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电视艺术本体与创新

2019-01-29叶志良郑晓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类节目书信汉字

叶志良 郑晓君

近五年来,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制作与传播发生了重大的转型与发展,国内各个电视台之间收视率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引进版权节目的发展态势渐渐趋弱,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级卫视的文化类节目已经自觉地进行相应的探索与创新。其实,电视文化节目如果要取得长期良好的发展态势,只靠一味引进与吸纳他者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自主创新与发掘我们的经验并以发展及超越为目标是必由之路。在各电视台想尽办法提高节目收视率之际,文化类电视节目特别吸引观众的注意。2016年12月29日,横空出世的第一期《见字如面》,在腾讯视频线上播映,黑龙江卫视在当年12月31日推出,首播的点击量突破500万。第二期播出以9.4的高分刷新了同一档期文艺类节目的高度,超越了《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明星大侦探》等热播的多档综艺节目。与此同时,多个网络及影视媒体关注、评论《见字如面》,这都使得该档节目成为一段时间里电视艺术本体回归与创新的“现象”级存在。

近年来,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加大了回归艺术本体和创新发展的力度,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为节目主题,将传统文化的基因注入到电视媒介之中,而巧妙利用电视艺术形式进行有效传播,成为当下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从已有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原创性节目来看,其强调的无一不是以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要素,包括汉字、成语、戏曲、书法、民乐、灯谜等,明显不同于之前综艺娱乐节目偏重流行时尚元素的倾向。如《汉字英雄》单纯以汉字为载体,节目流程始终围绕汉字展开,对汉字的读音、拼写、浅意、深意、典故等进行深度展示挖掘。能够将汉字这一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做成一档电视文化节目,自然要集综艺性和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于一体,意在吹响集结号呼唤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倾力为青少年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掌握汉字数量与水平、彰显自己个性和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当下电视和网络节目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充分挖掘原创节目的社会价值与媒体价值。显然,以弘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电视节目,重新把电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保护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上来。这也迥然不同于一味娱乐观众、迎合观众的综艺节目。像《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通过汉字的深情表达,让青少年在网络、电子触屏时代,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而在这些回归潮流的节目中,《见字如面》一度特别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同样引起轰动的《朗读者》节目稍有差异的是,《见字如面》选取个人化、私人化的书信为诵读对象,而不是那些已经为大众熟知、传播的经典作品。因此,该节目在朗读书信的间隙,能够连接广大观众的情感与体验,勾起观众诸多的遐想与共鸣。《见字如面》每期以不同的主题如爱恨生死、世相众生、古韵和先锋、传承和生长、忠义和背叛等等统摄节目,通过访谈、朗读、评介等诸多方式,从各个角度尽情展现书信的面貌、展示生命的精神,让观众在节目流程中不知不觉地代入自己的情感。概括来看,《见字如面》节目与观众建立情感交互的方式有:

其一,以文字、书信的方式流露情感、打开历史节点,来引动观众进入曾经鲜活的历史场景、时代氛围和人生故事中去。由于书信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往往是写给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即使该书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寄出,也会如实记录书信者“此时此地”的情感与体验。这种“真情流露”是与一般的文学经典所不同的。文学经典会以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打破时空限制,让两者产生交流与情感连接。而《见字如面》节目中的书信确是以观众体验书信作者“彼时彼地”真实情绪为基础的。因此,其情感蕴涵与人生体验更为直接。每期节目中,嘉宾通过分析、解释书信的时代、背景、人物、处所,将书信的外在系统进行解惑,而读取信件的人则以朴素平常的状态朗读书信,这往往能够诠释出信中深藏的情感与生命节律,从而打动荧屏观众,去深入了解那些“活”在纸上的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再度进入历史之河深刻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其次,访谈段落能够加深观众的生活体验。访谈段落是《见字如面》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曾经的信件,是亲人、家人、朋友之间交流、沟通心灵的必要载体。但写信,往往需要一截精心剪裁的时光和心情,理出一方素净的桌面,拿出一叠洁白的稿纸,同时还需要有一颗酝酿成熟的心。一档以明星读信的阅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还原现场,才能真正直击现代人最真实的、最柔软的内心。在场的嘉宾会在主持人的访谈中,介绍写信人、收信人、历史时间、人物关系、所涉事件等诸多关系,这其实是朗读一封有故事的书信前的情感引导、生发的要素之一。只有这样的场景烘托,在之后当众展开的朗读过程中,信件蕴藏的内在情感才会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些访谈,无疑加重了节目与电视机前观众情感交流的过程,唤醒观众沉睡已久的灵魂。

