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策略
——以行政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2019-01-28纪光欣汝绪华
纪光欣 汝绪华 赵 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 266580)
一、网络环境下经典著作研读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价值与挑战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 (除特别说明外,以下均简称研究生)来说,熟识并认真研读专业经典著作本来是一项毋庸置疑的专业学习基本功,也是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动力源。[1]因为经典著作代表着相关学科或专业领域人类思考的巅峰,是这一学科领域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的源泉,也是这一学科话语体系的典型表征。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曾说:“文科和理工科不同,理工科主要搞实验,文科主要靠大量看书。”[2]这里的“看书”显然重在研读专业经典著作。可见,经典研读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价值,如同科学实验对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研究生的价值一样,是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学术能力提升最有效也最可靠的途径。李泽厚、邓正来等许多著名学者都是经由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研读而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想而成为学界翘楚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不像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客观知识”那样可累积性的直线增长,而是往往在前后“不可通约”甚至相互批判的跳跃性中不断创新的,这就是由一部部经典著作串连而成的一个学科的思想史。任何一部经典,都勾连着这一学科前后阶段的思想而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个“纽结”。经由经典著作研读,可以把握学科思想发展中前后阶段的思想演变,了解这一学科知识的来源和地位,理解经典著作背后的问题意识或思维方式,甚至感受经典作家独特的人文情怀或人格魅力,能够使研究生在学术意识、知识基础、理论思维、话语体系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如果说,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做”出来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可以在图书馆里“泡”(意指阅读经典)出来的。
现在,这个本来简单明了的问题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面临新的问题甚至挑战。这里的“网络环境”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学习的条件、资源、设施、工具以及信息流等构成的社会空间,它具有迅捷性、智能化、虚拟性、多元化、公开性等特征。显然,网络技术的进步、数据资料的开发利用、移动社交媒体的发达等等正在改变着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与研究方式,如学术信息来源广泛、数据文献检索快捷、电子文本公开等;各种公开课、慕课、微课、会议信息等视频或文本资料可在全球范围内轻松同步获取;以中国知网、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Web of Science 为代表的开放数据库为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前沿性提供了便捷工具;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网络工具以及各种网络分析软件为学术研究开拓出新的研究路径,[3]等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互联网+”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正在打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和导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关系,更加凸显研究生在教学与研究中的主体性及其与导师的平等合作关系。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为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添了新的动力。
然而,网络环境同时呈现的知识更新加快、创新要求迫切以及信息泛滥、信息重复和真假难辨等问题,特别是微信、微博、博客等移动媒体的出现,让电脑(Pad)、手机等成为研究生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离的工具,电子文本取代纸质著作、流动阅读替代图书馆静读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日益严峻的碎片化、浅表化、即时化的学习与研究倾向,甚至大量时间为网络中的娱乐化审美所占据,即便学习与研究中经典著作的阅读与利用,也变成了一定程序上纯技术性的网络操作或寻章摘句式的浏览,而不再是完整的阅读和深度的理解。更严重的,依赖复制粘贴来应付课程考核要求或写作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借助网络的便捷而成为时常发生的情形。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一面在各种即时聊天工具中与天南海北的 “好友”或“朋友圈”交谈着、转帖着,一面在各种数据库、电子文本中阅读或收集资料,而那种以敬畏虔诚之心持续地研读专业经典著作、思索经典之奥妙与精义,似乎渐渐成为研究生学习中的奢侈品。总之,网络环境下的碎片化、娱乐化阅读,叠加就业压力引致的浮躁功利心态,使得许多研究生越来越远离经典,学术创新的根基和动力都在弱化。
网络信息时代恰恰又是亟需变革与创新加速的时代,更加凸显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破除网络环境给研究生学习和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意识与能力,重回经典著作研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说,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中充分植入专业经典著作研读,创造更多让研究生亲近经典、爱读经典、读懂经典的时间与空间,正是消解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拼贴式研究等负面效应的有效手段。当然,回归经典,不是回避学术前沿或逃避理论创新,更不是 “重新发明轮子”,而是为了“穿越”回到“古典”而“温故知新”或“返本开新”,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思维训练。
二、行政管理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的实践探索
