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年长、年少与年壮探析

2019-01-29王玉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五脏

王玉芳 郑 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名中的“示”为示范,“从容”是古医书名,此篇主要介绍了诊断疾病要按照《从容》的内容来分析。正如马莳说:“《从容》系古经篇名,本篇祥示《从容》之义。故名篇。”此篇以诊断疾病内容为主,举例说明了脏腑的脉象症状和治法,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诊断辨证疾病过程中,体质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此篇的这段原文突出了少年、中年、老年的不同年龄阶段对于诊断疾病的影响和意义。

1 原文分析

在原文中提及年少、年长、年壮3个阶段,据《灵枢·卫气失常》:“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年长”多指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年少”是指十岁左右的青少年,“年壮”者多为三十左右的青壮年人。“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主要是讲人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少、壮、老的不同年龄阶段,脏腑功能不同,加上饮食生活习惯,家庭事业状态,形成了不同的体质,使得疾病形成各有特点,从而在诊病和治疗方面就有偏重。

对年老者而言,随着脏腑功能低下,衰老的出现,人体的精气日渐减少。《灵枢·本藏》曰:“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统称为“府”,是人体传化水谷化生精微的主要部位。许多老年人自知体虚,衰老加剧,急欲补养,甚于肥甘厚味,恣食补品,想通过增加饮食营养成分来对抗衰老和疾病,但是老年体弱,脏腑功能减退,脾胃虚弱,运纳水谷能力减缓,就会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功能的损伤导致了诸证丛生。马莳:“大凡年之长者,过于味,六腑所以受物者也,故当求之于府,以当其病。”所以治疗老年病,无论补虚泻实,皆当以护脾胃为先。脾胃是人体气血精微化生的主要场所,在老年人养生方面也要注重调理脾胃,若老年人脾胃不健,后天生化乏源,气血精微减少必定折年损寿。张介宾:“夫年长者每多口味,六府所以受物,故当求之腑,以察其过。”

对于“年少则求之于经”历代医家由于对“经”没有详细的阐述,所以观点也是见仁见智。张介宾认为:“年少者每忽风寒劳倦,所受在经,故当求之于经以察其伤。”吴昆有相似认识:“少者劳于使,则伤其经。”黄元御认为:“年少者,起居不谨,风寒袭而营卫闭,经病为多,故求之于经。”综合上述医家观点,“经”就是指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脏腑肢节的作用,也是针刺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相对中药而言,针刺长于治疗形体和外感的疾病。对年少者而言,青少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全而未壮,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很容易被外邪侵袭,同时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运动中容易损伤形体发外伤之症。《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对于少者的疾病,通过调节经络,或针刺推拿,使得经络通畅,气血充足,由内到外,阴阳平衡,会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对于年壮者而言,生理上应该是最强壮的时期,虽然肾气充盛,筋骨劲强,但是鉴于这个时期也是最劳累的时期,家庭负担较重,事业方面压力较大,经常外有形体劳累,内有精神忧思,劳神、劳力、房劳过度,加上壮年人自恃体壮,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常常习惯于不规律的生活,导致暗耗精血,损伤五脏。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说“生病起于过用”。鉴于此,青壮年之人外形之病少见,但是忧思过度、饮食失宜、起居不时等原因往往病生于内,产生五脏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以治疗年壮者的疾病,就要从五脏入手调节气机补益精血,恢复五脏功能。马莳说:“年之壮者,纵于欲,五脏所以藏精者,故当求之于藏,以验其衰。”王冰:“年之壮者过于内,过于内则耗伤精气。”

2 临床意义

2.1 认识各年龄阶段生理特点 年龄是影响体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黄帝内经》很多篇章都详细说明了这个问题。《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以女七男八为基础,讨论了男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特点,从而阐释了肾精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由于男女的生理不同,产生的疾病也有很大差异,治疗时也要考虑性别的因素。《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人生十岁为一个阶段,详细描述了人体从十岁到百岁的生命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把握疾病就能够掌握病机,治疗也就能切中要害。《灵枢·卫气失常》:“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成为判断老壮少的主要依据。

2.2 指导诊断和治疗 年龄阶段的划分是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病机从而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人体的不同生命阶段中,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都会变化,呈现生长壮老已的规律,所以,不同的年龄阶段好发的疾病就有很大差异,这是在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黄帝内经》在这方面有详细的论述。如《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指出年轻人由于气血充盛,营卫运行能够遵循自身的规律,维持了昼夜的睡眠节律,老者气血不足,营卫失常导致昼夜节律的紊乱产生失眠症。《素问·方盛衰论》:“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由于老壮者的阳气不同,少壮之人,气盛于下,故从下者为顺,老人之气,先衰于下,故从上者为顺,因此同时患寒厥之证,年壮者秋冬而死,老者秋冬而生。张介宾注曰:“少年之阳不当衰而衰,故最畏阴胜之时,老人阳气本衰,是其常也,故于秋冬无虑焉。”

老少之人的体质差异使得所伤病因和产生疾病不同,临床治疗原则也有差异。对于少者而言,阳气生长迅速,呈现出阳气旺盛之象,但脏腑稚嫩,极其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对于青少年,还要以日常防护为主,预防外感病的发生。老年人的各项功能都逐渐衰退,消化吸收能力虚弱,脾胃功能的低下使得老年人精微化生不足,气血失和,产生疾病。调养脾胃成为预防老年疾病的重要措施。有学者调查了502例60岁以上的内科老年住院病人,其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者240例(47.81%),其病理机制与脾胃失调有关者271例,也远较其它脏腑为多[1]。有学者曾对河北保定的幼儿和青少年的常见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3~7岁的儿童外肺炎发病最高为35.7%,外伤其次为29.7%,7~12岁的少年儿童中外伤发病率是48.1%,肺炎降至第二为21.7%,12~20岁的人群中外伤发病率最高达56.4%[2]。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外感因素的疾病逐渐减低,外伤性疾病递增,针对青少年,要提高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促进气血运行,防治外伤发生,一旦出现及时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另有学者认为少儿推拿手法作用与体表局部,通过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经络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这种气血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起作用,这就是“求之于经”的理论依据[3]。

3 小结

生命是复杂的,疾病更是变化的,在诊断疾病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的核心思想就是提示医者在治疗疾病中要重视体质年龄的因素,依据不同人体的气血状态、发病特点,因人制宜进行治疗。体质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体质区分年龄进行临床辨证也是《黄帝内经》一贯的治疗思想,体质的差异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卫气失常》等多篇都论述了体质的内容。影响体质的因素,不仅仅有年龄,还有性别、饮食、劳逸、情志等因素,重视这些因素对于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五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失眠与五脏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