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叙事重构与价值转向*
2019-01-28□文│柳溪刘琛
□文│柳 溪 刘 琛
1989年,“虚拟现实”(VR)的概念被美国的杰伦·兰尼尔首次提出,其核心是试图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构建一个仿真的世界。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视觉、听觉、触摸等方面具有和真实环境高度近似的数字环境,用户使用必要的设备和数字环境中的对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相应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变革,正如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纵观人类传播学史,媒介的革新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也随之更新换代。虚拟现实技术在感知技术和显示技术等核心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呈现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等特点。[1]
2015年开始,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常规技术被应用于新闻生产中,虚拟现实新闻报道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研究者在虚拟现实技术重构新闻叙事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主编认为VR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叙事模式(narrative form),[2]清华大学常江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视角、形态等方面对传统新闻叙事产生了影响,[3]山东大学张超认为虚拟现实技术重构了视听叙事。[4]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对伦理价值的影响也引发了思考,常江认为虚拟现实新闻的核心诉求在于“体验价值”而非“新闻价值”,[5]“在真实性的边界、新闻价值的内涵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新闻的巨大差异”;[6]有观点认为“虚拟现实新闻的新闻价值发生了转向”,[7]“VR新闻正在对新闻价值要素进行洗牌”。[8]2015~2017年,美英主流新闻业界认为VR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叙事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考量。[9]叙事重构与价值转向成为研究虚拟现实新闻的两个重要视角,但少有学者结合两者进行研究,并剖析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以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实践为起点,对其如何重构叙事,并由此产生的价值转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多重影响。
一、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发展
早在2008年虚拟现实新闻系统就被当成新的新闻生产模式被提出,这一系统认为新闻生产应基于云计算,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虚拟现实等多样化的新闻报道。2012 年《新闻周刊》(Newsweek)最早推出虚拟现实新闻产品《饥饿的洛杉矶》(Hunger in Los Angeles)栏目,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洛杉矶饥饿的贫民进行了超过 3 分钟的现场报道,为受众还原了现场真实的饥饿状态。最典型的是《得梅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2014年制作的一则关于达曼(Dammann)一家六代相传农场的3D新闻《丰收的变化》(Harvest of Change)。用户可以带上他的头盔模拟去农场里参观游览,亲身体验到时间流逝、移民涌入、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浪潮对农场、对一家的生计产生的各类影响。随后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英国广播公司(BBC)、《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美国广播公司(ABC)等知名媒体纷纷试水,开启了VR 技术在新闻报道应用过程中的先河。2015 年 10月,《纽约时报》首次推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新闻VR客户端,2017年半岛电视台开设了VR工作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多部反映人道主义问题的新闻纪录片。虚拟现实技术也应用到新闻直播中,2018年英国BBC全面开始使用VR技术直播俄罗斯世界杯。[10]
国内新闻媒体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始于2015年9月,财新传媒拍摄的《山村里的幼儿园》被视为国内首部虚拟现实新闻纪录片。同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首次引进全景虚拟现实记录报道“9·3”大阅兵场面。2016 年,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网易新闻、封面新闻等各大媒体都纷纷推出虚拟现实新闻产品。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技术成为澎湃、新浪、网易等新媒体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竞争利器。2018年国内已经有20 多家 VR 直播平台,传统的200余家网络直播平台也逐渐支持VR直播功能。[11]
二、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叙事重构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运用到了交互技术与传感技术,使用户仿佛能够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这种立体化叙事报道方式不再受传统新闻时空的局限。正如菲希尔指出的:“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12]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叙事。沉浸、交互和想象被视为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特征,这些特点也赋予了虚拟现实新闻报道不同于以往的叙事特征,重构了新闻报道叙事。
