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传统节庆习俗生命力探索节日内涵传承新途径

2019-01-28洪欣荷高梦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习俗

洪欣荷 高梦宇

摘要: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古代的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节庆习俗,得以流传。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生死别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然而,现代的清明节却缺少“仪式感”,在部分人眼中,清明节逐渐变成了一个只有三天假期的法定假日,缺少了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众对清明节相关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明确在清明节习俗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关于清明节文化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超过半数的人们对清明节常识性文化并不了解;清明节的祭祀和饮食习俗在各地存在很大差异,在当代,清明节的习俗不被重视或渐渐消失;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创新传承方式亟待探索。

关键词:清明节;习俗;问卷调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1.03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1-0166-05

传统文化的保护,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早在2006年5月20日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它拥有丰富的节日活动习俗和饮食习俗。同时,清明节所孕育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必须认知和弘扬的。清明节在当代的创新性传承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目前人们对于清明节文化的认识以及态度。这些调查数据将有利于我们的下一步研究,更好地探索如何创新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微信、QQ等平台转发电子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发放纸质问卷以及口头调查的方式。电子问卷面向对象无年龄段限制,纸质调查问卷的面向对象是吉林省长春市18岁以下高中生,口头采访面向对象是60岁以上老人。

(二)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截至2018年4月4日,我们共收到电子问卷937份,其中有效问卷937份。

电子问卷调查结果年龄分布和地区分布如图1和图2。

电子版问卷结果汇总后,我们发现18岁以下的参与者较少,因此我们开展了第二轮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同学,年龄为16或17岁,共收到85份调查问卷。

在电子版问卷和纸质版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后,我们发现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填写问卷分布不均的问题。60岁以上的老人參与者较少限制了整个调查的年龄覆盖范围,而事实上6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清明节习俗的流变和传承是更有话语权的。但是年龄较大的老人并不方便填写电子及纸质调查问卷,所以我们便采取口头采访调查的方式,以使得调查更加全面,调查对象是问卷调查小组成员的家人,共计15位60岁以上的老人。

(三)问卷数据处理

电子问卷利用问卷星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纸质问卷利用Excel 2007进行汇总,口头采访进行笔录。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众对于清明节常识性文化知识的了解

1.清明节的日期

18至25岁的参与者中有46%的人正确地选择了清明节的日期,而26至60岁的参与者中却只有30%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他们当中,有60%的人都选择清明节的日期为每年4月5日。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清明节的日期。因为2018年的清明节为4月5日,为了避免被这个日期所误导,我们特意在每个选项中添加了每年两个字。更多的人下意识地选择了4月5日。虽然总体上也有40%的人选择了每年春分后的第十五天,但并不排除他们是看到第一个选项之后进行了思考和判断,认为该选项更加合理和严密,所以才选择了该选项。从这一题我们便可以看出,一半的人尚且不知道清明节的日期,也就意味着他们很可能不知道清明节和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关系,还意味着他们可能不知道作为节气的清明节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怎样重要的预示意义。所以,我们小组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想要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清明节文化,必须从基本的常识开始进行普及,如果不了解一个节日的基本信息,便无法谈论继承与发展。

2.清明节的地位

在18至60岁的参与者中有近90%的人知道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近70%的人不知道清明节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超过一半的人知道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众对于清明节的节日定位有着很明确的了解,但对清明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还是十分欠缺的。这表明许多人对于清明节的重要性并不了解。此外,大众对于清明节来历的认识也并不全面,这说明对于清明节文化基本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因而没有引起大众对清明节的高度重视。

(二)大众对于现代清明节的看法

在18至60岁的参与者中,有近50%的人认为现在过清明节的气氛没有以前浓厚,有近90%的人通过“家庭教育,父辈传承”的方式了解清明节文化,有70%左右的人认为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有一部分被保留到了现代。

18至60岁的参与者普遍认为导致清明节习俗变迁和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多选题)时代的变迁,旧习俗被新事物替代,其次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再次是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图3)。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的习俗发生改变甚至消失是正常现象,但是节日氛围的减弱却与我们的宣传与保护有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父子之间的口口相传,更应该作为全民族的文化符号进行弘扬。

(三)大众对于清明节文化内涵的认识

对清明节的情感基调的选择结果如图4。在18至60岁的参与者中,有超过60%的人认为清明节的情感基调是“祭祀先祖的庄严肃穆”。关于清明节的情感基调(多选题),在18岁以下高中生参与者中,有30%的人认为清明节的情感基调是“祭祀先祖的庄严肃穆”,同时也有30%的人选择了“没有特殊感觉”。

总体上看,大众对于清明节情感基调的认识符合“祭祀先祖的庄严肃穆”的基本特点。然而,当今00后的高中生们对于清明节的认同感似乎并不高,参与热情也不高,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祭祖的经历,对于清明节这个节日也没有太大的感情。对于他们来说,清明节主要意味着三天假期的学习、休闲和娱乐,并没有太特殊的意义。

在对“您认为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多选题)”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还有近50%的18至25岁的参与者选择了“踏青休假,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和“崇本尊亲,提升家庭凝聚力”。

对于青年人来说,清明节的主题是放松和休闲,所以他们更愿意外出踏青,亲近大自然,进行心灵的放松而不是庄严肃穆的祭祀扫墓活动。同时我们也很意外地发现,青年人对于清明节文化内涵的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欠缺。“崇本尊亲,提升家庭凝聚力”这个选项在设置的时候本以为会有更多26至60岁的参与者选择,但结果恰恰相反,说明现在的青年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还是有一定认识的,这种认识可能来源于学校教育或网络平台。

