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创新驱动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2019-01-28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给图书馆资源

2015 年11 月1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经济学领域词汇。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经济的“需求侧”,与之对应的即为“供给侧”。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出口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当“需求侧”改革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就需要换一种思路和方法,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就是“供给侧”改革。看似无关的宏观经济学政策,同样可以应用到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来。医学院校图书馆的“需求侧”主要由学生、教师、医生3部分构成,“供给侧”主要指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服务新媒体新方式运用及服务内容创新等。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图书馆资源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有限而服务无限,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其核心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提供的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改革势在必行。以提供服务的供给侧为改革切入点,积极推进图书馆服务创新,更好地服务用户,将是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通过改革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注重知识化,服务方式逐步集成化,服务手段逐步智能化,服务空间逐步多元化,服务场所逐步泛在化,通过提高“供给侧”服务质量,满足“需求侧”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公共文化的高度重视,图书馆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思路,调整方式,建设“开放图书馆”;创新思维,升级转型,建设“智慧图书馆”;借助新媒体,开辟新平台,开创“移动图书馆”;改变方式,主动服务,建设“社交图书馆”,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新需求,发挥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3]。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通过供给侧改革服务实践,分别从全力推进已有学科服务内容,结合国家政策和新生研究领域把握“一带一路”等研究热点,重点以学科为基础,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新服务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4]。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图书馆供给侧建设,探讨了文献资源供给状况、专业图书馆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并做好服务创新,实现专业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5]。近两年来,陆续有高校图书馆踏出了供给侧改革实践的道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17年6月20日,辽宁省首届“高等医药院校供给侧改革高峰论坛”在中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功举办。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仅医药院校的教育主体需要改革,作为教学辅助系统的图书馆也要进行转型改革。在促进高校服务创新实践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医学院校,我校有必要率先将供给侧改革理念运用到图书馆服务转型变革当中,以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新变化,为促进医学院校发展、完善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专业化建议和决策支持。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基于自身特点,以人为本,从自我提升角度出发,分别从体系建设、新媒体技术应用、学科服务转变、智慧图书馆建设及功能提升空间改造等5方面提出了转型建设的目标及策略,并逐步付诸实践。

1 完善图书馆体系建设

1.1 重新布局功能结构

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部门大致分为流通室、采编室、期刊室、情报室、计算机室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新技术、新媒体以及新的阅读群体,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顺应服务需求,重新组建了业务部门。如我馆将采编和期刊室整合为“资源建设部”,负责图书馆所有数据库资源和纸质图书期刊的计划、招标、购买等一切相关事务;情报室也随着服务内容的变化更名为“参考咨询部”,负责查新、检索、学科服务、参考咨询和用户培训等相关服务。

随着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读者服务部”来负责图书馆从开学季、阅读季、毕业季,延续至全年的各项阅读相关系列活动,引领读者参与其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同时,面对创新改革的新需求,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研究支持中心”。该中心重点面向科研、学科发展和决策需求,兼顾信息素养和咨询服务需求,为学术和科研发展追踪提供决策支持,为学科服务、科研数据利用与分析等提供支持服务。根据目前实际情况策划成立“项目部”,以负责“图书馆功能提升计划”装修改造等一系列相关事宜。

1.2 严格贯彻施行“首问负责制”

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医生,都可以向任何一位馆员咨询所要办理的业务,首次被问询的馆员负责耐心指引该用户办理相应业务,直到用户的疑问获得满意答复为止。

1.3 提供更加便捷顺畅的获取方式

在资源采购方面,因种类繁多,图书馆每年的资源建设购买情况都在进行调整。通过对数据库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从未利用或极少登录的数据库可考虑取消购买;对于用户推荐购买的,可以根据经费情况尽力满足。在期刊和图书方面,可邀请愿意参加荐购的用户一起现场采购图书。我馆近几年举办的“你购书我买单”、邀请书商来馆展书、“图书荐购”等活动,主旨都是让用户掌握图书购买主动权,增强用户的责任感。

2 拓展新媒体在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移动阅读和移动图书馆已逐渐获得用户的青睐,移动用户已成为图书馆用户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图书馆的服务不应再局限于图书馆内,而应该更加灵活,以便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

2.1 新媒体技术在促进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作用

移动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利用方式已发生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模式正在向智慧型知识服务模式转变[6]。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关注的重点已从简单发现信息转变为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资源,如移动阅读、社交网络、个性化订阅、虚拟参考咨询、智能检索、三维实景地图等。目前,多数高校已订阅移动阅读电子书屋,实现了让用户将图书馆带回家的愿望。同时,微信、各种阅读APP的广泛应用,博看朗读亭、超星借书机等设备的大量引入,使用户可以随时了解图书馆的信息,更加便捷地使用图书馆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服务推广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这些公众号不仅包括了图书馆网站资源、数据库获取、参考咨询问题解答、规章制度和借阅须知的查询,还包括资源荐购、好书推介、数据资源推广、精彩书目及影视作品的推送、阅读季毕业季的各种系列活动宣传、阅读直播、大赛活动等信息内容的推送和发布,用户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及时了解图书馆活动动态和工作信息。