1.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通过各种报道手法使受众沉浸于新闻报道中,以建立受众和新闻之间的联系,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与关注,是新闻报道一直努力的方向。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能让使用者产生自己似乎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之中,并可以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各种事件的逼真感觉。”[13]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要求受众必须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到新闻报道中,因此,在叙事语态上也多以主人公独白形式这种内视角叙述为主。[14]
虚拟现实技术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现实地反映世界,另一方面是叙事中极端的主体性形式,即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从传播视角来看,虚拟现实本质上是以个人第一视角为主导的场景体验,[15]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闻报道,通过数字技术仿真新闻故事发生环境,受众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或者新闻中的一个人物视角沉浸于新闻事件与情境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意味着在一个虚拟环境中的感官沉浸”,[16]新闻叙事有了沉浸体验,受众就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随之带来亲历新闻事件的感受和情感。运用虚拟技术制作的新闻,让参与者真正进入一个几乎重现场景环境的新闻故事,让他们身临其境,并从第一人称角度来看世界,像是亲临新闻现场亲眼目睹整个事情的经过,对整个新闻事件感同身受。2017年获得全美网络新闻奖的VR新闻作品《监禁之后》(After Solitary),拍摄了曾在缅因州监狱长期被单独监禁的犯人肯尼·摩尔(Kenny Moore)的生活,第一人称视角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亲临监狱的体验,比传统报道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观众更能感知到长期单独监禁生活所造成的挥之不去的影响。
2.全景式叙事线索
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媒介和叙事语言。雷蒙·凯南认为语言是叙事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就像是其他媒介的特质一样。[17]传统的以文字或者图像和视频为媒介传播的新闻报道受到表现方式的限制,大多从事件的开始到结束以线性展开叙事。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不再孤立呈现,而是放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去展示,即全景的叙事线索,重构了新闻报道叙事线索。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是一种完全模仿自然生存模式和机器制造环境的沉浸式互动。这种相互作用将使人们进入这种状态和模式——在潜意识层面接受和发送信息。人机交流在这种变化的关系中通过自然化的身体运动方式进行信息处理的工作。在互动技术创造的新闻事件虚拟世界中,观众可以改变自己与空间的关系,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这种非线性的互动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形成了全景模式的叙事线索,提供了更真实客观和极具现场感的新闻叙事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各种媒体体验融入到同一维度的场景中,用超链接形式将信息组合在一起,完整的呈现出一个更复杂和更丰富的新闻场景。用户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拓宽视野,可以独立地拼贴组合各种背景知识的新闻信息和事件细节,形成多条叙事线索。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事件从原来的孤立状态,变成了在各种维度上具有各种背景知识和细节的纵深多角度的叙事,用户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新闻故事进行体验。
3.诉诸感官的叙事符码
虚拟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融合的优势在于,它能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的感官盲区,从而弥补新闻现场感的缺失。虚拟现实技术的想象力正来源于其通过感官信息几乎还原了一个完全一致的新闻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源于传感技术与交互技术的使用,这使得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新闻能够在被编码成数字信息并“投射”到传播界面后,迅速被解码并还原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通过受众的感官通道被接收。这种由数字技术虚拟出的实时互动界面,能够模拟口语传播时代的在场效应,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时也重组了新闻的叙事符码,构建了受众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大多采用诉诸感官的叙事符码,为用户提供包括通过多媒体融合和实时互动营造的感官体验与随之带来的用户的情感和精神的“深度体验”。通过形成用户的多感官体验,来塑造新闻内容的感染力。人的感觉器官作为大脑对外部世界感知的接收器,是信息传入人脑形成体验的主要渠道。其中用于信息接收的感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和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信息是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主要叙事符码,在虚拟环境中使用听觉叙事符码,可以增加空间真实感,这是创造听觉沉浸感的重要因素。现场声音可以增强新闻报道中环境的仿真性,音效、音乐则有助于渲染受众情绪。人的感知器官有大约80%的感受都来自视觉,虚拟现实技术将视觉符码的叙事性推进了一步,使用虚拟技术的新闻报道,较之平面媒介增强了三维视觉效果。新闻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三维的,虚拟现实提供的视觉符码在平面的基础上构建现实世界的“深度”,当新闻以立体化视觉叙事进行报道时,较之平面媒介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深度体验。
