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研究

2019-01-29李亚秋

枣庄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英语翻译景点

李亚秋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 277160)

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为做好外国游客的导游工作,旅游行业就需要注意跨文化意识在景点介绍和翻译中的应用。不同的国家之间地域、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导游在翻译时不能单纯的直译,而是要结合文化意识,根据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结合景点的内涵进行生动易懂的英语翻译。旅游英语不仅是一类简单的英语,它也可以作为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所以在旅游景点翻译中,跨文化意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愿意尊重、理解外国文化,可以通过书本知识和实地旅游来了解外国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特点;二是初涉一种异国文化并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会产生文化冲击;三是生活在一种异国文化中会产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四是深入理解一种外国文化,并能自如地生活其中,即学会用当地人的眼光看问题,从感情上觉得外国文化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传统不同,相互理解和磨合有较大的难度。因为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法都会有较大的差异。跨文化意识是指在学习各国文化时要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且要结合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内涵进行学习。

旅游业的英语翻译工作是受文化因素影响较强的工作,在翻译介绍景点时,怎样才能准确、快速地将景点所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翻译给外国游客,让他们能够领悟并切身理解、充满感情地去欣赏景点,这是目前普遍的难题。合适的翻译、有趣的介绍还可以增加外国游客对于纪念品的购买欲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在独特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不同民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词汇本身意义不同的联想含义。如果不了解这种关联含义的差异,就不可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汇所承载的所有语言信息,这也是旅游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基本以语言为直接介质,所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文化差异的准则和调节方式,学习对方的文化特点。旅行翻译是一项既严肃又有趣的工作,无论是翻译书籍版本还是导游的翻译工作,它的目的都是传播、交流和沟通中国与外国的名胜古迹文化,即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文化。

二、目前旅游业英语翻译中的存在问题

(一)导游英语翻译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在旅游英语翻译行业中,翻译水平较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大部分导游只经过了简单的英语学习和培训,没有针对旅游业的翻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就导致了导游在带队翻译的过程中,大部分只会运用简单词汇,对高级词汇和复杂词汇没有太多掌握和了解。比如在翻译厕所时还会使用WC一词,殊不知WC在国外已经是非常落后的词汇。再比如衡山的一处公示牌将休息区翻译为Rest area,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哭笑不得。大部分导游对于景点介绍也是提前背好翻译文章,对于外国游客们的临时疑问和紧急情况存在无障碍交流上的困难。

(二)景点英语名称翻译不统一

这是目前国内旅游业中较大的问题,因为我国地域广阔,人数众多,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这就造成在景点翻译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认知,不同的翻译书籍、不同单位的导游在进行翻译时的版本不同。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外国游客们对景点的基本认知有误差,不能有完美的游玩体验,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中华文化。比如中国五岳之一的衡山,有的旅游书籍译作Heng Mountain,有的译作Mt. Heng,还有的版本将其译作Heng Shan Mountain,虽然这几种版本都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衡山的名字,但南岳衡山作为中华五岳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古迹,却缺乏一个官方统一的翻译名称。

(三)不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语是现在全球通用语言,做好英语翻译工作不仅能在旅游业翻译过程中激发外国游客对中国景点的兴趣,还能很好地提升中国旅游业在海外的影响,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但是目前很多景点在翻译介绍的过程中不注重文化差异对外国游客带来的文化冲击。比如景点介绍中有文言文和成语时,很少有翻译版本能将其文化内涵准确、生动地翻译出来,一般采用直译,甚至有跳过不翻译的情况出现。每个国家都有着其本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中国更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历史和文化都极其深厚,民族和语言复杂交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工作造成了困难。所以翻译人员要想正确地传达景点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就要对两个国家和各自的文化有透彻的了解,结合多方面的文化因素来进行综合考虑。

三、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一)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景点名称中的运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许多景点的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对景点名称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要充分考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冲击性,结合该景点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来翻译旅游景点的名称,采取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表达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比如我国伟大的历史建筑“长城”在国际上有着统一的翻译名称“The Great Wall”,即“伟大的城墙”。这就是典型的跨文化意识的具体应用。如果翻译成“Long Wall”,那外国人对于长城的理解和想象就会简单很多,无法全面理解长城对于中国的影响和内涵。我国的大部分景点都没有自己官方、统一的名字,比如“断桥残雪”,因为很难经过简单的翻译来让外国游客理解其中的意境,所以各个版本独立存在,各地翻译名称不一,“Last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Snow Scene on the Broken Bridge”等翻译名称都没有把景点所蕴含的意境表达出来。对于这类景点,翻译人员要结合其历史典故,让外国游客通过典故去了解这段历史,去欣赏这个景点。否则,外国游客理解的景点也不过就是一处翻新过的、死气沉沉的建筑,只浮于表面,不会真正地了解我国具有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景点介绍中的运用