(四)现代清明节的祭祀和飲食习俗

1.祭祀习俗

在26至60岁的参与者中,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今年清明节回家祭祖;而18至25岁的人大多数没有特殊安排,也有部分参与者留言清明节的安排为学习。18至25岁的参与者大多数是00后高中毕业生、90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的主要重心是学业,对节日关注较少,参与热情也不高,再加上许多当代家庭没有祭祀的传统,有很多人不懂祭祀习俗,也没有祭祖的经历,所以清明节他们并没有祭祀活动安排。而对于26至60岁的人来说,他们的阅历更加丰富,关于清明节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回家祭祖”成为一种习惯,对于传统习俗的认同感普遍也比18至25岁的人高。

关于祭祀方式,18至60岁的参与者中有近70%的人提倡鲜花祭祀。18岁以下高中生参与者中有40%的人提倡鲜花祭祀,有25%的人赞成焚香烧纸,而选择网上祭祀和集体公祭的人较少。鲜花祭祀是在倡导环保祭祀之后,最流行的祭祀方式之一。出乎意料的是,这些00后的参与者对于网上祭祀的赞成度并不高。网上祭祀是近五年内新兴起的一种祭祀方式,许多人觉得这种方式没有诚意,仍然会采用传统方式祭祀。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参与者的家乡在清明节时一般会进行的活动(多选题)。我们以地区作为分类依据(东北574份,华北85份,华中55份,华东105份,华南43份,西北37份,西南36份,港澳台2份。)得到结果如图6。

总体来看,八个地区参与者在清明节进行的活动差异不大,排在第一位的是祭祖扫墓,占比超过了50%;排在第二位的是踏青,约占30%。此外,八个地区均有15%左右的人选择了“基本无活动”这一选项,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这六个地区还有10%左右的人选择了“插柳”,这之中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地区还有近10%的人选择了“放风筝”。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外基本无其他活动。其原因可能是东北地区4月份气温依然较低,尤其在清明节前后,气温更是容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并不适宜“放风筝”,此时柳树也没有生长起来,所以也没有条件“插柳”。因此,东北地区清明节的活动比较少。随着当代生活模式的变化,许多习俗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如烧纸这种祭祀习俗会造成环境污染,已不再被提倡。谈及变化,老人们都觉得清明节的许多习俗,如荡秋千、插柳等传统祭祀方式等都面临消失的危机,现在很难感受到从前的那种浓厚的节日气氛。

2.饮食习俗(多选题)

总体上看,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清明节没有对应的食俗,有26%的人选择了吃鸡蛋。华北、华中地区有10%的人选择了吃青团,华东、华南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吃青团。西北地区选择吃馓子、吃子推馍、吃清明果的人各有10%。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南方地区的食俗明显比北方丰富。一方面,南方温暖的气候给他们提供了种植更多食材的水土资源;另一方面,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较北方多,不同的习俗相互融合使得食俗既有整体性又不失特殊性,所以南方地区清明节食俗种类繁多。

三、调查结果反思与启示

(一)问卷调查反思与不足

1.参与者地域分布不平衡。由于小组成员有三人来自东北,所以调查问卷的填写者也以东北人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关于东北的数据足以分析东北人在清明节时的习俗特点,这也有利于我们从分析家乡习俗人手,探究清明节传承的办法。

2.参与者年龄段分布不均。在我们的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15人,这首先是由于老年人不擅长使用网络和手机,其次是因为他们的听力和视力下降,有的甚至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造成了数据的缺失。

(二)调查结果启示

1.对传统节日习俗要加强保护

传统习俗流传至今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它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义。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和符号。保护传统习俗,尤其是传统节日习俗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延续。清明节习俗的流变或者说消失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为传统习俗找到“生存之道”或是我们任由它们消亡。因此,对于传统节日习俗的保护应该从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开始:首先,了解节日的起源、发展、变化、现状;其次,明确节日的地位与意义;最后,才能基于现状找出保护传统习俗的对策与措施。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公园内都有省市区或自发组织的清明节公祭活动,从“家祭”变为“公祭”的这一过程中也体现着传统习俗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2.对节日的内涵传承要基于文化认同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体现着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可以说传统节日彰显着一个民族的身份。在当代,对于传统节日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就是文化认同的缺失。很多人常常把信仰和认同混淆,认为认同传统文化就意味着不能接受和接触外来文化。其实不然,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排外主义,而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充分的认识。无论是节日习俗的传承还是内涵的传承都要基于文化认同,这样才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的奥秘和经久不衰的原因,然后才能将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内化于心。

3.要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承方式

当今,年轻人对于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流变影响更多一些,而老人们则对其传承更多一些。不管是流变还是传承,清明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它。面对当前习俗和文化传承缺失的现状,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目前在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中的不足,其次要放眼世界,借鉴其他国家对于传统节日宣传与保护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措施,例如通过电影、纪录片、大型节庆活动等方式加以宣传。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应当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对传统节日或文化进行重新塑造,例如: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我们通过国宝认识了五千年经久不息的中华文明;“中国诗词大会”使更多人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通过诵读古诗感悟人生哲理;网络上流行的“甲骨文表情包”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使我们古老的文化记忆“活”起来。我们应该探寻这样一种创新性传承方法,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又不失对传统的继承,既有整体特征又不失地方特色,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永葆青春活力。

[责任编辑:盛暑寒]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习俗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