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产教融合的医学信息类“双师型”教师体系构建

2019-01-29吴应江谢翠萍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卓越

吴应江,谢翠萍

广东医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产教融合”的概念,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016年,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门办学,加强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2-3]。可见,产教融合已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4]。人才培养质量是本科院校立足之本。要培养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工程能力的社会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实践能力兼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但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5-6]。文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医学信息类“双师型”教师体系的构建探讨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①高校师资队伍在年龄、专业、职称职务以及专兼职的比例结构方面不够合理,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双师型”教师比例少且年龄偏大,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②高校教师队伍来源途径单一。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仅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资格证。大部分在相关行业就业经历时间很短,入职后新任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工程领域,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因此,导致教学偏向理论忽略工程实践,不利于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

③教师实践锻炼机会不多。很多高校扩大了办学规模,而师资力量却跟不上,导致很多专职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有机会到一线进行长时间持续学习提高。此外,学校针对教师去企业挂职学习提供的配套经费和激励政策也不足,因此,能实际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水平的教师数量较少。

④缺乏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一般高校基本不具备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缺乏实施细则,教师主要是参加课程培训和行业研讨会的短期学习,或者是以提升学历为主的学习,没有硬性规定关于提高行业实践能力的指标。同时,大部分高校缺乏配套激励政策,绩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双师型”教师只是一个称谓,并未对具有丰富实践指导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导致教师缺乏动力获取行业经验。

2 培养体系的建立

广东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自1997年开办后连续招收了4届专科层次学生,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国内高等院校最先开设的医疗信息类专业之一,是广东医科大学首批校级特色专业、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点之一[7],也是广东省级特色专业。目前,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办学期间,我们一直坚持与日本兄弟院校合作办学,吸收日方的先进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与医院信息化行业紧密结合,从2011年开始着手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学校与企业、医院深度合作,以工程教育为主导,突出教学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并形成了面向医疗信息行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2.1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只有改变观念,热爱专业、职业、行业,才会主动进行职业规划,把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作为教学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计算机课程为主,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交流,主动参加企业的相关项目培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成为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

2.2 结合“卓越计划”,建立教育基地和双导师队伍

自2011年开始,学校在信管专业着手实施“卓越计划”,遴选7家医院和企业单位作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单位,建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邀请医院、企业资深专家全方位参与教育指导和教学改革工作,共同商讨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8]。

①“青年教师去企业”。每年利用寒暑假轮流选派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交流,全程参与企业的设计、研发到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环境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环境中,由经验丰富、工程实践水平高的企业工程师指导,了解新形势下市场对信管专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更新。

②“企业专家进校园”。制定校外导师遴选细则,科学引进企业及医院的优秀人才,安排他们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的理论教学水平;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部分章节的教学,将企业部分项目设计、研发等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课程设计作业;邀请专家共同商讨制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方案;开办“精英讲坛”,邀请行业精英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拓宽视野,以行业为导向,突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和工程性。

③建立专职教师与医疗企业兼职教师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9-10]。专职教师可以向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实际工程难题的经验,进而了解医疗信息产业和医院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兼职教师也可以向专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方法。在师资合作方面突破思维,吸收多方教师资源,在工程实践中探索,建设一支既有创新能力,又有丰富教学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丰富教学内容,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校企协同培育人才机制。

④结合卓越计划“3+1”教学模式,建立双导师培养机制。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完主要课程,最后一年在企业学习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如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并完成毕业设计。在第四年的企业学习阶段,我们聘请企业及医院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每个培养单位安排一名学校导师、两名医院导师和三名企业导师,指导15名左右的学生[11]。主要指导内容为专业课程、综合性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毕业答辩时邀请企业和医院导师共同参加评定。

2.3 建立良好的产教研合作关系

通过“产教研”结合,鼓励教师将教学或科研课题带到企业,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科研与企业结合起来,使之更贴近医疗信息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工程能力。我们特别重视开发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和教材,这使得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目前,我们和企业有近10项合作课题,在课题基础上校、企、医院三方合作编写了5本教材。其中,《医院信息系统教程》教材,有20多家医学院校使用,6年用书量为一万多册。

