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与MRI诊断价值
2019-01-29
颈部静脉孔区经相关研究表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颈部静脉孔后外侧乙状窦、中部位置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岩下窦和舌咽神经,存有较复杂的解剖关系[1]。颈部静脉孔区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了连接颅内外,位于后颅窝底位置,周围重要组织较多。虽然该部位病发肿瘤几率相对较小,但是解剖结构叫较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治难度[2]。临床常用诊断方式包括磁共振成像和CT等,在检查方式和原理具有差异性,致使这两种诊断方式各有优势。对此,本次进一步研究了MRI和CT诊断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的临床价值,同时选择了2015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2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主要分析了2015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2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者通过手术病理确诊;全部应用了MRI和CT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而,耳鸣、听力下降、面瘫、头痛、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排除标准:妊娠患者;机体脏器严重衰竭患者;交流沟通异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为(44.5±3.7)岁。
1.2 方法
22例患者全部进行CT和MRI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1.2.1 CT检查 通过CT机完成高分辨率扫描,并选择听眦线扫描基线,设置相应的设备参数。512×512为矩阵,1.2 mm为层厚和间距,观察软组织窗和骨窗。对需要增强扫描的患者需将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L)以每秒2.5~3.5 mL的速度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注射具体剂量按照患者体重计算,每千克注射1.5 mL[3-4]。
1.2.2 MRI检查 通过MRI扫描机进行扫描,选择头颈表面线圈,使用FLAIR系列(TI:2 100 ms、TE:120 ms、TR 8 400 ms)、T1W/FSE系列(TE:11 ms、TR:400 ms)、T2W/FSE系列(TE:100 ms、TR 4 300 ms),以256×384为矩阵,24 cm×24 cm为视野,3 mm为层厚,1 mm为层距。若患者需要加强扫描,要选择T1W/FSE系列进行,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在手臂静脉上注射,剂量按照患者体质量计算,每千克0.1 mmol[5]。将两种检查影像选择本院两名经验丰富医师一同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灶位置、分布情况、骨质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整理记录患者病灶在MRI和CT影像中的表现。
2 结果
2.1 病灶位置
22例患者病灶经MRI和CT清楚显示在颈静脉孔部位,颈静脉孔12例偏心性增大、10例均匀性增大。颈静脉孔2例呈不规则形增大、7例呈圆形增大、13例呈椭圆形增大。
2.2 骨质变化详情
经CT显示,共计16例骨质吸收性破坏,其中包含2例脑膜瘤和14例神经鞘瘤;共计6例浸润性破坏,其中4例颈静脉球瘤、2例脑膜瘤。在浸润性破坏中经MRI显示,2例吸收破坏性改变。
2.3 比较病灶显示情况
22例患者中,经MRI检出15例,其中脑膜瘤6例、神经鞘瘤9例,经CT检查出4例,全部是神经鞘瘤。在神经鞘瘤中,经MRI检查有8例囊变,有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存有较明显的加强趋势,囊性部位有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但无显著强化趋势。
在CT检出的10例神经鞘瘤中,可区分出囊变位置的4例,其余6例和实质区密度差异较小,不易区分;在4例颈静脉球瘤中,血管在CT表现中迂曲严重,在MRI中存有混乱的T1WI信号和稍高的T2WI信号,其中出现条形、点状的低信号影1例;6例脑膜瘤中,经CT检查密度差异较小,但出现的钙化现象,经MRI检查,同等T1WI信号、稍高或同等T2WI信号,并可清晰显示脑膜尾征,但是CT未有明显显示。
经MRI检查,共计清晰显示20例颈内静脉和病灶的关系,其中3例受压中断,13例受压变窄,4例无受压,经CT检查共显示22例,其中4例受压中断,13例受压变窄,5例无受压。
3 讨论
连接颅外和颅内的重要通道之一为颈静脉孔,存于后颅窝位置,经解剖学分析该部位可划分为2个部分,主要是后外侧的血管与前内侧的神经,还有研究将其分为3个部分,主要包括外侧的血管、中间神经以及内侧神经部分[6-8]。该部位主要构成即颈静脉切迹、枕骨和由颞骨,属于球部、外口和内口的不规则形管道,和尖向前内三角类似,孔内主要由舌咽神经、副神经、脑膜后动脉、颈静脉球、岩下窦、迷走神经构成[7]。颈静脉孔区肿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肿瘤,主要有脑膜瘤、神经鞘瘤与颈静脉球瘤等,另一种为继发性肿瘤,主要有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等[9]。以上肿瘤病变易损伤患者的副神经、迷走神经以及舌咽神经,进而出现多种显著临床症状,如咽肌瘫痪、软腭反射异常、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声带麻痹、咽部无感觉、患侧舌后1/3失去味觉等[7]。此外这些肿瘤病变易引发颈静脉孔综合征。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颈静脉孔区肿瘤比病发率较低,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主要肿瘤类型包括神经源性肿瘤和颈静脉球瘤这两种为主,病发率在60%~80%[10-11]。
医疗技术的进步致使颈静脉孔区肿瘤临床治疗疗效不断提升,这与术前临床诊断技术密切相关,术前诊断结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在肿瘤诊治中应用影像学检查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相关医学文献表示,针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手段,CT检查为首选方式,特是应用高分辨率CT进行诊断,可对骨质结构进行精准区分,而磁共振则能够更好地判断软组织,此外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病变位置与组织结构上可更好地区分,这就表示CT和磁共振成象技术均有良好的诊断优势[12-13]。
在此次研究中,22例患者全部进行了CT和MRI检查,结果提示,两种检查手段均可以将病灶具体情况清晰显示,其中颈静脉孔12例偏心性增大、10例均匀性增大。颈静脉孔2例呈不规则形增大、7例呈圆形增大、13例呈椭圆形增大。这就表示MRI和CT可准确显示颈静脉孔的详细情况;CT检出16例骨质吸收性破坏和6例浸润性破坏。在浸润性破坏中经MRI显示,2例吸收破坏性改变。这就表示在颈静脉孔骨质变化情况上,CT检查优于MRI检查;MRI检出9例神经鞘瘤中,经MRI检查有8例囊变,有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存有较明显的加强趋势,囊性部位有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但无显著强化趋势。在CT检出的10例神经鞘瘤中,可区分出囊变位置的4例,其余6例和实质区密度差异较小,不易区分,经MRI检查,同等T1WI信号、稍高或同等T2WI信号,并可清晰显示脑膜尾征,但是CT未有明显显示。这就表示通过MRI检查,可准确判断病灶周边情况,并准确显示病灶和动脉、静脉的关系。经MRI检查,3例受压中断、13例受压变窄、4例无受压,经CT检查4例受压中断、13例受压变窄、5例无受压。这就表示MRI和CT均可清晰显示病灶压迫具体情况。
综上所述,在颈静脉孔区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MRI和CT诊断均有一定优势,联合使用的诊断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