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图书如何助力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2019-01-29杨迎春

中国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图书

□文│杨迎春

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同名影片《流浪地球》2019年春节期间公映,迅速成为春节档贺岁影片的票房冠军。《流浪地球》的热播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1]且登上了中国电影业的“高峰”。[2]影片将大量的科学知识融入了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罕见的有关影片中科学性及人文价值的大讨论,无论其讨论结果如何,单就其引起国民对科幻的空前关注度而言,《流浪地球》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流浪地球》的热播带动了刘慈欣同名原著图书的热销,唤起了国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科幻的热情,激发了想象力,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像一缕春风一样,为新时代科普图书的出版带来了新生机。“出版人应当以《流浪地球》的成功为契机,尽快推出一批科幻、科普的精品力作,同时更要积极推动科技出版的大众化,使国民的科技素质尽快跟上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3]科普图书,这种历久不衰、弥新焕发的传统科普媒介,必将在新的科普征程中唱主角,以贴合时代的要求创意内容,以迎合读者的需求创新方式,切实以内涵丰厚的新形象和新精神展示于人,真正实现其承载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本初功能。

一、科普图书之于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科学方法是核心,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工具或途径,拥有了科学方法,才能把握正确方向,发扬科学精神。正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所说,“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重要得多”。[4]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掌握科学方法并能自觉运用,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这是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互联网与新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知识的渠道呈现多样化,通过分析2018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可知,[5]电视(68.5%)与互联网(64.6%)成了科普主渠道,而图书、报纸杂志等占比很小,“读屏”远大于“读书”。众所周知,虽然短、频、快、浅的读屏会使人心越来越浮躁,但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似乎很难停下来。快速滑动的读屏看起来阅读量很大,实际上大量支离破碎的非系统浏览只不过在头脑中暂时留下一点印象而已,“过眼不过心”,收获甚微。而读书则更能让心灵安静、思维活跃,易于构建想象空间,利于深度研读、独立思考,从而真正获得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思维。从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掌握角度来看,读书显然完胜读屏。所以,科普图书对于科学方法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国国民科学素养的高水准,与其创作的大量优秀科普图书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加强科普图书对国民科学素养的再造功能。

二、创新科普图书内容与表达 促进国民科学素养再造

近年来,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普及的政策或措施,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科技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6]科普图书出版迎来了新机遇。目前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可读性不强、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其内容大都停留在单一学科知识介绍层面,多为说教式,公众接受度不高。新时代科普图书必须把握机遇,创新内容与表达,在再造国民科学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融入人文元素

当前国内的科普图书受传统思想“传道、授业、解惑”影响,多半是机械地介绍知识,故较难为大众读者所接受。而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家或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与“人”分不开的,都是有故事的,所以科学要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结合,才会引起读者共鸣,才能印象深刻、传得久远。要以讲科学史的形式叙述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因为科学思想、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只有跳出具体知识,站在一定高度看科学发展,才能把握方向,理清脉络,也才能创新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追溯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中,科学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浸润读者心灵。所以,科普图书加入趣味人文故事,不仅增强了可读性,更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达的必需,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这是国内科普图书需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8年9月22日,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发言表示,国内对于各个领域科学发展的分析、介绍和记载工作做得非常不够,“尤其对于中国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分析工作,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7]杨振宁的发言强调了对科学家故事记载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国内科普图书在这方面亟待加强。相比而言,国外的科普著作则多倾向于对科学发现、科学家的记载。如2018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教委和文汇报社联合向青年学生推荐的十本书之一的引进科普著作《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以铀的发现、铀的放射性质研究及其作为核燃料在军事与民用方面的应用为线索,几乎将20世纪初物理、化学界所有一流科学家如海森堡、哈恩、迈特纳、费米、伊蕾娜、玻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为研究核裂变、辐射效应及相关问题而奋斗的传奇故事串了起来,其中也不乏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字里行间渗透着科学家忘我追求真理的情怀,让读者在轻松读故事中体会科学家为铀而战的艰辛,领略科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而备受鼓舞与激励。《铀之战》用历史说科学,用文学讲科普,用故事推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值得国内科普图书创作者参考借鉴。另外,在我国原创科普图书中,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蔡天新著,荣获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书中记载了数学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各自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为我们展示了这些难以企及人物的思想历程、内心世界及个性与生活观念。这些伟大的数学家,有的同时也是杰出的人文科学家,富于传奇色彩,读者在阅读中不只了解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思想,激发了科学精神。

2.增加学科交叉内容

科普图书市场中,大部分都是介绍单一学科领域的读物,如《物理世界奇遇记》《神奇的化学元素》等,也有像《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百科全书,但很少有强调学科之间关联性的科普读物。而学科交叉类的科普读物可以使读者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精神,学会立体性思维、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进而内化为处事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看,交叉学科往往是创新发现的突破点,前沿科学的聚焦点;学科融合是创新成果产生的重要途径,单一学科只能处理简单问题,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后,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便迎刃而解。另外,涉及学科交叉的科普图书受众面相对较广,从传播与影响角度来讲,也应多提倡。科普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通识教育,强调具有学科交叉性、互通性的软科学,培养能力方面的意义大于灌输知识,这才是科普图书应该真正发挥的作用。

