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专业群内涵发展研究
2019-01-29胡昌送张俊平
胡昌送,张俊平,朱 强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650)
0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并强调要从“四个着力”下狠功夫,构建“八大体系”,全面建成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慧、开放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应地,建设一支数量充裕、能力过硬、有力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于交通职业院校而言,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发展和“交通强国”目标的提出,对自身的办学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也是其作为直接服务行业发展的职业院校理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专业群建设的理念自2006年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提出以来,因专业组群发展具有增强高职院校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能力、提高办学效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等优势,得到了高职教育界的广泛推崇。但其概念内涵、组群方式、建设方式等依然在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实践领域没有可供广泛借鉴和复制的模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自2012年以来,立足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在借鉴、分析有关专业群“目的说”、“结构说”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是一种以群为基本单位统筹两个及以上具有某种共性或内在联系专业的资源配置,并组织开展内涵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活动,以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能,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组织形态。基于这一认识,学校开展了如下研究与实践:
1 动态优化 组建行业特质专业群
1.1 提出“四向度”专业分析方法,多向度测评专业发展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老先生提出,教育一方面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因此,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出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需要考虑外部需求、院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等诸多因素。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提出了“四向度”专业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行业需求、办学定位、技术基础、教学资源”作为四个向度标尺测评专业发展状态。其中,以对接行业需求倒逼专业调整;以立足办学定位彰显行业特色;以兼顾技术基础,适度加强专业间关联耦合性,避免专业群的零基效应;以依托教学资源增强专业的集聚共享效应。
根据四个向度,学校构建了专业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行业需求契合度、办学定位吻合度等12个I级指标,以及毕业生行业就业比、学生工作能力满足度、大中型实训设备共享率等36个II级指标。通过采用上述分析方法,对学校原有的68个专业进行了测评,将专业状态划分为攀峰型、特色型、维持型及淘汰型四类,作为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专业群的重要依据。
1.2 构建“三主两辅”专业组群方法,组建行业特色专业群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科学合理组群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和考量“两个及以上专业之间的共性及其内在联系”,这种共性或联系在外部表现为共同的外部需求和服务面向,因多个专业服务于同一行业、产业或产业链,或所培养的人才面向同一职业岗位群,因之具有职业岗位相关、行业业务相连的关系;在内部表现为共同的人才培养规律或可以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因多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共同的知识、能力要求,并具体反映在共同的核心课程设置和可以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上,因之具有技术/技能基础相近、专业基础相通的关系。基于这一认识,学校构建了“三主两辅”的专业组群方法,该方法以“职业岗位相关、技术/技能基础相近、专业基础相通”为主、以“资源共享、行业业务相连”为辅,采用“行业岗位群”、“学科/技术基础群”、“产业链群”三种方式组建专业群,以提高专业间的支撑度,提升办学效能。基本解决了专业分散、体量偏小、师资实训室等资源重复建设、同类专业间协同不够的困境,实现了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通过“三主两辅”的专业组群方法,在专业调整的基础上,重构了土木、轨道、汽车等7个关联性强、支撑度高、凸显交通行业特质的专业群,进一步固化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布局,构建了对接公路、水路、轨道、载运工具制造等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专业群。
1.3 建立四步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布局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持续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通过不断的外部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成效定期评价保证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符合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专业调整中涉及到校内师资、场地、课程资源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动态调整与优化的机制建设是实现持续优化布局的关键。
学校通过定期的专业集群建设成效评价与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建立“调整-组群-纠偏-微调”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以三年为一周期,采取“优先发展攀峰型、大力发展特色型、改造限制维持型、适时裁撤淘汰型”的措施,六年间,共裁撤了商务英语等34个淘汰型专业,改造了公路运输管理等19个传统专业,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等3个对接新业态的专业,使专业群更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契合行业发展、凸显出交通特色。
2 着力专业群内涵建设 精准培育行业亟需人才
2.1 实施“三定两重构一融入”策略,廊清专业集群发展路径
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群内各专业互动、整体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目前,虽然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初步的专业群布局,但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多处于松散组合状态,专业之间的共享机制与联动机制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未能充分发挥[2]。这要求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厘清专业集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实施路径。
学校在系统梳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基础上,形成了定规格、定能力、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模式,并适时融入交通发展新要求的“三定两重构一融入”专业集群内涵发展策略。其中,定规格、定能力和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专业群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并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固化;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保证了专业群在群内专业建设的主体地位,确保各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实施;融入交通行业发展新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色,有利于学校专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满足行业发展新要求。“三定两重构一融入”专业群内涵发展策略从学校层面解决了专业群缺乏有效规划和路径,难以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2.2 因型制宜、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学校按照定规格、定能力和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以专业集群为单位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全面梳理了学生毕业3~5年后岗位能力要求,将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为“完成技术员/技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师/高级技师的潜能”。同时,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对理论知识广深度、技术基础宽深度、技能要求熟练度的不同,进一步将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细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综合型三类亚型[3]。
