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眼中的“浅薄者”
——论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2019-01-29刘佳文
刘佳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一、贫寒卑微却豁达乐观
兰小云说:“与风神有关的词汇甚多、甚细、甚流行,如神气、神色、神情、神姿、神隽、神怀、神颖、神貌、神明、神清、风姿、风韵、风格、风骨、风气、风尚、风标、风情、风仪、风量等等。影响所及,文艺创造与评论也要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由形见神,且以传神为最。”[1]在《红楼梦》中,作者对于刘姥姥的描写就很好地达成这一点。刘姥姥能够进入荣国府,能够与凤姐、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往来,但她的出身却相当地低微。她是一个来自于乡下农村,处于贫苦生活中的老人。但这个贫苦的人却凭借自己与贾府有着的一丝极其微弱的联系与贾府搭上了关系。刘姥姥的女婿与王夫人之父连宗。虽然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却只有王夫人的兄长承认,其他的人都不承认有这么一回子事。但对于刘姥姥而言,她却从这一几乎没有人承认的联系中挖掘出了自己的希望。
(一)贫寒未损乐观
刘姥姥虽然出身贫寒,但这贫寒的生活却使其拥有了乐观的心态。正如文中所讲,刘姥姥是一位久经世代的孀妇,不仅没有丈夫能够帮助自己,而且也没有富足的资产可供她生活。只有两亩地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但这名义上的“两亩”地还是一块“薄田”。于是,见她生活的困苦且年迈,她的女婿把刘姥姥接去一起生活。但无奈刘姥姥女儿家里的生活也不宽绰。在秋尽冬初之际还未置办过冬用品,以致于女婿烦闷不安。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刘姥姥的自身生活来讲,还是从她的女儿家来说,刘姥姥的生活都可谓是贫寒之至。因为,如果不贫寒,她也不可能去女儿家;如果女儿家不贫寒,他们也不会在初冬之际还不置办过冬的衣物;如果不贫寒,她的女婿也不会因此烦闷。
但是,面对这样的贫寒,刘姥姥却表现出了众人都没有的乐观。当女儿、女婿都在为无法过冬而烦恼的时候,刘姥姥便出主意要往京城去寻个一二。面对女婿的质疑,刘姥姥回答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可以感受到“刘姥姥与众不同的乐观”[2]:
首先,刘姥姥坚信只要付诸实践,他们的贫穷就可以改变。虽然他们此时都因为没有过冬的衣物而愁,虽然此时他们都没有足以使其富有的生产资本——土地,但是只要计划得好,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一定可以改变。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她改变生活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谋事在人”说明她没有被目前的困难吓倒;所以刘姥姥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成事在天”则说明她对自己的谋划坚信不疑。
其次,“遍地都是钱”是刘姥姥的希望,但这个希望的实现却需要有人会去拿。而对于“有人会去拿”中“拿”而言,它就代表着刘姥姥为即将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付诸于现实的实践。因此,有理想,敢实践就是刘姥姥贫寒未损乐观的具体表现。
(二)卑微不改豁达
与贾府里所有的人相比,刘姥姥的地位似乎都可以用“卑微”来概括。但这卑微的地位却没有改变她豁达的性格。豁达是指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在小说里,对于刘姥姥的豁达有多处的表现。
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故意寻开心的凤姐和鸳鸯,为她准备了一双象牙镶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本来准备大吃一顿的刘姥姥却无从下筷,便站起身来,说了句不得体的逗乐话:“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由此可知,刘姥姥之所以要用一句不得体的语言来逗乐大家,她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宽恕凤姐与鸳鸯的故意刁难[3]。虽然她是一位乡野老人,但刘姥姥也知道用象牙镶金的筷子是很难夹起那颗鸽子蛋的。因为,筷子的光滑与鸽子蛋光滑给她造成了一个人为的窘境。可是面对这样的尴尬,刘姥姥却用一句看似玩笑的话语使大家轻松地走出了彼此的窘境。这样的化解之法,不仅能够说明刘姥姥的聪明,而且也能证明刘姥姥的大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刘姥姥这样的大度,她才最终获得了凤姐的认可。
(三)面对困境积极争取改善的条件
刘姥姥去贾府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就正如她前边所说的那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切与她这次进入贾府相关的事情,她都细心地谋划过。无论是信心的树立,还是具体的实施,从中都可以看出刘姥姥对改善条件所做的努力。