三、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价值转向
虚拟现实技术使VR新闻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全景式的叙事线索和诉诸感官的叙事符码成为其常用的叙事模式,重构了新闻报道叙事,而这种技术偏向带来的叙事模式的改变,也导致了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价值转向。
1.客观真实转向主观真实的价值立场
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一人称视角呈现的真实与真实环境越来越难以区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脑海中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研究表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比如一个心仪已久的异性在网上发送一个眨眼的表情给你,你的心跳水平和心理上的兴奋程度和现实生活中碰到异性给你眨眼是近乎一样的。人们在互联网虚拟生活上花费的时间变得更多,美国成年人2017年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从2016年的日均5.6个小时增加到了日均5.9个小时,[18]人们沉浸于虚拟社交,参与虚拟游戏,模拟虚拟人生,等等。如果虚拟技术与新闻报道完全融合在一起,可能会带来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抵抗,或着对虚拟环境过度依赖。虚拟技术呈现的真实并不等同于新闻的真实,但一些虚拟现实新闻使用计算机模拟真实场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从理念和实践维护现实主义法则的新闻产品,也开始通过拟像乃至仿真的手段去‘创造’社会现实,”[19]什么是真实被虚拟现实新闻报道重新界定。
譬如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VR报道《6×9:身临其境的单独拘禁体验》(6×9: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Solitary Confinement),就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 6 英尺宽9 英尺长的牢房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幽闭体验让观众感同身受,也使对监狱制度的反思进入到公众议程。对于VR新闻,比客观报道更重要的是观众对报道真实性的认同与共情。而新闻的客观性要求记者的客观报道,认为记者需要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是新闻的旁观者而不是参加者。客观报道要求记者在报道新闻时用事实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因此,传统的新闻报道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以示客观。客观报道的客观真实就是新闻报道预设的价值立场,但虚拟现实技术让记者和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新闻现场,甚至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现场场景,以追求观众认同的主观真实。如何把握和界定虚拟现实新闻的客观真实,在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实践中需要深度思考和制定标准。
2.由时效性转向重要性的新闻价值选择
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带来了两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成本的增加与时效性的缺失。虚拟现实技术增加了新闻制作和用户接受两方面的成本。虚拟技术的运行需要借助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载体。首先要有摄像头对现实环境图像和信息进行捕捉,然后输入处理系统,再借助应用处理器对捕捉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叠加进虚拟辅助数据,然后再通过显示输出设备进行输出。虚拟现实视频制作的时间成本相对于普通视频而言高达十几倍。制作新闻的时间太久,这使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无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传播。
新闻时效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受到技术的制约,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选题,多选择时效性要求不高,故事性强,注重体验,较为重大的题材。昂贵的成本和生产过程漫长是制作虚拟现实新闻的现实,因此在新闻报道的选题中时效性并不是最主要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具有典型性、重要性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是虚拟现实新闻报道选择的主题。
2018年获全美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的VR新闻《也门的恐怖天空》(Yemen’s Skies of Terror)为观众展示了历经3年战争浩劫的也门人民的生活,而此时战争已进入第4个年头。这则VR新闻由两名当地记者在饱受战争蹂躏的也门拍摄,制作环境恶劣,制作周期漫长,虽然没有太强的时效性,但却引发了世界对饱受战乱的也门人民的关注。从《纽约时报》推出的虚拟现实客户端中选择的新闻主题来看,战争、灾难题材的新闻选题占比最大,如《基雅》(Kiya,南卡罗来纳州的枪击案,名为Kiya的女子被男友杀害);《守夜巴黎》(Paris Vigil,巴黎恐怖袭击后市民在广场祈祷);叙述3名因战争无家可归的难民小孩的状态的《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此外,自然、环境题材也占不少分量,如《在破碎的天空下》(Under a Cracked Sky)、《探寻冥王星寒冷的星》(Seeking Pluto’s Frigid Heart)等。虚拟现实新闻报道主要为政治、战争、灾难、环境保护等需要公众关注的重大议题。
3.理性认知转向情感认同的受众价值判断
