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
2019-01-29李朝伟公亚丽
□文│李朝伟 公亚丽
出版文化是记载、传播和积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精神文化意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文化的生存环境、传播方式、受众、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推动出版文化创新发展。但由于出版文化是特殊的社会文化,具有社会性、精神性、商品性等多重属性,所以在出版文化建设中,在考虑出版文化商品属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当充分考虑出版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时代精神相适应的“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
一、出版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属性
从总体上看,出版文化包括出版观念、出版政策、出版规范、伦理道德、出版技术、出版实践、出版成果以及其他出版文化现象。出版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演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文化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其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商品价值等越来越明显。所以,应当从出版文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属性出发,分析当代出版文化的功能及特征,建设“高势位”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
1.出版文化的发展演变
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复制图籍供阅读或收藏的出版活动,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出版文化。李宗桂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就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嬗变。就出版文化而言,从发展历程上看,出版文化经历了手工抄写、印刻、活字排印、电脑打印制作等发展阶段。现代出版文化不仅在出版技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与传统出版文化有着较大差异,而且在出版内容、出版观念、受众、编辑、作者等方面都与传统出版文化有所差异。在物质文化方面,我国的出版业随着技术革新不断发展演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技术、复制技术、激光排版技术等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出版行业的工作效率,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逐渐多样化。在制度文化方面,新中国的出版制度发生了从“无组织、无计划”到体现强烈的组织性、计划性的巨变,成为新中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化方面,封建社会以巩固政权、维护阶级利益为主导的出版文化被新中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所取代。
2.出版文化的主要属性
出版文化是以特定形式或程序积淀的知识文化体系,它不仅以物的形式参与商品交换,还以观念的形式影响受众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可见,出版文化是社会性、精神性和商品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否定出版文化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更不能忽视出版文化的社会效益、思想传播等功能,而应当在思想属性、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多元互动中建构“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首先,出版文化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出版文化不仅包括出版技术、物质载体等,更重要的是它包括出版物所承载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以及出版制度、出版政策等,这些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也决定了出版文化具有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出版文化是在记载、传播与积累社会文化中产生的,而且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显然,不同时代环境和历史条件对出版文化有着不同要求,这些也制约和影响着出版文化的发展。[1]其次,出版文化具有商品性。出版文化的生产者并非一般商品的生产者,出版文化的生产者花费在作品上的必要劳动时间是难以用劳动时间的方式计算的,出版文化以技术或知识的形式出现,需要附着于特定的载体,而受众对出版物的消费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出版文化具有价值多元性、思想主观性、内容潜隐性等特征,难以用市场机制、价格杠杆等反映出版文化的所有属性,在出版活动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的价值评估
高势位意识形态是理论层次高、范畴位阶高、文化渗透力强、价值影响力大的意识形态,它通常具有知识含量高、内容质量高、价值意义大、理论势能高、逻辑位阶高、价值观层次高等特征。由于出版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形式,带有浓重的社会意识形态色彩,所以,可以用“高势位”阐述社会主义出版文化的特征。所谓“高势位”出版文化是指理论层次高、逻辑位阶高、思想渗透性强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也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出版文化。[2]
1.建设“高势位”出版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有形塑作用
“高势位”意识形态既不是超然于世的“绝对精神”,也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在社会实践和思想斗争中发展与生成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势位”意识形态地位就是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思想斗争中形成的。在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先进理论的姿态展现于中国人民的面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展现出巨大的价值说服力和思想影响力,成为当代中国的“高势位”意识形态。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时代环境中,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文化肆意泛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逐渐式微,这就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和社会影响力。[3]出版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联系密切,它往往反映着某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方式,同时,出版文化往往以出版物所承载的知识、信息、价值观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等,这就意味着出版文化必然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且能够影响和塑造社会意识形态。“高势位”出版文化是符合出版事业发展、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先进文化,它具有思想先进性、内容民族性、理论位阶高等特征,不仅内蕴了传统出版文化之思想精髓,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了当代出版文化之精华。所以,应当以“高势位”出版文化形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4]
首先,出版文化是意识形态建构与传播的重要场域。意识形态需要附着于特定的载体或媒介才能得以衍生、传播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出版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道德情感等,塑造人们的生命意义、人生信仰和生活方式。所以,应当积极推进“高势位”出版文化建设,在出版文化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其次,“高势位”出版文化能够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出版文化内蕴了特定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等精神文化,兼具感性形式和理性思辨的出版文化形态较之抽象的、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有渗透力、说服力和亲和力。所以,出版文化往往是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高势位”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2.建设“高势位”出版文化能够促进出版事业繁荣发展