首先,事前刘姥姥详细地分析了此行成功的可能性。尽管自己的女婿认为她此行的成功性不大,可是刘姥姥却对此充满了信心。刘姥姥认为:二十年前他们和贾府还相互走动,而且金陵王家的“二小姐”还能爽快待人且不拿大。如今之所以两家生熟了,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何况现在“二小姐”已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且又“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因此,为了争取改善自己的条件,刘姥姥事先对所有的事情都已进行了精心的思考,然后才在全家的决议中,把凤姐选作自己进贾府的公关对象。可谓是准备充分,计划严密。
其次,恭维仆人获取进入贾府的机会。虽然刘姥姥与贾府有那么一点的亲戚,但刘姥姥却没有办法直接进入贾府。于是,当她来到贾府门前的时候,她要讲出“太爷们纳福。”“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在家么?”这样的话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这些看门的人而言,她凭借自己与贾府的亲戚关系似乎没有必要尊称这些仆人为“太爷”,更没有必要把那些小孩子们称之为“哥儿”。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恭维,刘姥姥却无法找到她想要见的人。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目的,她宁可委屈自己。
再次,讲实话博取别人的同情。刘姥姥与贾府关系相当的微弱,但她却凭借自己诚实博取了别人的同情。当刘姥姥成功地进入贾府之后,她就实话实说。她之所以来贾府,那是因为他们的过冬成了问题;而板儿之所以会只顾吃果子,那是因为他从未吃到过这样的东西。而且在出门之前,板儿的父亲也的确对他进行过教育。因此,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可谓是实话实说。正是这些实话,才有了凤姐那二十两银子的出现。
二、诙谐自嘲却大智若愚
赵玲从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他认为:“‘诗如其人’的合理性需要通过阅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综合解读来认证,这是从整体来看。从具体的作家作品而言,越是那些真实地用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创作者设置的诗与人之间的障碍越少,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与本人契合程度高的作品数量也就越多。”[4]这在无形之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刘姥姥是一个幽默、诙谐的人。但在许多时候,她的幽默与诙谐似乎又带有些许的自嘲蕴味。但正是这些幽默的语言,自嘲的策略使她又表现出与众人不同的聪明。面对别人的为难,她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化解;面对生活中的尴尬,她却可以通过自嘲的方式毫不费力地进行处理。刘姥姥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劳动人民谦近随和、朴实善良、积极乐观、宅心仁厚的性格特点,她察言观色、风趣幽默而又阅历丰富、世故圆滑,是洞晓人生的智者。所以说,刘姥姥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典型。
(一)于诙谐中彰显智慧
刘姥姥是一位具有诙谐特点的人物形象。在文中,她往往会以自己独有的调侃方式进行彼此间的语言交流。
首先,刘姥姥的诙谐体现在自家的生活之中。当刘姥姥被接到女婿家里后,面对无法过冬的问题,全家人都处在一个焦虑的状态之中。可是,此时的刘姥姥却这样诙谐地说道:“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在家跳蹋也没用!”
在这里,一句“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讲得既形象,又生动且有哲理。一个“守”字既讲出他们贫穷的原因,也道出他们突出这种困境的办法。因为,“守”所以穷,因此,只有不再“守”,他们的生活才会改变。特别是后边的一句话,“在家跳蹋也没用”更是如此。因为穷,所以自己的女婿狗儿要在家里“跳蹋”,可是这“跳蹋”的举动却无力于改变他们的现实。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刘姥姥又想到了贾府。
面对女婿质疑贾府的人能否帮助自己的时候,刘姥姥又讲出了一句颇为诙谐的话:“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就是这一句诙谐的语言,使他们一家对刘姥姥的建议充满了信心。即使那名利心颇重的狗儿,也不觉动了前去贾府一试的念头。
其次,刘姥姥的诙谐体现于她在贾府的生活之中。刘姥姥是一个诙谐的形象,这不仅表现在自己家的生活中,而且也体现在她去贾府的生活里。在她与贾母的对话中,当贾母谈及自己未来体质不如刘姥姥的时候,刘姥姥这样诙谐地回答:“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家活也没人做了。”
在这里,刘姥姥的回答颇为有趣。一方面她以自身的调侃,既安慰了贾母,也客观真实地讲解了自己体质好的原因。因为,贾母是“享福”的,所以她缺乏锻炼,当然体质就没有刘姥姥的好;而刘姥姥与之相反,她是做农活的,所以她的体质就会好。在这句调侃的话语之中,她既奉承了贾母,又告知了自己的实情。既不卑微,又说得实在,这就是刘姥姥的高明之处。
