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2019-10-11张冶红王之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宁波市校企学院

张冶红 王之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给外贸依存度高、出口比重大的宁波带来了挑战。 作为“中国制造2025”建设试点城市,宁波市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力度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提升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比重,是宁波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 而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宁波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

1 宁波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规划不够契合

2018年, 宁波市首次成为经济总量万亿级城市, 三大产业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2%、6.2%和8.1%。 集群型经济依然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以电力、能源、石化等为主要产业的临港产业集群、宁海文具产业集群、塑机产业集群、奉化服装产业集群、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等。 除此之外,宁波市还提出了“246”现代产业集群的新构想。 从宁波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产业规划政策可以看出,宁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高端制造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点。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对宁波市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相联结的桥梁①傅琼.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以宁波市6 所高职院校为例[J]. 职教通讯,2012,(6):71-75.。 因此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匹配是十分重要的。 而2019年宁波市6 所高职院校最主要的12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和计划招生人数如表1 所示。

表1 2019年专业布点和计划招生人数一览表

从表1 可以发现, 宁波市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共有十四个大类,其中财经大类数量最多,招生人数为3471 人,占比21.7%,专业布点比例达到17.6%。在宁波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的背景下,港航物流、经贸合作等临港产业对经济、贸易、财会、物流等财经大类专业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因此这个比例较为合理。 然而,宁波市高端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 制造业大类专业布点比例占了12.7%, 而其中高端制造业类专业布点占比仅有2.4%,这与宁波市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规划不匹配。并且制造业大类中的专业设置并没有体现出宁波市产业集群的特色,缺少港口类、海洋类、高端零部件等宁波市优势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在维持服装、家电、汽车配件、文具、临港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加快工业物联网、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应紧跟宁波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制造业大类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类别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

1.2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上起着关键作用。 宁波市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有成绩也有不足:在协同创新中心和特色学院的建设上,高职院校表现突出,根据宁波市2017年高等教育发展报告, 全市12 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高职院校占了7 个。 其中包括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与市级)、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与市级)、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和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乙烯工程碳五碳九下游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市级)、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宁波市新型面料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宁波园林绿化产业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市级)。 另外,目前共有11 个宁波市高校的二级学院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学院, 其中高职院校占了5个,分别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 这些高职院校积极吸引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这说明宁波市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随着协同创新中心和特色学院建设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融合。

然而,宁波市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远远不够,这集中体现在科研水平和发明专利的数量及转化率上。 一方面,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少。 根据2017年宁波高等教育发展报告, 宁波市16 所高校共承担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197 项,其中135 项是来自宁波大学, 而高职院校只承担了12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和市级项目的数量也与本科学校相距甚远;合计2009 项横向科研项目中,高职院校只占了393 项;2017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的高校共28 项,仅有1 所高职院校获奖。 高级别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也较少。 在2017年宁波市高校教师发表的合计1198 项的SCI 论文中, 高职院校仅占了35 项;合计887 项的EI 中,高职院校仅占了11 项;合计776 项的核心一级中,高职院校仅占了91 项。另一方面,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较少。 根据2017年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宁波市高校省级及以上的科研创新平台共有55 个, 而其中高职院校仅占了6 个。 另外,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偏少、转化率偏低。2017年宁波市高校共获得1240 项授权专利,重要科技成果转化43 项; 其中高职院校取得授权专利194 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2 项,数量偏少。 近四年宁波市高校专利授权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近4年宁波市高校专利授权数统计

1.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校企合作是宁波市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目前宁波市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未全面深入下去。 一方面是因为动力不足。 政府、行业及学校三方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实践各有不足:政府层面来说,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对校企合作的财政投入不足;学校层面来说,有足够的积极性却不太重视企业合作与市场转化; 企业则存在对投入与收益问题的考虑, 不太愿意为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投入资金、承担风险。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结构松散,且缺少长期性和稳定性,效果不佳。

2 宁波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2.1 专业设置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应根据自身实际、立足区域发展规划,与区域内企业加强沟通,共同研讨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使专业设置符合宁波市人才需求的要求,据此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建立专业更新和淘汰机制①沈建国,蔡建平.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区特色集群经济协调性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4,(2):5-8.。

首先要填补宁波市产业规划中未设置专业的空白,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举措,逐步建立起绿色石化、新材料、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相关的专业。 同时,宁波市政府要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相关专业的投入, 给设置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给予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以推进其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展开校企合作。

2.2 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一要加强科技型人才队伍建设。 宁波市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批优良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技术指导,增强科技创新团队力量;鼓励双师型教师适度兼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成果转化应用等服务活动①周济. 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Z3):4-9.;引进与高职院校实际需求相符合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学科带头人,强化师资队伍,建立完整的高层次人才遴选、聘用、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实际和学校发展战略,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相关标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主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经费保障、住房、配偶安置等政策支持。

二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宁波市中小企业众多,大多势单力薄,高职院校搭建起科研平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人才、产品研发和营销等方面的支持。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是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它参与了多个科研平台的建设,包括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为浙江省医药行业提供研发和技术服务。 浙江医药高专依托科研服务平台,在6 个科研创新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与宁波市10 多家中小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并与企业联合申报20多项科研项目。

三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宁波市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数量低的原因很多,如没有独立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去运作和管理,也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规章制度体系;而知识产权的转化体系也不健全。 高职院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的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成果无法实现实时共享,这就对教师参与高水平科技项目造成了影响②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而且,宁波市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产学官战略联盟,从科研项目到产品或服务的转化缺乏平台的支撑,产学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不够完善③金明浩. 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因此,加大高校科技园、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实训基地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宁波市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应用性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和社会需求, 通过科研平台,培育、建立起一批高科技应用型项目,并且实现高校共建科研平台,配置好有效资源,开展更多元化的科技服务。

2.3 推动宁波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2.3.1 构建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校企双方应积极寻找利益结合点,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政府应多措并举推动校企合作,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工作、为校企合作设立专项基金、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应的财政税收优惠等④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 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 教育研究,2017,(10):69-75.。

2.3.2 丰富宁波市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可采用“设备共享”“实训承包”等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方式⑤邓秋实. 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丰富校企合作方式上的做法就很具有创新性: 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与产业无缝对接,推进校企合作有效化,围绕招生招工一体、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制、学生“双重身份”管理等,形成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三种模式;建设跨界特色学院,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它与海天集团、智能装备产业园、跨国企业乔治费歇尔精密机床(上海)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特色学院。 这些多层次、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方式值得宁波市其他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

总之,在新形势下,宁波市高职院校需紧跟宁波市产业调整步伐,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通过加强科研平台和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建设,壮大科技型人才队伍, 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水平;丰富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开拓出一条符合宁波市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猜你喜欢

宁波市校企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西行学院
宁波市中城小学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