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文化与中医学※
2019-01-29刘娟尚冰
刘娟尚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及艺术教育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847)
自中华文明诞生之际,便有各样文化的产生。酒文化和中医学在历史长河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酒在方剂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而医药则使酒在饮用时更为健康。
1 医源于酒 源远流长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代,酒的酿造工艺就已经很成熟了,并且广泛用于大型的礼仪或祭祀活动中。所以,我国的酒文化一定会在汉字形体中留下印记。
汉字有“义寄寓形”的特点,醫字的各部组成便揭示了医药的来源,“醫”字由“殹”“酉”两部分构成,“医”像箭装在箭桶里面,“殳”像手持圆头长把武器,“酉”恰恰为古酒字,形似酒坛,整个文字的意思是用酒治疗伤口,引申为治疗疾病。
《说文》中记载,“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醫意为“治病的人,在这里用酒做药物的辅助剂,所以从酉。这是王育的说法。另一义说,殹表示病人的声音,酒是用来治病的。《周礼》有名叫医的酒类饮料。在我国上古时期医巫同源,巫在社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巫还不分,但是,在《史记》中,扁鹊有六不治的说法,即“信巫不信医。”说明巫和医在此时已经分家。在上古时期,人们十分信奉巫祝,所以无论大事小事,人们都要占卜。所以“毉”先于“醫”而产生,后来药酒一类的的药物取代了巫术,所以古医字就演变成了从酉,所以我们说医源于酒,“醫”的产生则反映了人们已经开始用酒治病,并逐渐科学化[1]。
2 神秘传说 美酒起源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继位之后,因国事操烦,十分劳累。巨大的压力,使得他吃不下睡不着觉,逐渐瘦弱。禹的女儿眼看着父王每天繁忙国事,感到十分心痛,于是便请服侍禹膳食的仪狄来想想办法。
有一天,仪狄到深山里打猎,希望猎得山珍美味,为大禹做美味的食物,意外发现了一只猴子在吃一潭发酵的汁液,原来这是桃子所流出来的汁液。猴子喝了之后,便醉倒了,而且脸上还露出十分满足的样子,于是让好奇的仪狄也想亲自品尝看看。一尝之下,他感到全身热乎乎的、很舒服,整个人筋骨都活络起来,他喝了大为惊奇,仪狄高兴的说:“想不到这种汁液可以让人忘却烦恼,而且睡得十分舒服,简直是神仙之水。”
大禹王的病痛一直未见好转,而禹王也因无力处理国事而觉得愧对天下百姓,就在此时共工又引领了洪水趁机出来作乱……禹王更懊恼了。就在这时仪狄灵机一动,赶紧将上次在深山所发现的汁液拿来给禹帝饮用,禹被这香甜浓纯的味道所深深吸引,因而胃口大开,顿时精神百倍,体力也逐渐恢复了,大禹王于是带着大伙儿准备迎战去了。
仪狄因为受到了大禹王对喝的酒的肯定,便决定自己研究制作,在精卫、小太极和大龙的帮忙之下,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的造酒,大家都很兴奋的急着想品尝,于是仪狄便喝了一口,他喝了之后差点没吐出来,因为喝起来就像馊水一样……原来是汁液还没有经过“发酵”这个步骤,所以第一次的造酒就失败了,经过大家不停的试验及潜心研究,最后终于制作出各种美味又好喝,俗称作“酒”的东西。
酒,为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我国各地均产。因制作方法不同,酒又分为蒸馏酒和非蒸馏酒两大类,前者如米酒、黄酒、葡萄酒等,后者为白酒,又名烧酒,浸药多用烧酒,做药引用黄酒,白酒以陈久者为佳。酒味甘、苦、辛,性温,有小毒,入心、肝、肺、肾经,有温通经脉、舒经活络、通经止痛、引行药势之功,适用于寒滞经脉,淤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导引药等。《名医别录》言其“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本草纲目》言“酒,天之美禄也。曲面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本草求真》言其“温饮和胃,怡神壮色,通经和脉”。营养分析表明,本品含乙醇(酒精),蒸馏酒类含量为50%~70%,非蒸馏酒类含量为15%~20%。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与麻醉药相似,但其引起的兴奋,为大脑功能减弱所致,而非真兴奋,故不能用于麻醉。可使皮肤血管扩张,热量散失加速。乙醇含量在10%左右的酒,可促进胃液分泌,并可促进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但大于20%时则可抑制胃液分泌,减少胃蛋白酶的活性。乙醇在胃肠道中吸收迅速,其中约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空胃时吸收最多,低浓度时易于吸收,高浓度时反应缓慢。进入人体内的乙醇90%~98%被氧化,并放出7.1kcal/g能量为机体利用,成年人一般每小时可氧化乙醇9~15 mL,此氧化速度恒定,不受血中浓度高低影响,若大量饮酒,超过此速度,即可蓄积而引起中毒。
