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与宁波经济发展适应性个案研究
2019-10-11应连军
应连军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职业教育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也是宁波教育和人才发展领域的优势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宁波的经济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相关人才和用工短缺是宁波生产性服务业调研样板企业所反映的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尤为突出。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国家对高职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体现。 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1]。 目前,宁波共有7 所高职院校, 分别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高校类型特征以及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程度出发,本文选取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2]、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工商)[3]、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纺织)[4]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三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情况以及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统计指标、公共信用信息和互联网招聘等相关监测数据,对宁波高职人才培养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适应性开展对比研究,进一步探析高职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在人才培养输入、实施和输出等三个维度对宁波高职人才培养与宁波生产性服务业适应性作个案研究。
2 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2.1 人才培养输入
人才培养输入是高职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综合,其中,生源结构以及办学投入是重要的考察点。
2.1.1 生源结构。生源素质及生源结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以2018年数据看,三所院校的录取率都在99%以上, 招生类型中普通类招生、单考单招、五年制转入等录取数占比较大。 其中,普通类招生首轮投档均满计划完成录取。 此外,省内普通高考招生宁职院最低投档分数线以475 分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4 名,工商职院首轮投档分高于省控线98 分,纺织服装学院上二段线考生共计189名,500 分以上84 人,最高分562 分。 总体而言,各院校生源质量总体稳步提升。
三所院校生源主要以省内生源为主,其中纺织服装学院省内生源占比为97%,宁职院和工商职院省内生源占比分别为89%和85%。三所院校的省内生源中,来自宁波、温州等地区考生占较大比例,体现了高职教育受区域经济文化影响又同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1.2 办学投入。 对教学的投入,尤其是对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教学环境以及实训条件的投入对人才培养的提升, 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有重要意义。 比较三所高职院校对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教学用房以及实践教学工位的投入分析看,均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足见其对此重视。
?
当然对教学的投入,很大程度受各高校财政状况约束。 从生均拨款水平看,三所高职院校中财政归属宁波的院校在经费保障上优于省属院校,宁职院、宁纺织的财政支持力度明显高于浙工商。 但是,财政支持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唯一支持来源,最大程度争取社会力量的投入,是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出路。
院校浙纺织 宁职院 浙工商2018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元) 19262 23771 13917
2.2 人才培养实施现状
人才培养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关因素较多,本文主要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结构设置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2.2.1 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必然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比较2018年数据,三所高职院校在生师比和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项目上都体现了对师资建设的重视。 三所院校的生师比都达到了高职院校良好标准,就师资结构看,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比较接近,宁职院最高。
?
但是,从外聘教师选聘上,各高校在经费投入上均有不足,无法保证外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从数据上看,2018年宁职院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最高为135 元,而浙工商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只有60 元。 课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兼职教师的质量,同样也对人才培养质量带来影响。
?
2.2.2 专业结构设置。 专业结构设置是人才培养是否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学校是否能契合宁波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将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产业,做强做优以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和以工业创新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为代表的一批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纺织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染整技术、服装工艺与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7 个重点专业。 新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休闲服务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酒店管理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等4 个专业,停止招生应用英语、动漫制作技术、乐器制造与维护、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5 个专业。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推进学校智能制造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类专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实施“名专业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影视动画、市场营销等4 个省优势专业,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4 个省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
2.3 人才培养输出现状
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分析选取了初次就业率、自主创业率、毕业生行业流向、毕业生地区流向以及专升本比率等几个维度。
从数据看, 三所高职院校2018年初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 自主创业率都高于省平均数据4.39%;毕业生地区流向看,三所高校毕业生留甬比率都超过了55%,其中浙工商达到67.78%;毕业生行业流向看,三所高校毕业生毕业流向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零服务业、信息软件服务业等,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小微企业,行业相关度超过60%;专升本比率上有一定差异,宁职院专升本比率最高达到了19.55%,浙工商为12.33%,浙纺织为7.38%。
?
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宁波升级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宁波加快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名城名都”建设。 结合公共信用信息和互联网招聘等相关大数据监测指标,从产值规模、内部结构、企业规模、行业收入、用工需求等角度来探知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现状[5]。
首先,产值规模总体偏小,对二、三产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 2016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418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28.11%,占二产比重为54.26%,占三产比重为61.53%。
其次,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批零、商务服务业占优,信息、科研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6年宁波市批零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最大,占全行业的41.6%,信息、科研服务业只占到5.6%和4.7%。
再次,从企业规模看,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注册金额在1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近85%。由于行业入门门槛相对较低,批零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了较高比例的小微企业。 注册金额在5000 万以上的大企业比例仅为1.17%,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
第四,整体薪酬竞争力不强,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 2018年一季度,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互联网招聘的月平均工资为7372 元, 金融服务业薪资最高,月薪接近万元。 流通服务业的薪酬水平仅为金融服务业的51.8%。
最后,用人需求以大专学历为主,偏重应用型人才。 从招聘的学历要求来看,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大专学历为主,占到了54.74%。 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
4 高职人才培养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4.1 宁波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作用明显
在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以及输送上,宁波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此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工作,为行业人员素质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所高校在专业建设上,都在自身发展特质上进一步结合宁波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划上进行了调整,各具发展特点和优势。 浙纺织和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宁波机器人学院,与宁波市机器人行业协会合作面向社会提供机器人技术教育和培训;宁职院参与共建智能技术应用中心,着力于区域智能技术人才培养、产业应用与推广和创新孵化等,助推宁波智能产业升级发展;浙工商成立了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汽车服务学院、智能电子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现代模具学院、数字传媒学院等一批特色产业学院,为服务地方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2 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高
数据显示,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批零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 占总需求的30%以上。 企业规模主要为大量的小微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85%。三所高校均设置有会计、营销、电商、商英等专业,而且招生数量相较其他专业有较大优势,与地区人才需求匹配度较高, 形成了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这在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上有相应的体现。
4.3 校地融合发展互补能力有待提高
数据显示,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金融、科技服务业薪资水平最高,而批零服务业薪资水平仅为其一半。 一方面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从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招聘需求学历分布情况看, 宁波对大专学历的需求占比达到了54.7%,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相应人才供应短缺也是客观存在的, 各高校在对金融、科技服务业的专业投入上有所欠缺。 三所高校只有浙工商开设了金融专业,2018年毕业生仅为44 人;浙纺织开设有投资与理财专业,但毕业生入职金融业占比仅为1.52%。
《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培育以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和以工业创新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为代表的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应当应时而动。 就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尤其是与宁波产业发展重点的匹配适应上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