2.2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生多元素养的培养实践

医学院校文化生活相对枯燥,对于学生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阅读素养等多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承担着开展多元素养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应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将时间轴与多元素养轴结合起来,制定多种活动方案,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人文素养、阅读素养、新媒体素养等多元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第三代”图书馆多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助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7]有利。

3 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学科服务建设、模式转变

3.1 全面系统化开展ESI学科服务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存储、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中挖掘出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对图书馆的又一挑战。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智能化的数字知识资源进行文献的采集、组织、挖掘、分析、发现,提供包括ESI学科服务、竞争情报分析、科研绩效报告分析,有效支撑科研过程,同时为科研管理层人员提供决策支持。2015年以来我馆为学校二级学院及附属医院提供《ESI学科建设月报》,不定时在附属医院开设ESI巡回讲座,指导具有高被引论文潜力值的论文如何尽快成为高被引论文[8]。除此之外,我馆根据现有技术设施和馆员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将多源信息进行整合,为用户筛选研究前沿、高被引等高质量文章,为学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推送报告,有利于定期寻找特定领域高影响力研究者成为合作伙伴。我馆还通过运用突发监测法为用户预测潜在的研究前沿趋势,逐步实现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的转变。

3.2 泛在环境下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

2015年,我馆开始面向附属医院开展嵌入式的学科服务,并获得一定成绩和好评。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强调融入一线,嵌入教学科研和学习实践,为其提供深层次的情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个性化的泛在服务,将服务贯穿用户的整个科研实验项目和课题,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注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8]。我馆探索建立了泛在知识环境下面向附属医院的规范化服务体系和评价、保障机制,为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开拓可行之路。

3.3 积极参与高校智库建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智库建设提出新要求:“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机构,拥有强大的数据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丰富而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提供高校管理规划和决策所需的现状分析报告和决策情报,协助和参与制定高校学科发展战略,以及人才引进评估等具体实施路线方案,满足高校科研、人事管理层的智库服务需求[9-10]。

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变化[10],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资源特色和服务优势,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聚集各学科门类的有识之士,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积极参与高校的智库建设和服务,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 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

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学者曾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11]。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人本为主要特征,以数字惠民和绿色发展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智慧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的创新转型而言是全局性的,具有宏观、全面、通体的特点[11]。智慧图书馆利用云计算、移动计算、“互联网+”形成的构架的信息技术,通过无线网络、各种移动客户端将信息服务传递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信息服务在整个校园无处不在,实现泛在、便捷的智能服务[6]。

4.1 适时引入RFID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引进并开始使用RFID技术,实现自助借还、盘点等基础功能,以及预约书籍借阅的功能[12]。这一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全方位的自助服务让图书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为构建智慧图书馆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适时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慧图书馆将提供更加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智能服务[12]。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图书馆应逐步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自助打印设备、座位管理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实现自助打印和座位智能化管理,从感知和服务层面上最大程度展现智慧图书馆的魅力。通过无线网络,利用数据云,让图书馆的服务覆盖整个校园,甚至覆盖整个社会。

5 功能提升与空间改造

当今的图书馆已成为促进馆员与用户沟通交流、激发创作灵感、加强合作的多功能文化领地,相较传统概念的图书馆,增添了更多的新时代新鲜元素与青春活力。随着图书馆界对空间要素的重新认识与再次定位,空间功能得到了全面释放与升级,空间环境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殊创意氛围的图书馆新型资源[13]。我馆即将开始“服务功能提升计划”中的空间改造,届时将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改造升级。

5.1 建立中国医大“红医文库”

将建校以来我校培养的优秀学者的培养历史整理成册存档,建立“红医文库”。相较“优秀校友录”,“红医文库”更注重培养经历。通过搜集优秀学者上学时期的读书笔记、心得手札,以及手绘医学图谱等各种一手珍贵资料,展示医大学子的严谨作风和专业求学精神,发扬“红医”传统,传承“红医”精神。

5.2 建立多功能阅读区

改造后的图书馆将会提供新书赏鉴阅读区域,舒适清爽的阅览环境会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拟开设“读者研修室”作为用户进行团队小组合作讨论的空间,或举办“真人图书馆”、读书达人秀、英语沙龙等活动。拟开设“创客加油站”,邀请各院系大咖学者为用户讲授报告、交流成功案例。拟开设“音乐空间(music space)”,专门为用户提供陶冶情操的休闲场所。

5.3 增设新科技体验区

设置专区,适时引进3D打印机、VR体验设备等最新科技成果,让用户尤其是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有机会体验最新科技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领略科技改变世界的内涵,进一步拓宽眼界,激发求知欲,更加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6 结语

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既可提升图书馆服务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让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与用户的多元需求相适应,还能够推动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14]。新时期新环境下,图书馆不仅具有图书借还等传统功能,而且将成为一个容纳最新科技成果、拥有最新技术人员、具有多元化功能和广受用户喜爱的场所。

猜你喜欢

供给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