又有说,酒为杜康所造,据《说文解字·巾部》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一称黏小米,实为牯高粱。传说杜康生于周朝,不做官,是个牧羊人。一天,他把小米粥装进竹筒里,带去牧羊。牧羊时,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离开时却忘记带走了。过了半个月,他赶着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的竹筒。打开一看,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经发酵,变成酒了。村里人喝了,都夸奖这东西好喝。无意中的发明,使他成为地方名人。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办起杜康酒店来了。
有一种酒叫轩辕酒,据说与黄帝大有渊源。相传黄帝和蚩尤大战期间,黄帝一时战败,逃跑时慌不择路,跑到西龙山下。彼时太阳十分毒辣,战士们又累又渴,却无水可饮,无粮可食。偶然间,黄帝发觉他坐的石头特别清凉,便想探究一二,将石头搬起后,一股清凉凌冽的甘泉从地底崩出,战士们大喜,清冽的泉水解了渴、饱了肚、消了暑。战后黄帝命人用此处的水酿成美酒,人们就称此酒为轩辕酒,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黄帝精神。
3 传统药用 适用广泛
中医认为,适度饮酒可以温经通络,扶阳驱寒。以酒治病起源甚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鬯其酒”,“鬯酒”大概是当时王室的占卜用酒,以中药郁金香与酒合酿而成,是一种芳香药酒。还有祛恶防腐,有芳香,避秽,除邪的作用。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女尸之所以能长久保存,就是得益于鬯酒祛恶防腐的作用[2]。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汤液醪醴治疗疾病,醪,醴都是酒类,《素问》提到酒的制作,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3]汤液为五谷加水煎煮而成的汤汁,醪醴则为汁渣混合的稠浊而甘甜的酒类。在《内经》当中提到2种酒剂,分别是鸡矢醴和左角发酒。左角发酒用来治疗尸厥;鸡矢和米酒制成,用以治疗臌胀。
陶弘景云:“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指出酒的特点在于热性。举世无双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医著《本草纲目》中谓:“酒,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隔噎而散痰饮,治泄痢而止冷痛[4]。《本草纲目》记载了许多用酒治病的验方,像烧酒灰汤治疗鹅掌风,烧酒入飞盐治疗冷气心痛,烧酒温饮治疗寒湿泄泻和阴毒腹痛,火酒滴耳取耳中异物,醇酒灌服治疗卒中惊死,暖酒淋洗治蛇咬疮等;《史记》曾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以酒治病的两个故事,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即三石药酒配制已成,药到病除。又有“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馀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由此可知酒对难产的妇人有助产的作用。
酒在麻醉方面的功效也不可小觑。《列子》曾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这是一个醉酒换心的故事。名医扁鹊以酒为麻醉剂实施外科手术,2人从“迷死”中醒来后病果真痊愈了,可见当时医疗水平之高。无独有偶,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手术时,让病人喝下以酒冲服的麻沸散,病人失去痛觉后就可以实施手术了。以上这2个故事体现了酒作为麻醉剂在医疗中的作用,这比欧洲人使用麻醉剂早了很多年。
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公元前前465)在位。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6年灭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成语“卧薪尝胆”即出于此。
公元前492年,吴越相争,越败于吴,勾践被迫去吴为奴,君臣相送。勾践忍辱负重,为吴王夫差牵马守墓,3年后终于获准回国。为了雪耻,为增加国家人口,补充兵力和劳动,勾践曾采用过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左氏春秋·越语》篇中载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以酒奖励生育体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国君的恩赐,使百姓感激国君,听从国君;二是作为对产妇的一种保健用品,帮助催奶和恢复产妇的体能,有利于优育。因此,以黄酒作为产妇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富强起来,终于将吴灭掉。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它是以糯米为原料,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酿造而成。其色泽浅黄或红褐,质地醇厚,口味香甜甘冽,回味绵长,浓郁芳香,而酒精含量仅为15%~16%,是比较理想的酒精类饮料。黄酒味苦、甘、辛,性温,入肝、脾、胃经,有行药势、杀百邪、恶毒、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扶肝、除风下气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骨节疼痛、消化不良、冻疮、手足不温等。秋冬温饮黄酒,可活血散寒,通经活络,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黄酒虽然乙醇度低,但仍然含有一定的乙醇量,因此,饮用时也要注意适量,一般以每日折合50 g左右的纯乙醇量为宜。
