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19-01-29魏晓玲
魏晓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脑梗塞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1-3]。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脑部血液供应机制出现障碍,使得脑部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是软化。脑梗塞的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高,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脑梗塞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患者被救治成功之后,常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后遗症,不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同时也极大增加患者家庭负担以及社会负担[4,5]。而如何提升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效果成为了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5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其中研究组50 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0 例,患者年龄50-80 岁,平均年龄(59.6±3.2)岁;另外50例患者为对照组,包括男、女分别有32 例、18 例,年龄47-79 岁,平均(58.9±2.6)岁。组间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照性较好。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则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内容如下:
1.2.1 体位护理
对于脑梗塞患者,容易发生屈肌反射,为了防止或是减轻该种现象,应当加强对患者的体位护理[6]。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时以侧卧位为主,尽量避免仰卧位。另外,还应当做好压疮、关节痉挛等多种并发症的预防。为此,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家属勤为患者翻身,避免同一体位保持时间过长,并对受压部位适当按摩。侧卧位时将患肢轻轻拉出处于前伸位,保持掌心向上,前臂外旋,使患侧肢体感觉功能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功能恢复。
1.2.2 肢体康复锻炼
在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神经功能得到较好恢复,病情保持稳定无进展后48h,护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指导。首先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让患者能够对早期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方法等有正确认知,提升配合依从性。其次,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患侧肢体每天进行按摩,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主动运动。如果患者无法下床活动,可进行床上被动运动方法的指导以及坐起训练指导[7]。最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肌力得到逐渐提升,此时鼓励患者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训练患者简单的生活技能[8]。
1.2.3 语言、认知功能锻炼
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指导。如果患者有语言功能障碍,应当做好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噘嘴、鼓腮、发音等练习,逐渐从发单音字向词、句过渡。若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可进行认知、识数、简单的计算等练习,以达到提升认知功能的目的。
1.2.4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心理状况评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同时告诉患者家属应当多给予患者陪伴,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他们能够放下负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功能缺损评分比护理前降低90%-100%,无病残表示基本康复;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1-3 级病残表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视为无效。(2)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 18.0 软件,其中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 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 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中基本康复患者15 例,显效患者13 例,有效患者13 例,无效患者9 例,总有效率82.0%,对照组中康复、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人数分别为7例、8 例、15 例、20 例,总有效率60.0%,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45 例患者,占比为90.0%,对照组中表示满意的患者有32例,占比为64.0%,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塞发病突然,病情严重,患者得到成功救治之后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且很多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同时使患者家庭负担极大增加。研究表明,对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各项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9]。为此,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结果表明,患者的各项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身心健康状况都得到有效提升,对于该项护理模式,患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