在此基础上,学校按照如下思路系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厘清不同亚型的培养着力点,如对于路桥、软件技术等技术型专业,加强数学、力学、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增大课程设计的比重,并适度拓宽其专业面。二是因型制宜、打造载体,在学制、招生方式等方面配套改革,如对汽车等技能型专业,招生方式上侧重中高职衔接、3+技能证书,教学组织上实施“三学期制”,按实践引发理论学习的方式,设置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特色技能三类课程平台,采用综合技能测试进行毕业考核。三是以专业群为单位,充分考虑各群内人才培养规格的互补与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共通性与个性化、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相互支撑与共享,完成了7大专业群3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3 能力核心 重构“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建设中课程是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须把握岗位面向、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对专业群面向的技术领域进行分析,明确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通过解析岗位群工作任务来确定专业群课程群[4]。在专业群的结构上,则应通过“平台+模块”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平台”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5]。
从这一认识出发,学校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构上,以不同人才亚型培养规格为切入点,按照“技能型由实践引发理论学习、技术型和综合型由理论导入实践教学”两种方式设置课程,以专业群课程平台、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重构了“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即通过序化课程,整体设计了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跨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的框架,对全校1,200多门课程进行序化设计。通过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构,既保证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又满足相近专业的兼容度,适应社会需求、企业特定要求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现了高本、中高职有序衔接满足相近专业兼容性,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
2.4 多措并举,重构课程教学实施方式
一是融合发展多样性,多措并举,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共建共享了跨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等精品开放课程175门,其中国家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二是对英语、数学等全校性公共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打通层间通道,以满足不同生源和专业类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三是按群、按生源实施“平台+模块”课程大类教学,解决专业群的技术基础和知识能力协同培养问题。四是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开设27门“必修+辅修”双创课程,开展230多项“科技项目+创业活动”双创实践活动,做实创新创业教育。五是优化课程实施与考核,针对不同亚型,优化技能训练的配比,实施差异化的毕业考核方式。
2.5 全方位融入行业发展新要求,培养行业发展亟需人才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向现代服务业全面转型,以及“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变化,学校积极开展如下改革:一是在汽车、运输与经管等专业群实施大类招生,按需培养,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又实现了精准对接行业用人要求的目标。并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转专业、二次分流、三次订单”改革,即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机会、通过转专业实施学生二次分流,通过建立各类行业订单班,实施三次选择,畅通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渠道。二是拓展传统交通类专业口径,在全校开设了90多门跨专业的专业拓展或专业前沿课程,拓宽传统交通专业如路桥、汽车、运管的培养口径,如在路桥专业增加轨道工程选修课程、在公路运管专业中增加水上和轨道运输管理的课程,主动适应“综合交通”的要求。三是强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在教学中渗透,如将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知识纳入全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运输与经管专业群开设互联网+运输等课程,在机电、汽车专业群开设人工智能等模块课程,在信息专业群中增加大数据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主动顺应“智慧交通”的需求。
3 创新专业群管理方式,建立发展动力保障机制
3.1 以群建院,加强层级管理,构建专业群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是按照专业群重组二级学院,发挥专业群教学组织的主体作用,统筹课程、师资、资源配置,使之成为资源配置的枢纽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二是实行三级建制、二级管理,下放选人用人、评议考核、绩效分配等6项权力,鼓励各二级学院灵活采用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项目化团队等多种形式,夯实基层教学组织。三是以专业群重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教学咨询委员会,推动校企合作。
3.2 整合资源,分类支持,形成专业群发展的资源保障
一是以专业群为单位开展实训基地和科技平台建设,提高专业群资源共享效能,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9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5个,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基地。二是依照专业、课程、师资、学生质量等8方面的显性成果对专业群实施考核,按考核结果分类支持,采取资金投入、招生计划投放等资源配置的差异化管理,划清跑道、分类发展,倒逼专业群统筹规划群内专业的协调发展,环环紧扣、形成专业集群内生式发展动力机制。
4 结 语
学校通过近五年的系统改革与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学校的交通特色进一步凸显,交通类专业和工科属性专业占比由2012年的49%提高到70%,交通类在校生占比由60%上升到73%。二是专业组群发展成效凸显,专业总量由68减至37,专业大类由10个减至5个,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效能和贡献率明显提高。近五年,学校新增国家、省示范品牌专业22个,优质专业占比达由51%提升到70%;建成了水上运输等2个省级育人平台和3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新增省级以上精品课程25门、实训基地19个。三是人才培养对粤港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撑程度稳步提升,近三年75%以上毕业生在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就业创业,服务行业发展能力凸显,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切实的实现了“立足交通、服务交通”的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担当了时代和行业赋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