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制教育模式对中医学专业贯通式实践教学的启发※
2019-01-29王斌胜于京平于东林隋得志于晓飞丁宝刚秦国民
王斌胜 于京平 于东林 隋得志 于晓飞 丁宝刚 秦国民
(1 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 滨州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山东 烟台 264003)
中医学是实践性鲜明的医学体系,需悉心体验才能有所领悟,因此临床实践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1]。而师承无疑是实践教学的较好体现。中医自问世以来,长期以师徒制传承,核心思想是边做边教,边学边做,是情景教学的真实体现[2]。
建国以来,为了解决医疗人才资源的匮乏,有效的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50年来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发展迅速,建立了一系列高等中医药院校、高职高专中医药学校等院校,师承制培养模式逐渐衰落。但是院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其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并不是十分满意,中医素养相对缺乏。为了培养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我们从师承式教育中获得启发,实施“实践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
1 师承制的利弊与意义
1.1 师承制的优势
1.1.1 重视经典 功底扎实 传统的师承教育往往从熟读、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入手,理论功底扎实,中医思维纯正。同时,还会涉猎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知识等,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有了解和体会,切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综观历史上的医学大家,如黄元御、傅青主等都熟读经典,体察万物。
1.1.2 跟师临床 联系实际 传统的师承教育在跟老师学习理论的同时往往会伴随临床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促进实践,实践中产生更深刻的理论。而且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更有利于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
1.1.3 言传身教 注重医德 传统的师承制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从老师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和老师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到老师的高尚医德,比起课堂上所学习的《大医精诚》更具有教育意义。
1.2 师承制的不足 传统师承模式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效率低、数量少,而且往往呈现地域性;同时师承教育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老师的随意性很强,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够系统,学生的培养质量很难保证;再者受老师知识与经验的限制,学生所学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思维容易固化,通常仅接受本门派的观点,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导致传承出现问题,而且容易在临床过程中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1.3 师承教育的意义 中医师承教育是历来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在教育上,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药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中医;在文化上,师承教育除了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学习,还注重传统文化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历代名医无一不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精通多学科文化的高水平人物[3]。
此外,历史上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大都是师承教育的产物,经过同门数代人一脉相承的努力,逐渐形成,使先辈的丰富临床经验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
2 院校教育的利弊与意义
2.1 院校教育的优势 与师承教育相比,院校教育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如院校教育师资力量雄厚,可以更好满足学生多学科学习的需求;课程设置更加全面,不仅教授中医临床知识,还能学习到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机制,统计学、流行病学等科研相关学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院校教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高层次的资源。
2.2 院校教育的劣势 现行的院校教育模式,突出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采用现代医学教育所倡导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实质上割裂了中医学术体系,破坏了中医教育教学的固有规律[4]。而中医的学习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很容易使学生出现诸如“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此外,中医学除了含有大量的显性知识之外,还有含有丰富的隐性知识,中医隐性知识更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5]。而院校教育规模较大,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毕业生千人一面,故很多隐性知识难以继承,许多名老中医经验无法得到根本性继承,诸多具有特色的中医诊疗手段也面临逐渐失传的困境。
2.3 院校教育的意义 院校教育有效的解决了临床中医大夫短缺的问题,同时经过院校的规范化培养,临床大夫的基本素养有较大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了各种漏诊、误诊和漏治、误治。此外,在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还掌握一定量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维,能够促进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取师承制之精 探索院校贯通式实践教学
鉴于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都各有利弊,作为院校教育的我们经过深入研究,从师承制的培养模式中获得启发,将师承制的优势融进院校教育,探索出“贯通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师承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在师承教育的过程之中,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中药、方剂的学习都是伴随实践的。例如在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中体悟阴阳五行,亲自跟师上山采药,药房抓药,跟诊、侍诊等。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着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切实把师承教育的优势部分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举措。例如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论掌握程度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如下:
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刚接触中医学,对中医药理论尚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我们的实践内容将主要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目的。例如在学院建设的中医四诊实训中心中,让学生通过脉象仪反复体会常见脉象的位、数、形、势,增加学生对脉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使学生看到临床诊察、辨证的全部过程,对中医的诊疗过程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开设推拿手法练功课、耳穴压豆等课程,使学生大一入学即掌握较为简单的治疗技能,在给家人、朋友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收获专业信心。
第二学年的实践教学内容将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我们将在中药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定期引领学生到中药标本馆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识理解。同时我们还将为学生安排中药和方剂的药理实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切实感受中药及方剂的疗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习热情。我们还会安排学生到学校的本草园见习,学习不同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采收时间、真伪鉴定等,提高学生鉴别中药的能力和临床用药精准度。从第二学年开始,我们将有序安排学生跟随导师到临床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中药、方剂的运用,从应用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药、方剂的功效、主治及配伍原理。
通过“中药标本馆认中药”“实验室做药理实验”“本草园见习中药药用植物”“临床见习方药运用”四者联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理论的过程中体会和见识中医药的神奇疗效。
经过前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逐步清晰,所以第三学年伴随《内经》《温病》《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课程的开设,我们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临床学习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切实做到辨证论治。同时,本学年还将开设《针灸学》《推拿学》课程,我们将安排学生在学院的针推手法训练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手法,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推拿的临床工作。
第四学年按照教学计划将开设《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实践教学主要以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跟随教师见习,加深学生对中医专业内容的理解,为第五学年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学年将以滨州、烟台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为龙头,烟台市中医医院、威海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核心,各实习医院为基础,开展全面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诊疗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各科室的轮转中储备更多的知识。
此外,为了防止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生错误,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还对“贯通式”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引入了本科导师制,在新生入学时便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学术的全程实践中随时给与指导。并且在师承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读经典、做临床。在此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具备对一些常见病辨证论治的能力。
在该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了院校教育的优点,将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另一方面,及时实践,不脱离实际。同时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基本功更加扎实,还能将老师的临床经验、高尚医德以及中医思维融入血脉之中,使中医人才培养既可达到临床需求,又可最大限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特别是中医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立足中医自身的特点,既要重视师承教育,扎实基础,熟读经典,培养思维,又要发展院校教育,与现代社会接轨,力求培养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