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2019-01-29邢华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思政政治

邢华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一环,也是丰富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多次提及这点。比如:2015 年7 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1]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3]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和学时、学分等具体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可以说,实践教学已被视作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环节,也被赋予了更高、更富时代性的任务。而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高校结合实际做了各种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不少学校由于资源、人力、基础等等原因,仍存在内容建构随意性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效果有待加强等问题。基于这种现状,在总结原有经验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方案,明确教育目标,找准着眼点。

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主旨应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目标,依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发展战略,关切时局的焦点和热点。对于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既要遵循普通高校的共有规律,又要突出院校特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的文件精神,可以将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三个着力点,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1 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着力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奋力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2016 年年底,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5]。而要引导现代青年自觉投身这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建立起个人与国家、民族、人民的链接,除了教导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外,培育爱国情感、家国情怀是更深远、更重要的教育使命。青年学生只有真正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历史文化产生强烈归属感和自豪感,才能有意识地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故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把培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方法采用、效果考核等均应以此为重要导向。至于如何挖掘、利用蕴含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则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从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加以择取、提炼。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近年来政府已先后出台系列文件,作出统筹部署: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规定实施传承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这些文件均提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可见这一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逐步形成层层推进的态势。在系列文件当中,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二者融合的导向和任务明确概括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应作为核心和重点。在这种政策指引和文件要求下,高校应进一步对相关问题作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实操层面的尝试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可视作落实这一教育任务最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又包括读书会、故事会、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教师在组织读书会时,可以将传统文化典籍列为重点书目,提高学生对经史子集重点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深化对古代思想的体认和辨识;故事会、演讲比赛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古往今来各类民族英雄的故事和重大历史节点,了解无数读书人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安危,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感受“修齐治平”的人生图式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组织校外参观应尽可能选择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解,观看实物和历史图片,加深对国家历史事件、民族灾难的认识,体认忧国忧民,天下己任的精神。类似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潜移默化地滋养积极入世、心系百姓的爱国情怀。进而意识到爱国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青年学生既要热爱祖国、谙熟历史、传承文化基因,还要有为国家、民族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强烈责任感;只有将个体融入国家、民族的整体中,才能更加彰显个体生命的价值。

2 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着力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高校思政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吸收前人智慧,承续传统;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动,立足当下。针对后者,中央相关文件也多有强调。

早在2004 年10 月,影响深远的中央16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指出:“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6]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7]这些规定都表明,作为与时代步调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高校思政课,应让大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接触和了解社会,让实践教学紧扣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透显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和潮流,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现阶段,改革创新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8]。高校思想治政理论课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建党、建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理论成果,让学生储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再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切身感受改革创新精神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比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众多体现、记录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伟大成果的场所和单位,在改革开放40 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前后,很多地方和组织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围绕改革开放的主题,为学生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开展相关专题调研和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图片展、影视展,参观刻录时代烙印的纪念馆、博物馆、特色社区、现代农村、农业示范园等;有条件的可组织参观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些现代企业,让学生大致了解新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转机制、现代技术、产品创意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还可以邀请特定历史见证者、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参与富有社会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观感,拓展见识和眼界。并使学生在了解改革开放取得成绩的同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这一伟大征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展现的超强执政能力,将课堂学习的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进而激发个体的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

3 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着力培育医学人文精神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9]。把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着力点,是普通高等学校都应遵循的基本导向。但高等中医院校还是极具专业特色的院校,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有自身办学、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故而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还要结合院校特点和专业特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另一着力点。

医学人文精神以尊重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为基础。包括以病人为中心、尊重人固有的健康权利、遵守医学职业道德等内容[10]。自古以来,中西方医学都具有“贵人”“厚生”的人文传统,无论是《黄帝内经》讲“人命至重”、《大医精诚》言“精诚合一”,还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词,无不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通合一。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趋向,“技术主义、利益至上”等观念大行其道,医患关系紧张、人文环境恶化等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种局面,亟需唤回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11]。对生命的关爱,对患者的同情,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积淀。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要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医学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

至于如何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高等中医院校除了设置专门课程和专项活动外,还应采取“渗透教育”的方式进行,即将蕴含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教育融入现行各门课程之中,形成合力逐步实现教育目的。而众多课程中,四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所有专业学生都必修的公共课,科目多、对象广、跨度长,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

思政课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合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课堂讲授时适当结合中医药文化观念。在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时应充分利用固有校园资源,与一些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活动实现对接,将人文精神的培育纳入教学目标。比如,不少中医院校都会有药膳节、武术节、针灸技能比赛、中医经典知识竞赛等等类似的校园活动,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可指导学生针对这些活动展开专项调研,以人文的视角观察、分析问题,浓郁学生学习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信心,牢固专业思想;可以与校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三下乡、义诊义教、勤工助学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调查、总结、分享参与这些活动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团体、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与专业课的见习实习相结合,以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参与到见习实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捆绑到专业教育中,增强医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尽早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提升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总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关乎长远。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2]实践教学正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精神、外化行动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知情合一”“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高等中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其作为衔接理论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桥梁作用,既遵循普通高校的教育规律,又突出自身的院校特色。把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着力点,推动思政教育、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贯通,进一步探索可行性强、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案,为新时代医学生全面发展构架人文环境、提供价值引导,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