出版文化对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有什么样的出版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出版事业。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消费主义等成了个别出版单位出版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将追逐利润看作唯一目标,忽视了出版事业的社会属性和公共责任,使其出版事业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显然,只有不断创新出版理念、出版机制、出版内容等,建设“高势位”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建设“高势位”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并以“高势位”出版文化引领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视角看,出版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下,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仍主导着世界出版市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是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所以,应当建设“高势位”的出版文化,提高中国出版业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5]
三、“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的建构路径
建设“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观念创新、制度改革、内容创新等为重要形式,不断创新出版业文化、出版社文化和出版家文化,建构“高势位”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
1.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出版文化思想指导
随着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进入了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遭到挑战,这些给“高势位”社会主义文化建构带来发展困境。在这种时代境遇下,我们应当承认并尊重文化多元化的事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原则为指导,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方式推动出版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出版文化中建构“高势位”的社会主义出版文化。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出版文化建构中的主导地位。在“高势位”出版文化建构中,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规范各种出版活动和出版内容,以社会主义原则制定出版政策、出版制度、出版法规等,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出版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其次,警惕娱乐文化对“高势位”出版文化建构的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娱乐化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以娱乐受众为导向的出版文化弱化了出版文化的思想性、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稀释了公众的政治关怀、公共责任和价值信仰。所以,在出版业市场化改革中应当警惕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回应和批判出版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不良倾向,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高势位”出版文化。
2.以市场化改革为出版文化创新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文化的生存环境、受众、作者、文化需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出版文化,建设与产业化运作、品牌化发展、国际化竞争相适应的新型出版文化,不断提升我国出版行业的品牌知名度、产业竞争力和文化吸引力。首先,创新出版业文化。出版业文化决定着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定位、整体状况等,良好的出版业文化往往能够推动“高势位”出版文化建构。当前我国出版业文化面临着转型改革的发展困境,需要重塑市场理念、竞争意识、产权理念、品牌意识等,走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出版文化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共赢发展。所以,应当推进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制定出版业改革的政策法规、法律制度等,为出版业的持续繁荣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其次,创新出版社文化。出版社文化是出版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管理是企业化运作,要求出版社在经营理念、组织管理、出版物发行等方面坚持市场经济理念。所以,应当积极推动出版社体制机制改革,用市场经济思维确定出版社的经营战略、管理理念、领导体制、工作流程等。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出版社文化建设,通过法律制度、行业规则、伦理道德等约束出版社的商业行为和利益冲动,使出版社能够生产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精品。最后,创新出版家文化。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出版市场和出版业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出版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创新出版家文化,为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培养出版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使之能够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崇高的人文情怀对待出版事业,为受众生产更多高品质的出版物。
3.为“高势位”出版文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在法治建设中优化出版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严格规范出版文化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经济机制,开展图书出版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盗版盗印、倒卖书号、淫秽色情出版物等,将出版文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严格把关出版内容的质量。为了推动出版文化的繁荣发展,应当以选题审批制、三审三校制等严把出版文化质量关,将粗制滥造、内容低劣的出版物排斥于市场之外,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应当提高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引导编辑从业人员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作者、尊重读者的思想意识,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作品。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出版文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出版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版体制,推动出版文化繁荣发展。
四、结语
建设“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是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构和发展“高势位”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所以,应当将建设“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版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包容并蓄的态度对待其他出版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出版文化之精髓,还应当吸收西方出版文化的先进之处,在继承和吸收中进行择优、重构和创新,建设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基本要求、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高势位”社会主义出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