4 节日酒俗 养生保健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经过历代艰苦卓绝的伟大探索,创造了一系列节日医疗用酒,丰富了我国的医疗宝库,推动了中医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的奇特贡献。
4.1 屠苏酒 元日饮酒,以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酒有“屠绝鬼气,苏醒人寰”的意思,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片,于除夕傍晚悬在井底,正月初一早上取出来泡在酒中或煮或不煮,全家人面朝东方饮用此酒,预防瘟疫再把剩下的药渣扔入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屠苏酒在饮用上有个特别的规矩,要从年幼的人开始喝起,按照辈份依次,于是这也成了诗人们感慨岁月不复,朱颜辞镜的一种意象了。驱疫辟邪,祛病健身,是元日酒文化两大重要功能。
4.2 雄黄酒 菖蒲酒 五月为仲夏之月,端又有开始之意,唐朝以后五月初五特指端午。端午用酒有菖蒲酒、雄黄酒、艾酒、朱砂酒等。民间流传一个说法“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过去人们用雄黄酒避邪驱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雄黄、橘红色、为硫化砷、性温、微辛、有毒,有解毒杀毒的作用。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小孩子不适合饮用,所以大人通常会用雄黄酒给小孩子头上画一个王字,用以驱邪消灾。白蛇传中白素贞喝了雄黄酒后便现出原形,这即为雄黄酒辟邪的生动表达。另一种菖蒲酒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酿造历史,端午节的菖蒲酒用菖蒲、艾叶泡制而成,被人们用以祛毒辟邪。菖蒲可以祛寒湿、补五脏、明耳目、温肠胃。在许多神仙故事中,很多神仙都是因为常食菖蒲而得道升仙,而五月有长命续命的文化心理,所以菖蒲得到了百姓的欢迎,菖蒲也就成为了端午佳节的神品。随着菖蒲的药用价值被发掘,后来形成的药用的菖蒲酒制作就更为严格,也更为考究。象征着阖家团圆的中秋节自然也少不了酒的出现,中秋桂花飘,古人则用智慧将其与酒巧妙融合,制成桂花陈酒[5]。
4.3 菊花酒 茱萸酒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九为阳数,且为阳数之极,九九为重阳,盛极必衰,九九为不吉之术,九月初九需辟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东汉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一日,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日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九”为阳数之极,盛极必衰,九九为不吉之数,九月初九须辟邪。西晋·周处《风土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茱萸气味芳香,可祛寒止痛,助阳止泻,能治疗头痛、腹痛、泄泻等疾,菊花有清利头目风热、补益肝肾之效。古人认为九月初九佩茱萸、饮菊酒、登高山可以免除灾祸,辟除不祥,此俗一直流传到后世。现代社会中人们重阳登高锻炼体魄,能带给我们酷暑之后的清爽宜人。
重阳节用酒有菊花酒和茱萸酒,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保健养生功效。菊花为长寿食品,服之可轻身耐老,因为菊冬苗、春叶、夏蕊、冬花,经历霜雪不凋零,当然是益寿延年的象征,古人不仅服菊并且认为,饮用菊水亦可益寿延年,所以人们以菊泡酒,白菊花长于清肝明目,黄菊花长于清肺热。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以此泡酒大益于身体健康。茱萸酒是吴茱萸,肉桂,益智仁,白酒酿造而成。主治遗尿,小便频数。
4.4 社酒 社日就是祭祀社稷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到了今天变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秋社即是中秋节。社日节当然也有社酒。民间流传社酒可以治聋,所以社酒又叫“治聋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社酒有3个功能,一为治小儿语迟,纳口中佳,二为喷屋四角,辟蚊子,三为治聋。社日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卫生保健日子。
4.5 上巳节 上巳节在今天是一个逐渐衍化的一个节日,与寒食,清明三节合称清明节,上巳节自魏晋开始定为三月初三,相传汉武帝时,徐家三月初生有三女,初三日全部夭折,人们觉得不详,于是相约去河里洗澡,以去除邪气,后逐渐有禊酒这一习俗,便有了流传千古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流觞曲水。
5 酒与中药 炮制佳品