(二)自嘲却非愚蠢
刘姥姥还是一个以自嘲为处事策略的人。刘姥姥的“自嘲”中,关键在于一个“自”字,这是她为了化解自己的尴尬主动对自己进行的一种嘲讽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在某种程度彰显为她的一个处事策略。因此,她的诸多自嘲行为,不仅不是她愚蠢的体现而且还成了她聪明的表征。
在上边的例子中,面对凤姐等人对自己的刁难,刘姥姥自嘲地说: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在用这句话化解了彼此尴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食量进行了委婉地介绍。再如,在文中,当刘姥姥从凤姐手中接过那双四楞的象牙筷子时,她的心里就明白了凤姐与鸳鸯的用意,于是就自我调侃地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犟的过他。”在这句话中,面对自己手里那双不能使用且又不能明确说出原由的筷子,刘姥姥把它形容成了“铁锹”。一句“那里犟的过他”把自己无法使用的情形调侃得淋漓尽致。
凤姐送给刘姥姥的筷子原本是一双象牙筷子,因此,它的份量就会比她平时使用的木质筷子稍重一些,何况在筷子的上面又装饰了金子。但是,对于这种像刘姥姥很少见到的筷子,她却形象地把它调侃成了“叉爬子”。虽然“叉爬子”与“筷子”的内涵在此是一样的,但这接地气的俗语却使这双筷子失去了原有的富贵基因。从而使之与一位乡野老人产生了联系。进而又被这位老人形容为干活的用具——铁锹,从而使自己与筷子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了。
(三)于诙谐自嘲中负起“怡红”重任
“怡”即和悦、愉悦之意;“红”则代表大观园中的众女子,毋庸置疑,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怡红重任的主要担当者。但在《红楼梦》中,原有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在几个特定场景换成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给女孩子们带来终身难得的一次开怀大笑;让大观园中的女儿有一次表现真情的机会;三进大观园让临终的凤姐有了一丝安慰,并且救出身处危难中的巧姐。刘姥姥的诙谐自嘲都是她聪明的体现,她以与贾宝玉全然不同的视角观照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与贾宝玉承担着相同的“怡红”重任。对此,可以结合如下的情节进行分析:
刘姥姥为了营造一个活跃的气氛,她讲出了那一句土里土气的话:“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而且说话时,自己的手还在不停地比划着。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气氛营造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刘姥姥要求换一个木杯喝酒。因为她怕自己失手打碎了杯子。但没有想到的是鸳鸯令人取来一套木制的杯。面对这些自己弄不清楚的宝贝杯子,刘姥姥自我调侃道:“阿弥陀佛!我还是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了家去,慢慢的吃罢。”
刘姥姥是一个贫穷的人,因此,她虽然坚持用小杯吃酒,但她仍然不忘大杯的好。于是,她要把这大杯带回家去。刘姥姥这样的言行,又取得与上边一样的效果:“说的众人又笑起来。”在这里,一个“又”字,把刘姥姥的诙谐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又彰显了她自身的“怡红”作用。
当刘姥姥吃过“茄鲞”后,她不知所吃为何物。面对凤姐说出的实情,即刘姥姥口中的美食就是用茄子做出来的食物之后,刘姥姥又非常幽默地讲出一句堪称经典的语言:“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一句“别哄我了”,既写出了刘姥姥的纯朴,也表达出了她的意外。于是,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出了后边的话。此时此刻,众人又笑了。
上边的列举只是刘姥姥“怡红”的部分案例。从“刘老老醉卧怡红院”这一章节的内容来看,似乎一个“笑”字充满了全篇。一会儿是“众人笑了”,一会儿又是“众人哄堂大笑”,一会儿是“众人又笑了”。究其原因,众人的每一次笑都与刘姥姥那有诙谐的语言相关,都与她那自嘲的处事策略相连。因此说,刘姥姥在诙谐自嘲中完成了“怡红”的重任。
三、身居乡野却知恩图报
刘姥姥是一位乡野村妇。她虽然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巧妙地借力于贾府并成功地使自己走出了生活的窘境。但是,她却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刘姥姥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滴水恩涌泉报的传统美德。对于刘姥姥的这个特点,文中有多处展现。从她为女婿出谋划策开始到她在贾府获取凤姐等人的救济再到她后来的所作所为,无一不使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身居乡野却知恩图报的人。
(一)身居乡野却不甘平庸
刘姥姥是一个身居乡野却不甘平庸的人。小说里对刘姥姥的介绍是从她到女儿家开始的,而她的这种特点也是从此时得到彰显的。
