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间歇期PICC封管液效果的探讨
2019-01-29张葵
张葵
(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 浦北 535300)
0 引言
PICC导管是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送达靠近心脏的上腔静脉,有效减轻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伤害,免除患者注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的痛苦,有效避免因深部静脉穿刺诱发的多种并发症,且具备创口小、无需麻醉和缝针等优点,PICC导管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3]。
虽然PICC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堵管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达21.3%,有文献报道,PICC堵管也是非正常拔管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4]。导管长期置于静脉中,对血管壁上皮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使血管内口周围血栓形成[5]。长期留置还可以造成导管内壁及导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鞘,经静脉造影显示导管周围,提示导管周围有纤维蛋白鞘形成,因此如何有效预防PICC血栓形成和减少PICC堵管的发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临床上常用的无菌生理盐水封管液和浓度为10U/mL肝素盐水封管液两种不同的封管方法对预防PICC血栓形成和导管堵管发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用客观科学证据系统地评价疗效,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择取我院门诊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60例治疗间歇期PICC维护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BCR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管,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生理盐水组与10U/mL肝素稀释液组,两组各30例,其中生理盐水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4~67岁,平均(42.1f2.6)岁,肝素稀释液组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17~68岁,平均(45.3f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1.2 方法
生理盐水组患者使用1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同时完成一次脉冲式正压冲管,在冲管之前通过一次回抽方式对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检查;肝素稀释液组用1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使用同样的方法给予正压封管。按PICC导管堵塞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作为治疗效果评价。血栓判断标准:0级为注射器回抽见回血,推注液体顺利;1级为注射器回抽未见回血,用10mL注射器推注液体有阻力,经尿激酶溶栓后推注液体顺利;2级为用10mL注射器推注液体有阻力,经尿激酶溶栓后推注液体仍有阻力,予以拔管,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
2 结果
生理盐水组的3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未出现静脉血栓,剩余出现血栓的10例患者中,通顺导管后可继续使用的患者有9例,通顺导管后无法使用的患者有1例,拔管后导管端有血栓的患者5例,该组血栓形成率为16.7%;肝素稀释液组的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尚未出现静脉血栓,剩余出现血栓的9例患者中,通顺导管后可继续使用的患者有8例,通顺导管后无法使用的患者有1例,拔管后导管端有血栓的患者4例,该组血栓形成率为13.3%,组间数据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导管堵塞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药物沉淀、血栓形成和机械性堵塞[6]。患者在治疗间歇期带导管回家休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患者在家庭中对PICC导管的维护知识缺乏,而且运动和劳作方式等问题都会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护士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对预防导管的堵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健康宣教也是预防导管堵塞的方法之一[7]。嘱患者注意勿使穿刺侧肢体过度弯曲、勿过度活动,勿提重物及勿使用拐杖,防止血液回流至管腔形成血栓[8]。告知患者学会观察导管腔有无回血。当发现有回血及时告知护理人员,进行恰当的处理,防止发现不及时,导致血性形成而堵塞导管[9]。
4 结论
从以上的对比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在治疗间歇期间的PICC患者,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患者对PICC知识的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只要在临床中正确地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让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同时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维护方法,并严格执行操作要领,同样可以预防导管的堵塞。同时,应用生理盐水冲封管操作简便,不需要稀释,盐水无任何的禁忌症,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10],而且给护士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方便,还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对治疗间歇期PICC置管患者,可以每周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预防导管的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