其三,媒介手段增强情感的表达与力度。在电视文艺节目中,媒介环境具有某种仪式感与影响力。《见字如面》节目场景布置实际上较为简单,节目主持人、书信朗读者、现场嘉宾和观众,在几乎“空的空间”中,共同营造一个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一起的极为神圣、仪式化的时间和空间,一个能够打通古今、连接心灵的共鸣时空。在此环境中的书信表达、朗读渲染以及声画手段,朗读者的无演技的表演,自然会加强情感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如果说书信文字本身是平面的,那么,经由一些明星不加粉饰的语言表达,将书信语言表达成生活中曾经最不可缺少的立体语言,并辅之公之于众的朗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书信表达的舞台程式与仪式感。因此,《见字如面》中对于朗读书信的人的选择与甄别,往往加重了情感渲染的浓度和深度。

早在几年前,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开发、播出,中国电视文化类原创节目开始崛起,并呈现多向发展、持续深化的态势。国内各个省级卫视争相推出自己的文化类节目。当然,在此发展过程中,该类节目也出现了某种相似性。总体上看,节目大多是比拼、竞赛、挑战等形式,这些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往往很难持续其影响力,因为观众的选择余地再度缩小。就在这个似乎碰到瓶颈的发展当口,《朗读者》出现了,《见字如面》也出现了。

仅以《见字如面》而言,此节目成功扭转了已成套路的比拼、竞赛模式,并以个性化、差异化、情感化的方式,在同类的电视文化节目中脱颖而出。并非简单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提倡汉字书写与理解、普及汉字文化那样,该节目认识到书信和书信在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以此为载体架构新颖的电视文化节目。网络时代中书信的式微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向,然而书信不仅是承载的情感记忆、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的载体,更是挖掘丰富个人情感、历史情感、社会情感的路径,它们是绝对不能被遗忘的历史一角。这也是节目原初的立意所在。

有鉴于此,《见字如面》节目的策划、创作团队,跑遍全国各地各大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研究机构、私人信件收藏家等,从海量书信中初选出上千封。在此基础上,又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了一百多封。这一百多封信覆盖中国历史发展的许多阶段,也涉及到不同侧面的历史场景,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这些书信的作者,身份各一,既有两千多年前秦军中的无名无姓的大头兵,也有文学作家如唐代文豪韩愈,“民国四大才女”萧红,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士林觉民,还有当代艺术领域重量级的艺术家如戏剧家曹禺、画家黄永玉、歌手蔡琴等。信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如蔡琴给前夫导演杨德昌的一封公开信,流露了蔡琴对过往两人情感的释然、宽容的心态;16岁的才女林徽因诀别诗人徐志摩的信;林则徐禁烟后被发配边疆前写给夫人的家书等。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时间跨度之大,历史内涵之丰,从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晚清民初,一直到现在,用书信串起了动荡变迁的中国历史发展史,也串起了极为丰富的中国人的生活史、情感史与观念史。最终入选的信件,作者无论辈分,往往关涉到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直接渗透到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生活截面。无论是古代家信、现代书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函,还是凡夫俗子的寒暄之作,只要足够打动人,都自然而然地被选中并在舞台上尽情诵读。

选择总是有一定的指向性,《见字如面》的信件的选择,自始至终贯穿着明确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正如节目制作者所言的那样,“尽管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但这档节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以书信的方式打开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真实的中国故事。”[1]书信中隐含的中国故事,也许表面上过于平淡,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时代风云,实际上均是直指历史、直叩心灵的震撼之作。“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人世间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这些震撼的文字,来自革命志士林觉民写给挚爱一生的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写下最后的爱情告白,既是告别,也是宣言。1911年4月27日,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革命志士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一气呵成《禀父书》《与妻书》两封绝笔信,身怀家国大义的他毅然舍小家以就大家,年轻的生命一夜成熟。自此,养育之情、琴瑟之好,无以为报。他留给父母妻儿的只有“愧对”二字。而情之最切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荡气回肠的朗读,感动众人。结尾处“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的语气似如释重负,却重若万钧,这里有对妻子的愧对,有对家国的满腔清热情,更有取舍纠结过后革命者的凛然正气。《见字如面》节目选择这样包含深情、富有家国情怀的家书,显然充满着强烈的社会正能量。