现代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在其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积淀而成公认的专业经典著作相对明确且数量有限,如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等,当然,政治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的有些经典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如洛克《政府论》、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罗尔斯《正义论》等。作为一门“实践的科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多数经典著作就其内容而言并不显深奥难懂,只要研读得法、肯下功夫,已有专业理论基础的研究生是完全可以读懂并从中获得教益的。正是基于对以往研究生培养的反思,特别是越来越感受到网络环境给研究生学习与研究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行政管理专业学位点尝试有意识地将专业经典著作研读全面融入到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环节之中,进一步明确对研究生经典研读的具体要求,力求以此为突破口,探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1.凝聚经典著作研读的共识
经典著作研读应该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导师们个人的求学与研究经历,特别针对近年来老师们颇感苦恼的日益明显的研究生沉溺网络、不认真研读著作与文献的情况,我们专业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对强化经典研读的地位与价值有了更明确的共识,为研究生提供少而精的专业经典著作必读书目 (20部左右),并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个人指导等方面,采取共同的行动,把经典研读贯彻于研究生教学、指导与论文等每个环节,并重点从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引导、专业课程教学贯穿、导师学生读书会推动等环节,确保研究生学习时期充分地研读行政管理专业经典著作(10-15部),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引导与训练
为推动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我们在研究生学位课程中设置一门 《公共行政经典选读》的课程,由任课教师从专业经典中选择部分经典著作或文献,与研究生共同研读。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中通常会集中研读3-5部经典著作(如《政治与行政》《韦伯组织理论》《官僚体制的政治》《新公共行政学》等),基本采用逐章逐段研读加讨论的师生共读模式,或是由学生轮流研读阐释,而不是教师主讲每部经典思想概要的导读方式,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经典研读中发现的问题,撰写课程论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训练学生的经典阅读能力,并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或发现新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经典研读课及其研读方式,使得研究生课外研读经典的积极性和研读的量与质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3.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入与推动
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政治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学、行政伦理学等,都与该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息息相关,将经典著作研读充分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发挥每个任课教师和课程教学在经典研读中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经典著作研读的有效方式。为此,我们要求每门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专题设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研读3-5部与课程高度相关的经典著作,并结合专题研讨或读书报告等环节来检查和督促学生的阅读情况。由于课程教学荐读的经典与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学生可以在课程内容与经典著作的互动中更深入地研读。同时,有些经典著作可能是在不同课程或课外阅读重复出现的,这也能够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深化对经典著作思想的理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或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诺维奇所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4]
4.导师与学生读书会的组织与强化
由于每个导师学术兴趣与研究领域的不同,经典研读和其它专业课程中涉及的经典著作通常都是最基本的、与各门课程紧密相关的著作,而那些专业性较强或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特地位的经典著作,则通过各位导师与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读书会来进行阅读。由导师根据个人特长或研究生研究方向或论文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选读部分经典著作,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研读与交流。通常每2-3周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基本可以确保一个年度内研读5-8部左右的经典著作。因为导师与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关系比较密切、人数相对较少,便于组织协调与深度交流,学生也会更加重视,这种师生共读经典方式的效果更理想。
5.研究生课外的自主研读
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推动之外,研究生自主自觉研读经典著作的积极性有了提高,通过研究生的各类学术组织或课外学习团队,结合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与现实问题,以相关领域经典著作或热点新著为切入点,重点在一、二年级经常性地组织读书交流会,并通过邀请导师参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参与等方式,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经典研读的整体氛围,也有效地推动了研究生的经典著作研读活动。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策略
结合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的经验,参照国内外高校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的一些做法,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应该进一步增强对经典研读价值的自觉认知,扭转网络环境下经典研读下滑倾向,以可操作可落实的策略引导和督促研究生加强经典著作研读,为提升研究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精心推荐专业经典著作,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除文学、哲学等古老的学科经典浩繁外,多数社会科学学科是随着近代学科分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具体到每一学科,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专业经典文献不是特别多,结合各自专业的培养方向,经过必要的筛选和梳理,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具有原典价值的专业经典著作阅读书目。这一书目贵在精而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针对性和符合各自专业学科方向,发挥好推荐必读书目在引导经典阅读中的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博士研究生中实行专业主文献研读制度,推荐并选编专业经典文献和著作,开设主文献研读课,对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5]这一做法同样值得硕士研究生借鉴。
