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
2019-01-28任晓龙
任晓龙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关键词:问题探究;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性教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自主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我建构、学习品质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借助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倡导自主探究方式、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实践运用探究拓展、情感体验探究乐趣”等环节让问题探究成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实现探究性学习。
2.特点。
(1)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2)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究性学习具有过程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与能力。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型: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1.“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
2.“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性。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分为五步进行。
1.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倡导自主探究方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猜测—验证: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新课标》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明理: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操作—表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实践运用探究拓展。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5.情感体验探究乐趣。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对学生多采用鼓励、商量、赞扬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反馈信息及时、客观、公正,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成功,找到不足。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幽默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红霞.探究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学周刊,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