2.4 建立分工协作、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立“团队领头人—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三级岗位分工协调、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成员可以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实行科内导师制度,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通过老带新、强带弱,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交流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更多符合“双师型”要求的教师。

2.5 深度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

邀请企业资深专家,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共同商讨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方案。结合卓越计划,学生前期大类培养,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8],执行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重视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强化实践环节,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采用“3+1”教学模式,将教学需求和行业需求、教学资源和行业资源充分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大学前3年在学校学习,大四在企业和医院学习[12]。大四学年学生在企业和医院专家共同指导下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实习、医院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五大教学环节[8],将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最大限度地进行结合,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②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对于数据结构、C#、高级软件开发、数据库等核心课程,增加课程设计部分,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提供专项建设经费,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并设置学分,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增加创新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依托医院和企业,分别设置见习和实习环节,学生见习时间安排在大二暑假最后一星期,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实习时间,对于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班级,学生最后一年全部时间都在企业实习,充分接触一线设计、实施,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为迈入社会做准备。

③校企共建实践平台。2013年度该专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本科卓越人才创新实践基础建设”经费资助1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同年和广州惠侨计算机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搭建了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相同的医院信息系统软硬件实践平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科研;建立卓越计划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先后与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人民医院等7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实验平台可对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同时开放,既丰富了校企合作方式,又给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企业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动向,提高实践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深化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让中青年教师自觉参与其中,促进“产教研”融合,从而加快教师向“双师型”转型。

2.6 完善教学管理、监督、考核及评价机制

以“卓越计划”为核心的专业综合改革,与企业深度合作,如何对学校尤其是来自医院和企业的师资进行教学质量监督、考核及评价,还需要建立相应机制来保证方案有效组织、协调和实施[13]。我们的做法如下:

①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规范项目实施。结合“卓越计划”,在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成立校、企、医院三方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执行小组,成立专业教育委员会和“双师型”教师认定委员会,制定《广东医科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卓越工程师教学单位(企业、医院)遴选办法》等文件,规范教师队伍建设。

②完善激励制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认定和奖励,同时,提高课时费;对“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校内教师岗位聘任及各类评优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只有激励政策到位,才能发挥教师的自主能动性,按“双师型”标准建设自己,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

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14]。监督和评价机制是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对于校内教学,我们采用学生信息员制度、集体备课、督导听课、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企业反馈的方式进行监控和评价,从多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管理,从而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对于校外教学,结合卓越计划,学生大四学年有三门主干课程是在企业由企业专家授课的,如何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监控尤为重要。每个联合培养单位安排一名学校导师、两名医院导师和三名企业导师[11],专兼职教师各司其职,共同商讨学生企业培养方案、学习成绩评定办法等;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下,由学校教学名师先对他们授课培训,加强各方面授课技能,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沟通检查教学完成进度,督促企业按教学计划执行实践教学工作,合力解决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检验企业的教学质量,《软件工程》和《医院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由学校任课教师出题和判卷;校外授课阶段结束后,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15],要求所有参与人员(包括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角色、不同维度对执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并据此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保证方案可控和可持续性,推进学校与企业的良性合作。

④考核机制。学院对进入医疗企业挂职学习的教师进行痕迹管理,即挂职任务完成后,教师需要撰写工作报告,由企业负责人写鉴定小结,返校后进行学习汇报,最后由学院考核并存档,在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倾斜。同时,对于合作的校外专家,我们会安排他们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的理论教学水平,对他们实行听课考核制度,合格则下一年可继续聘请,不合格则重新遴选。从而保证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信管专业结合卓越计划,通过与企业和医院深度合作,以工程教育为主导,突出教学实践环节,使得专业教学模式具有鲜明办学特色,也形成了面向医疗信息行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足,比如随着高校扩招,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人数还偏少。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