首先,刘姥姥有不甘于平庸的信念。在小说里,刘姥姥有许多蕴含哲理的语言。例如上边提到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她看来,只要谋划得当,那么就会获取成功的机会。因此,她坚持要把自己所谋划的事情付诸于实践。当她提出要去贾府的时候,她的女婿是不同意的。当她讲清了理由,虽然女婿同意了她的想法,但因过分关注自己的面子而不前去。于是,刘姥姥便在全家人的推举下奔赴贾府。从情理上讲,与贾府有关系的是她的女婿,理应由他前去贾府联络。但是,她的女婿不敢去,可是刘姥姥敢去。
其次,刘姥姥有能够走出平庸的才能。在贾府里,面对凤姐的为难,她能够用一句玩笑化解;面对贾母在对话中表现出对自己体质的担忧,她能用一句朴实的话语轻松应对。
为了活跃气氛,刘姥姥还有一句这样的话:“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5]P549这句话,哄得众人开心,自己得益。因为根据后边的会话可知,刘姥姥虽然不能认全这些会说话的鸟儿,但是对于绿毛红嘴的鹦鹉,她还是认得的。这也就是说,虽然她不知道除了鹦鹉之外还有八哥会学人语,但是她却故意把这些鸟儿都说成了“雀儿”,而且为了强调这些“雀儿”的与众不同,还特意指明那是因为它们来到了“城里”。这一个滑稽的理由让刘姥姥又成功地抓住了一次表现自己绝非平庸之辈的机会。
(二)滴水之恩却涌泉相报
刘姥姥有颗感恩的心。因此,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她能做到滴水恩涌泉报。关于这一点可从她来到女儿家开始分析:
首先,刘姥姥敢于替女婿前去贾府,这本身就是一种报恩的表现。正如文中所说,虽然她的女儿家里也不宽裕,但刘姥姥的女婿却因为她年迈而把刘姥姥接到了自己的家里赡养。这无疑会加重自家生活的困难。因此,刘姥姥就积极地为女婿一家如何改变生活条件谋划。甚至是在女婿都不愿意前去的时候,挺身而出,一马当前,做女婿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拜访贾府。
其次,在贾府她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报恩行为。当刘姥姥初次从贾府离开的时候,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为了给这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可谓是受尽了磨难。先有看门仆人的刁难,后有凤姐与鸳鸯的圈套。但是,当她离开的时候,她却从中拿出一两银子给帮助引见自己的人——周瑞家的。让她给孩子们买一些水里吃。尽管周瑞家的瞧不上这一两被刘姥姥视为宝贝的钱财,但刘姥姥的做法却足以彰显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贾府里,凤姐虽然刁难过刘姥姥,但她也是对刘姥姥帮助最多的人之一。当凤姐病重,刘姥姥来看她的时候,刘姥姥有一句话令人感动:
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5]P1151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刘姥姥那颗感恩的心。前边一句“我的奶奶”表现出了刘姥姥对凤姐的病重是完全不知情的。后边的一句“病到这个分儿?”的疑惑则又表现出了她对事实的不敢相信;后边的一句“我糊涂的要死”,既是刘姥姥对自己知晓事情较迟的一种懊恼,也是刘姥姥对凤姐病重的一种担心。于是,最后那句“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就成了刘姥姥内心情感的表白:既后悔,又难过。
(三)成全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
刘姥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她才能在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同时也积极地帮助别人。对此,我们有如下的理由:
首先,刘姥姥身居乡野,所以她生活贫穷。但这贫穷的生活却促使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条件。于是,她想到了自己女婿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她决定运用微弱的关系去贾府寻求帮助。这既是她的聪明之处,也是她不甘于平庸而努力改变自己的起点。
其次,刘姥姥的一生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当她生活陷入困顿的时候,她想到了贾府,于是她想方设法去与贾府套关系,寻帮助。虽然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的诙谐让读者感悟到了她的聪明之处,但这种聪明背后也尽显刘姥姥的无奈。刘姥姥生活的改变是从凤姐给她的那二十两银子开始的。但是生活的改变却使她更不能忘记别人的好。于是,她才会有凤姐病重时前去探望的行为,并承担为凤姐寻找女儿的重任。在刘姥姥等人的帮助下,巧姐才终于逃过了被卖外藩王爷的劫难。刘姥姥对贾府的报答还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当她受到贾府的接济后,生活有了好转。于是,她就拿自家的果蔬前去贾府答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而对于贾府的人们而言,刘姥姥的答谢也使他们品尝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因此,我们说,贾府的帮助成全了刘姥姥改变生活的愿望,而刘姥姥也用自己不同的答谢方式帮助了贾府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