中信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的引进版畅销科普读物《人类简史》就是一部打破学科边界与思维局限,融合多学科领域的著作。作者灵活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前沿知识,将科学与人类历史穿插编织成一个庞大立体网络,综合阐述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未来生命的演化方向、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及选择。通过阅读《人类简史》,读者将学会综合运用各领域知识,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框架,从宏观上理性地思考人类的过去、未来与当下,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时空想象能力,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与选择。 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的国内原创科普读物《航天育种简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讲的却不只是航天育种,而是涉及诸如宇宙起源、超新星爆发、地球演化、生命进化、基因人类、核辐射、农业生态、航天育种等诸多领域,共同演绎了“航天育种简史”。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一部“航天育种史”,更能从中领悟万物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从而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3.融合其他媒体,创新表达方式

新时代的科普图书出版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融合其他媒体介质,如融合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载体等,实现多元化、立体化的表达,以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宣传效果。比如在科普图书上应用二维码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融入音频、视频、动画、互动等多种元素,通过手机扫描书中提供的二维码来播放AR技术产品,让纸质的书本“动”起来,增强读者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提升读者的空间想象力、理解力,使阅读更具象、更深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科普图书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从而有助于读者科学素养的塑造。再如图书与影视融合,利用改编自图书的影视作品来立体、动态地表达图书,从而带动图书的传播。虽说图书与影视结合的例子已不鲜见,但科普类却极少,国内这类成功融合的案例凤毛麟角。由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与《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可说是科幻图书与电视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尤其是近来热播的《流浪地球》更是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小说《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灭亡,地球将被太阳灭亡时生成的膨胀的红巨星烤干毁灭,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在地表面安装了12000台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束缚,流浪到外太空,将新家园安置到人马座比邻星的轨道上的故事。这些想象瑰丽的故事情节拍成影片无疑是扣人心弦的。影片《流浪地球》对图书内容进行了适当删改,如略去了“叛乱”一章及主人公婚恋情节,增加“木星引力拯救地球”新情节,使主题更加集中在科学想象与推理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播放时间引发观众的科学兴趣。《流浪地球》作为春节贺岁片播出,其宏大的场面、高超的特技、感人的画面,使其表现效果达到了同类影片空前的高度,也成功成为同名纸质图书热销的助推器。

三、创新图书科普模式 助推国民科学素养再造

科学普及是公益事业。 虽然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传播渠道与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科普图书仍需坚守本位使命,根据自身特点,着力打造专门渠道,创新科普模式。

1.借助专业平台推广,传播再造国民科学素养

科普图书与一般图书不同,其肩负着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科普图书推广还需要借助专业的平台,比如科普场馆、科普网站,以及定期举办的科普活动。随着新时代国家对科普事业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科普场馆数量快速增加,为科普图书的宣传创造了更多的便利,科普图书要抓住时机,利用好科普场馆这块专业宣传阵地。另外,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各类科普网站纷纷涌现,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中国数字科技馆、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此外,2018年又出现了十大科普自媒体。[8]出版社要多与这些网站合作,适时推出科普内容,让纸质科普图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迅速传播。出版社还可以在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企事业等单位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中以赠送和政府、企业买单相结合的形式,介绍并发放科普图书给每位活动参与者,将优秀科普读物首先分享给爱好科普者,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向外扩散,形成水波效应,扩大传播范围。

2.借力科技产品宣传,精准再造受众科学素养

不同类型的科普图书,受众不同,采用分类推送,定向、精准地将其推送给有需求的目标群体,可节约时间空间成本,实现有效宣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科技成果不断得到应用与产业化,高科技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公众对其关注度随之提高,这对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普图书的宣传极为有利。因为人们在享用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新科技产品的选择不再盲从,往往抵触商业广告,更希望能从科学的高度理性地认识并做出选择,这就客观上促成了许多科技企业寻找与出版社合作的机会,希望为其产品寻找科学依据,从科学的角度推广其产品,将用于广告的高昂费用转移到科普图书的宣传上,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这样一来,在赢得读者的同时也就赢得了产品的顾客,实在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出版社要抓住时机,通过借力企业进行宣传,成功传播科学知识,增加公众的辨识能力,提高其科学素质,从而实现科普图书的有效推广发行。

3.借位学校通识教育,统筹再造学生科学素养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将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作为录取参考内容之一。另外,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了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文理渗透、专业互补,更好地融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些高校,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实行了“书院制”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全人格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改革与变化,对促进科普图书在校园课堂的传播极为有利。科普图书是很好的通识教材,出版社要与大、中小学学校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参与通识教育,宣扬科学思想,传唱科学精神。

长风破浪正当时,新时代科普图书出版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制定了国民素质提升目标进程表,将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各出版社要抓住这一难得时机,努力创新开发优质科普图书,发挥好科普图书对大众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作用,让科普图书助力国民科学素养再造。

注释:

[1]江晓原.《流浪地球》当得起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重任[N].解放日报,2019-02-14

[2][3]李晓晔.《流浪地球》给出版的启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2-18

[4]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M].李大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22

[5]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公布[EB/OL].http://www.crsp.org.cn/xinwenzixun/yaowenbobao/091R3022018.htm,2018-09-18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7]韩扬眉.不是科技史界不用心,而是研究者太少[N].中国科学报,2018-09-25

[8]张萌.“典赞·2018科普中国”2018年十大科普自媒体公布[EB/OL].人民网-科普中国,http://kpzg.people.com.cn/n1/2019/0116/c404214-30551249.html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图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图书推荐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科普漫画
班里有个图书角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