受众认同是新闻叙事的最终目的,新闻的受众认同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受众对新闻的事实认同,指受众对新闻叙述的事实真实性没有异议;其次是情感认同,指受众作为个体对新闻产生的情感共鸣;最高层次是受众的价值认同,也就是受众通过新闻叙事,对新闻传递的价值完全认可并形成愿意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规范。传统的新闻报道从文字载体发展到图片、声音、影像,逐步从诉诸理性过渡到诉诸感性,而“作为当代新闻视觉化生产最前沿技术和最激进理念的虚拟现实最终令‘视觉的逻辑’僭越了‘新闻的逻辑’”。[20]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再造场景,还原新闻现场,把观众置入故事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得到受众对新闻的事实认同。同时,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革新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来激发受众多感官的体验,从而达到新闻内容对受众的感染力,有感染力的内容能够激发人们的即时情绪,得到受众的情感认同。当观众沉浸于虚拟现实技术复刻的新闻现场时,受众对新闻的事实认同、情感认同比以往任何一种新闻叙事都更为强烈,有人甚至说“VR是一部终极共情机器”。“VR新闻将视听符号诉诸情感的传播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有着强大的传播效果与情感操控能力。”[21]但新闻除了向人们呈现事件真实,还承担着引导舆论,营造良性社会价值观的责任,不应仅仅寻求受众的情感认同,更应促使受众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认同。但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弱化了受众对新闻报道诉诸理性认知的价值认同,转向诉诸感官的情感认同,受众更倾向于凭借自己对新闻的感受做出对新闻内容的价值评价。
虚拟现实新闻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全景式的叙事线索和诉诸感官的叙事符码重构了新闻叙事,使报道更具感染力。但由于虚拟现实技术与生俱来的传播偏向,重构新闻报道叙事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层次的价值转向:由客观报道转向主观真实的价值立场,由时效性转向重要性的新闻价值选择和由理性认知转向情感认同的受众价值判断。针对一些重大的新闻题材,虚拟现实技术能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极易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但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与力图客观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并提供理性认知的新闻报道初衷背道而驰。厘清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叙事重构和价值转向,为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
注释:
[1]Grigore C. Burdea & Philippe Coiffet.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M].New York:Wiley-IEEE Press, 2003:3-5
[2]Jake Silverstein,Virtual reality: A new way to tell stories[EB/OL].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 https://www.nytimes.com/2015/11/08/magazine/virtual-reality-a-new-way-to-tell-stories.html
[3][14]常江,杨奇光.重构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6(9)
[4]张超.在场与沉浸:虚拟现实技术对视听叙事的重构[J].中国电视,2016(11)
[5][20]常江.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J].新闻大学,2017(1)
[6][21]常江,何仁亿.真实的虚妄:浸入式新闻的伦理风险探析[J].新闻战线,2018(6)
[7]王政勋,杨崑.虚拟现实技术环境下新闻价值的转向[J].今传媒,2018(12)
[8]张卓,吴占勇.虚拟现实新闻的伦理反思——基于技术与媒介的双重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
[9]常江,徐帅.从“VR+ 新闻”到“VR 新闻”——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转变[J].新闻记者,2017(11)
[10]BBC.“World Cup: Experience World Cup in Virtual Reality”[EB/OL].https://vr.ofweek.com/news/2018- 06/ART-81500-8470-30238458.html
[1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虚拟现实应用状况白皮书(2018年)[EB/OL].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809/P02018 0927353357735852.pdf
[12]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5
[13]杭云, 苏宝华.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 现代传播, 2007(6)
[15]Jonathan Steuer.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2,42(4)[16]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11-119
[17]Kenan,S.Rimmon.How the model neglects the medium:Linguistics,language,and the crisis of narratology[J].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1989,19(1)
[18]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EB/OL].http://tech.sina.com.cn/zt_d/internet trendsreport2018
[19]常江.虚拟现实新闻范式革命与观念困境[J].中国出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