的积累,锤炼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生是我们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而文言文的教学无疑就要担负这样的重责。希望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带着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37-40.

[2]张莉.开展文学性教育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研究[J].文教资料,2012(36):69-71.

猜你喜欢

高中文言文个性化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探讨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