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有记载,“药有宜酒渍者”,古称“酒洗”或“酒炙”。酒性味辛温,辛者能散能行,王好古说,“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所以酒可升提药性,比如,比如黄芩,黄连,黄柏,酒制黄芩可以治疗上焦的肺热和肌表的湿热;酒制黄连可减轻其寒凉之性,清头目之火;酒制黄柏则既可清下焦之热,又可清上焦之热。作为攻下常用的药材—大黄,酒制后可减轻其峻烈之性,亦能借酒上行而清上焦之热,且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酒亦可改变药性,使其补益作用增强,女贞子本就有滋阴补肾的作用,黄酒制熟晒干后则使其补不过益,补中有清。何首乌生用有通润肠道,清疮去毒的作用,酒制后可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酒还可以增强活血通经的作用。丹参,牛膝用黄酒制后,活血止痛的功效大大提高。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古人在酿酒的过程里也发现了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曲治疗胃病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因其功效强大,一度被“神化”。以“六神曲”和“建曲”为首的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另外,酒还有矫味矫臭的作用。比如中药紫河车即为胎盘,气味比较腥臭,患者不太容易接受,但经黄酒蒸制,便可起到解腥的作用。酒炒白芍能够缓解白芍的酸寒之性,产后腹痛犹为适宜。酒制的乌梢蛇和蕲蛇不仅可以提高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还可以减少腥气[6]。
6 酒与方剂 相得益彰
据统计,《方剂学》中收藏中药方剂236个,用到酒的达34个,占14.4%,其中痈疡剂13个,用到酒的就有5个占38.5%;活血剂19个,有7个用了酒,占37%;补益剂23个,用到酒的有6个,占26%[7]。
《医方集解》有云,“加酒者欲其通行全身,使无邪不散也。”李东垣用来治疗大头天行的普济消毒饮里有酒制黄连、黄芩便是利用了酒制芩连清泄上焦之热的功效,并可通行全身,直达病所。仙方活命饮在煎制的过程需要水酒各半,酒的使用可加强辛散温通的作用,助药力直达病所。还有复元活血汤,以水酒各半煎煮,是为加强活血去瘀,温经通络的作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也需要酒和薤白、瓜蒌同时煎煮,就是借助酒的上行之性,来通阳散结,治疗胸痹。医圣张仲景的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炙甘草汤方是用清酒及水同煎的,清酒即米酒之陈香者,取酒以宣通百脉,流通气血,使经络畅利并引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气血和,经隧通,则阴阳得平,脉复而心悸自安。
芎归胶艾汤里则采用酒三升,水五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要酒水各六升。乌梅丸中的君药乌梅需要用苦酒浸渍一夜之后才可入药,意在引药入足厥阴肝经[8]。
7 中华药酒 祛病强身
酒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也十分重视对药酒的研究。在《中藏经》中载有“延寿酒方”,道医葛洪在《抱朴子》中载有“以菟丝浸酒”。
目前很多滋补性的药酒深受人们的欢迎,如人参酒,虫草人参酒、鹿茸酒、健脑酒、五加皮酒、虫草八珍酒、虎骨酒、金钗石斛酒、莲桂香补酒、国公酒、美髯黑发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首乌酒、五粮怡神液等。
五加皮药酒由五加皮、玉竹、党参、姜黄、陈皮、菊花、红花、怀牛膝、白术、白芷、当归、青风藤、川芎、威灵仙、木瓜、海风藤、檀香、肉豆蔻、白豆蔻、独活、制草乌、砂仁、木香、丁香、肉桂、栀子、白酒、冰糖等组成。制成药酒后每次服15 mL,每日服3次。有祛风除湿、益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经止痛之功,适用于风湿痿痹、手足拘挛、四肢麻木、腰肢疼痛、阴囊湿冷。
如意长生酒由玉竹、鳖甲、续断、鹿角胶、当归、羌活、怀牛膝、防风、独活、五加皮、木瓜等组成。口服,每次30 mL,每日2次。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适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腰肢酸软、行步无力等。
炮天红药酒由鹿茸、肉桂、肉苁蓉、仙茅、附片、杜仲、狗脊、枸杞子、锁阳、党参、大枣、当归、熟地黄、生地黄、蛤蚧、山药、续断、川牛膝、白酒等组成。每日2次,每次饮10~20 mL。可补肾壮阳,补气养血,强筋壮骨,平喘纳气,适用于肾阳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神疲气喘。
枸杞酒由枸杞子200 g,白酒500 g组成。将枸杞子洗净,除去残留的梗和蒂。将枸杞子放入坛中,倒入白酒,盖上盖,封严,每3 d搅拌1次,浸泡15~20 d即成,每日晚餐或临睡前饮用,每次30~50 mL。有滋肾润肺、养肝明目之功,适用于肝肾阴亏、腰膝酸痛、头晕、目眩、目昏多泪等症。
鹿龟酒以马鹿茸、龟甲胶为主药,配以人参、黄芪补益气血,枸杞子滋养肝肾,用以36度的米酒为酒基活血通络,酒借药力,药借酒势通达全身,功效恒达持久并且口感绵软可口、酒香味浓,有“中国保健第一酒”之称。
药酒反映了中国医药文化与中国酒文化相结合发展的一个方向[9]。我国药酒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服用药酒可以延年益寿,祛病强身。在药酒的研究上,既要继承传统经验,又要吸收现代的科学技术,以更好的加强酒在中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