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列检生产布局优化方案研究*
2019-01-29于卫东田光荣吴国栋杜永明刘茂朕
于卫东, 田光荣, 吴国栋, 杜永明, 张 宇, 刘茂朕, 肖 齐
(1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机车车辆研究所, 北京 100081;2 中国铁路总公司 机辆部, 北京 100844;3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列检作业布局是由货车运用技术条件的安全可靠性能够保证列车安全运行距离和运输畅通所决定的。列检作业布局的设置原则是根据运输需要,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列车到发、编组及装卸车的工作量、车流方向、站场设置、机车交路、运行区段及线路对车辆运行的要求等条件,并考虑便于车辆检修,对不同列车组成辆数,不同性质的列车,区分行车条件地合理组织安排。自1949年以来,列检作业布局进行了多次改革。在强化货车制造、检修源头质量和提高安全性的基础上,适应机车长交路、车循环、轮乘制的要求,通过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将全路货车车辆段由101个整合为28个,511个列检所整合为422个列检作业场,压缩了17. 4%。通过优化列检作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列车停车技术检查次数,对机车长交路直通货物列车取消途中列检技术作业,大幅度延长列检保证区段。2007年铁路第6次提速调图后,全路列检平均保证距离延长10. 4%,其中“六大干线”列检平均保证距离由424 km延长至541 km,延长了27. 5%,最长保证距离达1 530 km以上。当然延长列检保证距离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一是采用新的车辆技术结构,大大降低了故障发生率;二是货车技术可靠性大幅度提高,故障率逐渐降低;三是采用地面安全监控设备,为防止恶性故障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列检作业布局是随运输组织和货流不断优化的,各铁路局都相应调整了列检作业场布局和列检作业方案,但总体上对跨局货物班列的统筹和联动不足,造成了一些货车频繁列检作业,而另一些货车列检作业距离远超过《铁路货物运用维修规程》500 km的要求,留下了货运安全隐患。有必要在新的货运形势下,统筹优化列检所的布局。
1 车统-14中货车列检作业数据匹配分析
《列车技术检查记录簿》(车统-14A、车统-14B)是列检作业场在列车技术作业中,实时记录车站通知时间、作业开始时间、作业结束时间等信息的台账,是与车站办理列车技术作业技检时间等信息签认的依据。
从车统-14中提取2017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0日全路列检作业记录,数据清理(即清理、去重)后,按首尾车号为线索,为每一“中转”、“到达”列车匹配前次列检作业记录,形成本次列检作业记录和前次列检作业记录配对信息81 204条,部分示例如表1所示。
2 货车列检作业间累计里程统计
货车运行里程统计系统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基于全路红外线车号、厂段车号和货车装卸信息等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全路货车运行里程的实时统计,统计结果按照每车每日的不同精度、重车空车、速度进行分类。
在货车运行里程统计系统中查询,表1某车号,在本次作业中“技检结束时间”和前次作业中“技检结束时间”之间的累计运行里程,则可以得到每次列检作业距前次列检作业车辆运行里程。上述统计货车某个时间段内的运行里程,时间段精确到时分秒,因此货车运行里程统计系统日常统计的货车日运行里程值不能够直接用于本次统计里程值,需要依赖于货车运行里程统计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货车运行轨迹等信息对相关车号的运行里程进行重新计算。部分示例如表2所示。
表1 列检作业配对信息表示例
表2 本次列检作业与前次列检作业运行距离示例
3 货车列检生产布局方案分析
目前全路所有列检作业场平均作业距离如图1所示。处理方法:将样本中不具备代表性的小样本数据(统计量小于20)予以剔除,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全部列检作业场的平均作业距离为287 km。
进一步分析不同等级列检作业场的数据,图2~图4分别给出了特等、一级和二级列检作业场的平均列检作业距离,三者的平均值比较结果如图5所示。
图1 全路平均列检作业距离统计
图2 特等列检作业场平均作业距离
图3 一级列检作业场平均作业距离
图4 二级列检作业场平均作业距离
全路特等列检作业场、一级列检作业场、二级列检作业场平均列检距离和10 d内列检次数,如表3所示。
图5 不同等级作业场平均作业距离及样本数比较
列检作业场分类距前次列检作业平均距离/km10 d内列检作业次数特等列检作业场333.64270一级列检作业场276.56128二级列检作业场242.82229
列检生产布局调整的原则是,优先调整距前次列检作业平均距离短,且列检作业数量少的列检作业场。依照特等列检作业场、一级列检作业场、二级列检作业场重要性不同的特性,提出以下优化原则,表4。
表4 列检作业场优化原则
依照上述优化原则,根据文中计算的各列检所距前次列检作业平均距离和10 d内作业数量,可以得到如下优化方案,如表5所示。对于列检作业场距前次列检作业距离过短,作业量不大的作业场,应该优先考虑调整。
表5 列检作业场优化方案
4 结 论
通过《列车技术检查记录簿》(车统-14A、车统-14B)记录的列检作业场技检作业相关信息,调取了10 d 内全路列检作业场相关数据,并对“中转”和“到达”列检作业,根据首尾车号和时间,匹配出前次列检作业信息;再利用货车运行里程统计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货车运行轨迹等信息,统计每次列检作业距前次列检作业车辆运行里程,一共得到10 d内全路列检作业场81 204条列检作业距前次列检运行里程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按列检编码和列检所分类进行统计分析。还提出列检生产布局调整的原则:优先调整距前次列检作业平均距离短,且列检作业数量少的列检作业场。依照特等列检作业场、一级列检作业场、二级列检作业场重要性不同,提出不同的优化原则,得到列检作业场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