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机制的研究

2019-01-28李永涛苏晶朱靓张学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产学研校企合作

李永涛 苏晶 朱靓 张学建

摘要: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体现,为实现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积极努力和配合下,我国产学研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政策不到位、基地建设重复性高、利益分配不公、产学研基地功能定位不明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滞后、产学研合作主体信息沟通不畅、法律保障机制的缺失、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不健全、动力机制缺失、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与运行,阻碍了产学研向更深、更广发展。本文讨论了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分析了产学研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产学研高效育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育人;校企合作;研究机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1.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1-0096-04

产学研结合以达到育人目的的过程,其实际内涵是技术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流通过程,本质是人的转移,将研究与开发成果,通过技术创新与扩散,最终形成产业。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新技术构想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市场开发与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由“人”来完成,这里的“人”是指掌握专门技术的人才,即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是以掌握技术的人才为核心的,人才的快速成长成为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达成一致,共同研究与培养人才,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必须。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机制,是将人才培养的过程优化,不仅在理论知识上结合培养,还将触手伸向人才成长的实践过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一、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在当代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国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2000年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次颁布文件,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增强高校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实践育人改变了传统的育人理念,将传统的课堂育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拓宽了教育活动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如今,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校实践育人开展研究,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多维路径,对于提高高校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具体、更现实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拓宽实践育人的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并逐步确立大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首先,实践活动有利于验证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从而强化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高校将理论与实践有機结合,把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打破以课堂教育和理论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并改进人才培养计划,对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高校与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了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差异性,导致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通过对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具体措施,对进一步推动高校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机制仍处于发展初期,尽管产学研结合由政府为主导的发展历程已走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人才成长与培养的目标更为接近理论逻辑,而现行的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进入良性互动阶段后,高校与企业能否尽快内生出保证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机制,确保实践育人目标的真正实现,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不明确,重复性高

随着国家人才和创新战略的实施,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很多基地的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定位不明确,往往根据高校或者企业自身需求而建立。高校为了完成学生实习的任务,主动联系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设置协同合作中心,学生实习过程中只能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部分基地建设是为了申报项目或者宣传方便,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要求企业课题必须有高校参加,或者高校课题必须有企业参加,为了使申报的项目顺利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就会成立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基地或者实习基地。此外,由于高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同学校的同一个专业与企业建立不同的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基地,导致基地功能重复性高,利用率低。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但不可持续,还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阻碍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直接影响到产学研综合基地的建设成效。

(二)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

多年来,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距离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目标相差甚远。同时,产学研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产学研的状况与产业转型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人才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反差。究其原因,严重制约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产学研合作法律机制等。除了体制机制不健全外,影响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政策不到位,没有制定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政策,或者制定的政策落后于产学研合作的进度,或者在执行过程中政策走样等。例如,我省一个知名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协议书,并就相关合作政策、运行模式和利益分配达成一致。但由于高校财务方面不承认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规范性,坚决不给此次合作下拨任何资金,最后导致合作失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要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解放出来,把合作育人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出来,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在政策上下功夫。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平台管理混乱,权责不清晰,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在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没有专门负责管理的机构,基本以谁有时间谁负责的模式进行。对合作育人过程中育人成效没有明确的量化考核体系,在经费使用情况、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以及专利所属权等方面未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不能善始善终,给国家和产学研三个主体带来不小的损失。此外,在合作育人过程中,还存在权责不清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三大主体未明确自身责任与权利,往往出现高校的老师到企业去搞管理,企业的管理者效仿科研院所搞研究,主次颠倒,导致合作失败;在教师资源、科研成果、专利资源上未达到共享。因此,提高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成效,需要加强合作育人过程管理,明晰权责,充分利用三方资源。

(四)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信息不匹配,融资渠道窄,风险高

信息是新时代发展的引擎与脉搏,优先掌握信息就能快人一步。当下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等、缺乏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等问题,不能帮助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者方便快捷地展现自身的需求与特色,导致企业和高校不能第一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对象,往往通过中间人来建立合作育人基地,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降低了合作育人的成效。此外,在项目实施和育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但目前除了政府政策资金外,主要靠产学研三大主体支撑,很少吸收社会资金,导致项目融资渠道窄。如果在合作育人过程中管理混乱,极易造成项目资金“打水漂”,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因此,为保证产学研合作育人顺利进行,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和完备的产学研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要针对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完善,育人环节无论在哪一方面出现执行障碍,都会导致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系统运行困难,甚至引发结合的破裂。因此,明确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功能,建立长效育人机制是产学研结合保持长久的关键所在。

(一)统筹规划育人基地,明确功能定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以此来确保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为防止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政府应建立产学研管理办公室,对一个地区产学研的发展做统一规划,对申请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基地的主体进行严格审查,要努力建设专业对口、发展潜力大、项目风险低的合作实践育人基地。基地的功能定位必須将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增收”等方面进行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二)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体制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体系

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成效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存在产、学、研三主体各自为政的壁垒,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机制约束。要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统筹协调机制,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瞄准需求,注重统筹协调。通过有力有效的沟通协调,消除障碍,理顺各个主体关系,调动各方优势和积极性,实现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无缝链接”,完善产学研合作法律机制。针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和信用问题,对合作主体的权利和职责、合作成果的归属等问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清晰明确的界定,明确产学研各方的权利、职责、合作中的资金管理、内部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关系。解决好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问题。加快推进建立“产学研促进法”,确保在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沟通协调机构,必须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协调组织机构。例如,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和协调工作办公室,实行产学研合作协调员制度,负责协调合作各方的利益和矛盾、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技术的匹配以及合作方案的制定等,从而保证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有序进行。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评价激励机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突出的主体给予相应奖励,并在项目申报、学科建设、税收等环节上做出一定的政策倾斜。

完善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完善机制和政策,引导地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的有关试点工作,共同完善推进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解决制约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金融等服务机构投身于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的制度瓶颈。制定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门的基金,从经济上保证产学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或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通过专项基金予以先期资助,并提供人才支持,获得经济收益以后再予以相应的经费补偿。

(三)搭建完备的产学研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管理办公室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相应的“对接会”和“洽谈会”,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但效果并不明显。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信息服务系统平台,供需双方所有信息均可在上面快速查询,实现产学研技术供需双方信息的无缝对接。此外,应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管理办公室,实行产学研合作协调员制度,负责协调合作各方的利益和矛盾、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技术的匹配,制定合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对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各主体进行监督,合理利用各方资源。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及产业培养和储备技术人才,管理办公室可以向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推荐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做兼职老师,通过老师的讲解,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助力合作育人实效

针对目前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项目资金不足、投资风险高的问题,应马上建立一套程序化的资金运作流程,以防止出现资助资金“打水漂”现象。同时,积极引导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支持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项目,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努力解决目前产学研合作中试环节的资金瓶颈问题。此外,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构或平台的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向实体化运营模式转变,鼓励以项目实体运营、合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捆绑利益,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长效合作的新机制。

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是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合作的成效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过程中的统筹和沟通协调、法律、评价激励、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等机制,构建完备的产学研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产学研结合实践育人管理办公室,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国家实施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产学研校企合作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