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与其他各国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这是我国民族林立和大融合的结果,也是其他语言和文化很难去理解和模仿的。翻译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复杂性,选用准确的英语词汇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职业、不同理解能力的人在同一处环境下与景点进行交流。所以在景点介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能堆砌词藻,用华丽的语言来浮夸地描述和介绍,给人高谈阔论的感觉。在翻译过程中,要使用生动、自然、亲切易懂的词汇,让外国游客理解我国名胜古迹的形象和意境。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在旅游景点的介绍和描述中,英语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方式易于理解;大多数样式简单而合乎逻辑。相比之下,中国景点的介绍喜欢引用经典,词语华丽;还频繁使用四字词语。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注意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如张家界风景区简介中有一句话:境内怪峰林立,溶洞群布,古木参天,珍禽竞翅,山泉潺潺,云雾缭绕。中国人会觉得脍炙人口,赏心悦目。翻译时应该考虑外国游客的接受心境,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

(三)跨文化意识在翻译古诗词中的运用

在旅游英语翻译工作中,古诗词的翻译是翻译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出于介绍景点的必要,导游词必须要引用各种类型的古诗词,主要用于导游在给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时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中国文化和景点内涵。古诗词翻译在翻译界是一大难题,目前国内普遍的翻译方法偏向于“音译”,即保留古诗词中的押韵美感,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大部分翻译也保留了古诗词的字面意思,但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很难将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原汁原味地翻译成英文。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流传千古,其中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句。当代翻译家许渊冲老师是这样翻译的:“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这句英文诗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让我们祝愿这个男人,能尽他所能获得永久。穿过长久的距离,我们都将分享她展示的美丽。”这篇翻译就较好地体现出诗人写诗时的心境。翻译古诗词就像诗词的再创造,翻译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古诗词文化,才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瑰宝保留它们真实的光彩。

(四)跨文化意识在翻译历史经典中的运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介绍历史文物时,会不可避免地讲到文物所处年代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典故。外国游客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熟悉,因此,在介绍这些历史文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译,自由翻译,音译等多种方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改变翻译方法。但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哪种翻译方法,这就要求译者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例如:“秦始皇”的翻译。外国游客不知道秦始皇是谁。在翻译外国游客不熟悉的历史人物时,最好整合跨文化意识并添加相关背景信息,以补充该历史人物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等等。我们可以把外国游客国家的同类型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从而让外国游客更好地进行理解。比如“秦始皇”我们就可以与法国的“拿破仑”皇帝进行类比,同样是结束了战争、统一了全国的枭雄,不同的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自称始皇帝。在翻译时,要将“第一个”翻译出来,让外国游客更好的了解。

有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没有按照当代的法规进行标准化,但是人们还是一直在使用,因为它们已经存在足够久的时间,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融入了历史长河。 如果它们突然改变,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认知混乱。所以对于著名历史人物的翻译最好保留原始翻译。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代替“Kong Zi”被译为“Confucius ”,孙中山被译为“Sun Yat-sen ”。这种人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如果翻译人员擅自改动,不仅会使人一头雾水,还会失去它原有的文化内涵。

有些历史或著名人物有着自己独有的昵称,例如黑旋风李逵(Black Cyclone)。除了名字之外,昵称也是一个容易翻译错的地方。 历史人物的昵称通常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该人物的某些特征,所以如果无法理解其含义而采用音译,昵称的翻译就不会准确、不生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将我们的历史事件与外国游客熟悉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以便他们对中国古代事件有更好的了解。例如,在介绍紫禁城的文件中,紫禁城用了14年的时间,整个项目于1420年结束。如果外国游客来自北美,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complet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对于来自欧洲的外国游客,我们可以翻译为:“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completed in 1420, 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 这样就会让外国游客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从而更好的欣赏历史古迹。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业的英语翻译工作可以加深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翻译工作人员在对具体景点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不同文化交流带来的冲击与碰撞。导游是直接接触外国游客的工作,更要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水平,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实现高效、准确的英语翻译,为中国旅游业英语翻译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英语翻译景点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