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杂记 ——故园

2019-01-28诸葛璋

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5期
关键词:栖霞黄宾虹美院

□ 诸葛璋

杭州城里的大学路真的不大,窄窄的胡同里拥挤着家长里短。路东的老浙大也不大,墩墩实实的几栋砖楼,厚墙,大窗,木梯,衬着院中的花红柳绿,倒也闹中取静,别有风味。

在它还是浙江图书馆的时候,我会经常在下午的时候悠到这里,靠着古旧的老式索引架慢慢地翻着泛黄的卡片,然后在宽大的实木长桌上就着满眼的斜阳和满院的花香,磨掉半天。总在想当年风华正茂的钱穆、钱基博、丰子恺、孙大雨、夏鼎……,是不是也曾这样地在阳光中量着岁月的短长。

大学路官弄里就是郁达夫的风雨茅庐了,从1933年看到1936年秋,4年的时间,郁达夫就是在这当年的小土山边的陋室中度过了人生中灰暗而又风雨飘摇的时光。“东倒西斜的三间旧屋”也许正是文人生活和精神最真实的写照。1935年7月,开始兴建新居,可是,他在新居中只住了三天,便又开始了飘泊的生活。也许真的“风雨茅庐”的意头不祥。1937年底,当他还在战火中流亡的时候,传来了太夫人绝食饿毙的消息。不知那一刻,他想到是故乡的松筠别墅,还是杭州城里他曾期望遮风蔽雨的风雨茅庐。

老宅中最有意思的我觉得属潘天寿故居。就是现在南山路中国美院边上的潘天寿纪念馆。挺好找,巷口有牌子,但去的人不多,总是冷冷清清的。通常只有那些画和你,在细细品味着空气中的寂寞。一幢西洋式小楼,却有着江南特有的乌瓦顶和老虎窗,经典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很有意思。当年,画家每天就是从这里步行到边上的美院授课,再步行回来,然后坐在门前的一池清水畔,静静地品茶,看景,就像今天的你。满墙碧绿的爬山虎在夏风中微微抖动,似乎是画家的笔抚过纸面。院外的南山路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环湖改造让南山路多了份宽敞,少了份意境;多了份异域,少了份平易。有时真羡慕这座静静的房子。

栖霞岭31号是黄宾虹先生晚年生活在杭州的居所。据说,黄老先生和夫人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上海来杭州游览月余。他说杭州像个大花园,处处都是景致。当游到他晚年居住的岳庙一带,正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晚景。他说杭州地方真好。夫人说最好住家在杭州。他很感慨地说何尝不好。但是,遗憾于当时没条件在此居住。二十多年后,这愿望还真成了现实,才有了现在的栖霞岭31号黄宾虹故居。黄先生逝世后,夫人及子女秉承其遗志,将遗作、收藏等捐献给国家,后由浙江省文化部门接收,交由浙江博物馆保存。黄宾虹老先生一生致力艺术事业,造诣卓越,所遗作品、手稿及收藏文物不但丰富,而且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当我在春寒料峭中走进栖霞岭31号,闻着院里一树老梅的幽香,静静注视故居内因了岁月沉淀而略显陈旧的桌椅时,仿佛能想像出老先生在这里的晚年日常。瞬间觉得,捐赠也可以理解为老先生对杭州这方山水的另一种欣赏、留恋。

其实,杭州还有太多的旧宅:丁家山康有为的人天庐,孤山脚下俞樾的俞楼,玉泉的林凤眠故居,北山路史量才的“秋水山庄”(现新新饭店的一部分),蒋庄马一浮的兰陔别墅,金沙港盖叫天的燕南寄庐……

也许杭州就是这么一座行走于出与入之间的城市,所以才有了弘一法师,所以才留下了丰子恺,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寻找“别处”的人把它作为故园。

猜你喜欢

栖霞黄宾虹美院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桑坤利作品选登
乐志婷作品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黄宾虹的佳作
张建霖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