当然,有了书目和要求,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生都能自觉地完成阅读任务。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等需要借助于必要的方式来督查研究生的经典阅读。这些方式包括定期提交读书报告、定期组织师生读书交流会、提交课程经典研读论文、组建团队研读小组、举办读书报告会、定期向导师报告等。当然,导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经典研读负有直接责任,特别是在课程之外,导师为研究生指定阅读的经典著作,组织读书研讨与交流,或结合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研讨某部经典著作,都是保证研究生经典研读的数量与效果的有效方式。
2.发挥经典研读课程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经验表明,设置专业经典著作研读课程是加强研究生经典研读的最直接的引导途径。根据专业培养领域或方向,可以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设置研读某部或某几部经典选读的课程,由专业研究生导师单独或合作授课,以此引导研究生关注并阅读经典。这类课程教学应该摒弃概览式、导读式教学方式,而采取教师引读、师生集体研读和讨论的方式,不必苛求读得多读得快,而是有重点地结合专业领域和教师阅读范围或研究兴趣选择一部或几部专业经典著作,重在读得精读得深,以此激发经典阅读的兴趣与自觉,并为经典著作研读的方式方法提供示范,促进研究生课内课外主动地扩大经典研读量,改进经典研读的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经典研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3.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经典研读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属于理论性课程,都有相对明确、已获共识的专业经典作为支撑,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于哲学、洛克的《政府论》之于政治学,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之于行政学等。显然,将经典著作研读全面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并辅之以必要的检查措施,是国内外研究生教学的常规做法。如果每门专业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都结合相关专题为学生提供经典著作与文献作为参考资料,并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研讨与交流,必然会推动研究生的经典研读。研究生通常要完成1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如果每门课程能够推动研究生研读3-5部专业经典著作,基本可以涵盖本专业的大部分经典著作。如果任课教师再认真督查,将经典研读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或相关专题研讨、课程论文写作以及成绩考核之中,必将对研究生的经典研读和学术创新提供有效的刺激。
4.坚持以精读为主的经典著作研读方式
经典研读有精读与泛读之别。泛读就是广泛浏览,尽可能扩大阅读量,目的是为了扩展知识面,快速获取信息或观点;精读就是结合课程或问题,就某部或某几部专业经典反复地研读,并与课程学习、专题研究或论文写作相结合。[6]精读与泛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或数量,而在于是否将思考、研究融入经典阅读之中。考虑到经典研读的难度和学习时限,无论是课程内外,都难以在相对有限的学习时期内研读所有专业经典著作,研究生的经典研读应采取以精读为主的方式,或精选专业经典中最重要的著作,或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最密切的著作,或结合个人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最有价值的著作。任何一部经典著作都是专业领域思想演进中承上启下的“节点”,既体现对以往思想的继承或综合,也含蕴未来思想发展的“症候”或启迪。经验表明,经典著作研读存在一定程度的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现象,研究生的专业兴趣、理论思维等可以在反复研读或精读一部或几部经典的基础上积淀而成,并且有了这种精读训练,再扩展到其它经典著作研读,也会相对容易得多。同时,只有在反复研读与相互交流中才能深化对经典著作思想的认知,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观点。因此,选择性精读、深读是体现经典著作作为研究生培养之基本功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值的首要选择,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贪多求全反而难以产生实效。
5.结合学术研究深化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学术创新,或从中发现新的观点、新的材料和新的问题,或通过反思或批判相关观点来提炼新的思想,以便撰写论文或凝练学位论文选题。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研究生经典研读要“眼睛”(阅读)与“手”(动笔)并用,读书与个人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要带着问题与思考去研读经典,善于从经典著作中发现新的学术论题或思想启迪。同时,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需要的材料、新的思路,甚至逻辑结构、语言风格等,都可以从经典著作的反复研读与讨论中获取启示。[7]研究生在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录和整理自己的思想火花、经常撰写读书心得,并将从中获得的重要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不论网络环境如何日益月异、学习的技术手段如何花样翻新,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之上,“根深”方能“叶茂”,专业经典研读始终是筑牢研究生创新根基、激发创新灵感的不二法门。专业经典的研读及其效果,需要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与积极参与。对导师来说,要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研究,把握经典著作的精髓与方法,又要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指导或参与研究生读书交流活动;对研究生来说,要克服浮躁功利心态和碎片化、娱乐化的学习习惯,自觉自主地研读经典,并将其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明确共识、多方发力、持之以恒,发挥好网络环境的积极作用,研究生完全可以把原本视为畏途的专业经典著作读得懂、读得深,促进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