自然,该档节目的书信选择,还有意识地规避历史记载中熟知的段落,而是尽力去寻找寻那些历史长河中尚未被人挖掘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包括社会各色人等,譬如风云激荡时期普通人的家书,而信件中只有家庭琐事的记录;某位名人未为人知的心事等。显然,这些信件最大可能地展示了信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貌、感情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意义。正因如此,节目迥异于以消费明星、制造话题为目的综艺娱乐节目,上网热播。

近些年来,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以及《见字如面》等为代表,注重节目创新,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极大的成功。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既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让观众在享受丰富多彩的电视文艺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精神血脉的跃动。

当前异军突起的文化类节目代表《见字如面》等,其实真正切中了当下观众的价值取向与心理需求。历来,中国人讲究情感含蓄,较少在广大的环境中剖露内心并与外在对话。《朗读者》与《见字如面》营造了一个场景——特殊的媒介环境——来促使情感抒发、场景还原与人性自省。以访谈、朗读等方式倾听别人的故事、呈现语言的魅力,体现人性的温暖。

当然,如何得到观众持续的关注,是文化类节目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现在,受众的角色和地位空前自由,电视节目此起彼伏呈数量级增长,观众选择节目的余地更为广阔。此类节目的持续发展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媒介环境剧变、观众欣赏口味多元化、节目跟风现象严重等,这往往缩短了原创类节目的生命周期,一个原创节目的诞生,马上被蜂拥而上的同质节目迅速扼杀。比如前几年各电视台主打推出的歌唱类文艺节目,由于各电视台同质化复制,节目高度雷同,既出现节目制作的乏力又出现观众的审美疲劳,很大一部分歌唱类节目已风光不再。而纵观我国文化类节目,具有一定原创性、持久影响力的还是少数。从已有的播出内容看,《见字如面》等在节目构思、立意确定、环节设定等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什么样的人物、故事会引发广大观众的兴趣与好奇?什么样的书信会得到较高的评论与热议?什么样的情感表达更为契合电视的媒介属性?这都是该节目应该总结的经验。

中国的电视节目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像《见字如面》这样的层面上,在当代语境中,中国的原创类电视节目进行着更多的开拓。从去年开始,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又诞生了《中国戏曲大会》这样脍炙人口的电视节目。不仅如此,在高端的理论文化类节目中,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就是中国原创电视文化节目的新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怎样的重大价值”,这些高深的理论问题被直接搬进电视节目大厅,国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高校的青年教师和来自全国的大学生代表,走进电视演播“阶梯教室”,以电视文化节目的方式向马克思致敬,他们还原历史现场,资深学者与青年学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精彩问答,短片、动画、图片以及诗朗诵自然穿插,从不同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伟人的世界故事和中国故事,一起重温马克思一生的光辉历程,感知真理的产生与力量,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节目以《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等5个系列篇章,用接地气的方式和鲜活生动的表达,呈现马克思的伟大一生和深邃思想。其中,对马克思的理论和思想的宣讲,回避了生涩难懂的解读,而是以一种青春、活泼甚至“潮”的方式,来诠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在200年后的当代中国,谈马克思主义需要电视人的创新和智慧。这档5集系列的对话节目,可谓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和传播的“典范”。其充分借鉴新媒体传播优势,不仅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角,也不只是表达某种概念和启示,而是在轻松愉快之中再建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着一场精神文化的洗礼。可以说,这样一堂别具特色且充满着青春气息和时代命题的公开课,在颠覆以往“刻板”式说教的同时,让人获益匪浅。这无疑是中国电视文化节目一次创造性的深刻表达。

当下中国电视文化节目,不仅丰富了我国电视原创类文化节目的种类与形式,而且令电视媒体以及观众拥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与收视品类。从《见字如面》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节目的传播,到《马克思是对的》等这样通俗的理论对话节目,只有深入我们立足本土,坚持“四个自信”,聚焦电视艺术本体,凝力节目创新,以此进一步提炼电视文化类节目主题,凝聚中国精神,中国的电视文化节目才能高标准、高规格持续发展。国内的电视原创节目的发展路途十分漫长,坚持创新,制作出更多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的节目乃是当务之急。一档优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既可以塑造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更是电视专题节目从地方走向全国、拓展其影响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中国的电视文化节目回归本体,已经做了重要的探索与创新。

猜你喜欢

类节目书信汉字
打分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别有用心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