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

2019-04-10黄林建

智慧健康 2019年8期
关键词:面神经急性期针刺

黄林建

(九寨沟县中藏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 九寨沟 623400)

0 引言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指的是因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该病发病群体不固定,可于任何年龄发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甚至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医针刺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独特疗效,而随着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中也一直在对针刺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其中以分期针刺疗法最常见诸报端,并因可获得更好治疗效果而得以广泛应用。本次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特对我院收治的88 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2 月-2018 年1 月间我院收治的8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册》中所提出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随机将88 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 例中,男性25 例,女性19 例,年龄从15-63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9.0±7.5)岁,病程从1-26 天不等,平均病程为(14.0±5.5)天。观察组44 例中,男性26 例,女性18 例,年龄从14-64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9.2±7.6)岁,病程从1-27 天不等,平均病程为(14.1±5.6)天。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悉,并签署治疗同意书。排除存在有脑膜炎、腮腺炎、脑血管病变、颅脑肿瘤、中毒以及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情况的患者。经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适于进行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取风池穴、翳风穴、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太冲穴为针刺主穴,而鼻唇沟平坦者再取迎香穴、禾髎穴,鼻中沟歪斜者再取水沟穴,颏唇沟歪斜者再取承浆穴,目合困难者再取阳白穴,面颊痉挛者再取四白穴、巨髎穴,并作为针刺配穴。对主穴采用滞针手法进行针刺,对配穴采用平补平泄刺激手法进行针刺,并且在针刺时若患者处于急性期需注意取穴手法力度适中,不可过重,针刺后留针20min 左右,每天针刺1 次,持续治疗4 周。

1.2.2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取分期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类,并根据不同病期给予实施不同取穴与针法,其中急性期为发病1-7d,对此期患者取风池穴为主穴,施捻转泻法;静止期为发病8-15d,对此期患者取合谷穴位主穴,施捻转泻法。急性期与静止期患者若有耳后疱疹、耳痛、听觉及味觉障碍加外关穴施捻转泻法。恢复期为发病15d 以上,对此期患者施毛刺法,在患侧面颊部,用31 号40mm 长针,快速将针尖刺入皮内留针,每次10 针均匀分布,对露睛者沿下睑缘从内眦至外眦毛刺,只点刺表皮不留针。而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针刺配穴与针法均同对照组。针刺后留针20min 左右,每天针刺1 次,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治疗完成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本次研究参照《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册》将患者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个等级,其中痊愈为治疗后患者面部两侧对称,各区功能均恢复正常;显效为治疗后仔细观察患者面部可发现轻微的功能减弱,或偶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即可完全闭合,口有轻度不对称;好转为治疗后仍存在明显的功能减弱现象,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偶有联带运动或(和)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方可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为为面部两侧明显不对称,口歪眼斜症状无改善,面部功能仍有明显活动障碍。计算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并用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纳入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并对%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完成后经统计分析,观察组44 例患者中,痊愈28 例、显效12 例、好转4 例、无效0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44 例患者中,痊愈22 例、显效9 例、好转11 例、无效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4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神经性疾病,主要受病毒感染、风寒刺激等因素影响而导致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所发病,也可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或面瘫,患者病发后大多面部症状表现突出,如口眼歪斜,面部功能缺失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不仅严重影响美观,同时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往往有着强烈的治疗意愿,而采取何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也一直备受临床所重视[2]。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在西医临床中早期常以应用强的松或阿昔洛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炎症,并于后期辅以神经功能恢复训练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具有治疗周期长等缺点,往往达不到患者的治疗需求。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脉络空虚、卫气不固致使风邪侵袭少阳、阳明经络,导致气血闭阻、经脉失养,进而令面部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而针刺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在治疗该类病症常有独特疗效,而分期针刺疗法是近年来在原有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已被广泛应用[3]。分期针刺疗法是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按发生、发展、转归过程细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并于各个时期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如急性期多为风寒之邪旺盛,针刺风池穴可祛风解表,静止期因六气皆可化火,针刺合谷穴可清热解表,而在此两期内,患者偶有而后疱疹、耳痛、听觉及味觉障碍,多是因热邪瘀滞少阳而致,针刺外关穴可泄三焦之火、消肿止痛;恢复期虽风寒之邪已去,但正气仍未恢复,采用毛刺法针刺局部可补气活络、调和营卫。纵观该法,具有分期辨证论治,取穴少而精,施针补泻分明等特点,进而可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4]。而在本次对比研究中,采用分期针刺疗法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的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可进一步表明分期针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可观。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分期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面神经急性期针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