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浙东绿肺” 建设生态花园——宁波市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的做法与成效
2019-01-28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陈亚丹
□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陈亚丹 陈 丹
四明山区域位于甬西腹地,覆盖海曙、奉化、余姚以山地为主的13个乡镇(街道)。该区域山水资源丰富,是宁波市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有“浙东绿肺”和“宁波水缸”之称。四明山曾是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和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山区农民依靠种植红枫、樱花等观赏型花木获取经济收入,高峰时期花木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年产出7.4亿元,区域内80%的农户从事花木行业,花木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随着花木产业迅速扩张,四明山出现了无序开发、毁林开垦、高强度经营等种种不良现象,引发了水土流失、水源污染、自然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为破解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探索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2年底,宁波市政府作出了《关于严禁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自此拉开了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的序幕。
一、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成绩斐然
全面开展生态修复以来,用六年辛勤不懈的“春耕夏种”换来“秋收冬藏”,四明山告别曾经的“春繁冬敝”,迎来“四季有绿、有水皆清”的秀美景象。
(一)寻回青山绿意,森林生态持续向好
随着区域毁林开垦的根本遏制以及森林质量的不断提升,六年来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持续向好:森林面积增加了10万亩,增长率为7.1%;森林覆盖率从72.1%增加到77.5%,增长率为7.1%,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215万立方米增长到404万立方米,增长率为87.9%,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二)重现地净水清,水源水质不断改善
六年来,四明山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大幅降低,目前已不到高峰期的四分之一。水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在Ⅱ类以上,其中,作为市级水源地的皎口、亭下水库近年来水质均保持在Ⅰ类水平。曾经以花木种植为主的奉化溪口西坑村,村中饮水源受农药化肥污染严重,村民恶性肿瘤发生率上升明显,近年来通过系统治理,科学种植,让村民真正喝上了干净放心的饮用水。村民保护环境意识也大大增强,红豆杉、银杏等珍贵长寿树成为村民热棒。
(三)加快产业转型,生态富民初见成效
产业转型初见成效,干果、药材、食用菌,各种新品种新产业纷纷走进大山孕育生长;森林休憩、银发康养、民宿驿站,各种业态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四明山镇推广香榧产业,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立了5个香榧示范基地,发展香榧基地6000亩,带动全镇农户科学致富;该镇冷水坑村优选优育的红豆杉新品种“南峰一号”,紫杉醇含量是普通红豆杉的数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与江苏无锡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对接成功;房车基地、攀岩公园、鹿文化产业园、慢生活农场等新业态落地四明,“樱花之旅”“山地越野”“千人徒步”等活动充分惠及市民。四明山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2018年被浙江省政府列入“十大名山公园”之一。近3年来,四明山累计接待游客3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7亿元,带动区域内30万村民致富。
二、多措并举,念好生态修复“五字诀”
自2013年全面实施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以来,宁波市领导高度重视,财政充分保障,科学规划设计,“谋定而后动”,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念好“限、留、育、改、转”五字诀,推动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向结构多样、形态稳定的方向演进。
(一)限——限制花木经营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禀赋及功能规划,将四明山区域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产业提升区三类区域,采取分类施策。禁止开发区执行严格保护政策,已开发地块逐年退出花木生产;限制开发区则不得新增花木面积。同时开展森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种植花木行为,6年来,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44余起,其中刑事案件10起,起到明显震慑作用,基本遏制了新的毁林开垦行为。积极引导花农改变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大力推广管理减量化技术、生草技术等生态化花木栽培技术,减少除草剂、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增强林地水土保持能力,减轻水源污染问题。
(二)留——留住特色景观
不断扩大生态红线,将退出花木经营并达到修复要求的地块纳入公益林,并给予生态补偿。6年新增生态公益林20万亩,总面积达到122万亩,占全区域森林面积的88%。实施公益林分类补偿办法,补偿标准最高可达到每亩每年150元,位于全国前列。在雪窦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周边、浒溪线两侧等旅游重点区域试点实施“留树育林”的方式,将现有花木地一次性征收流转,补植提升,就地改造为红枫樱花景观林,为山区增加靓丽风景线,累计实施“留树育林”试点面积1500亩、林相优化3000亩、游步道美化彩化20条。
(三)育——育好区内森林
加大营林力度,对禁止开发区的3.4万亩花木林采取逐年套种育林的办法,6年来,共套种红豆杉、香榧、浙江楠等珍贵树种170万株。2018年,启动新一轮生态修复后,将3.4万亩修复地块实行全面封山育林措施。实施科学育林,搭建科研共享平台,邀请生态学、土壤学、森林培育等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专家智库,为四明山生态修复把脉开方。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合作,建设森林生态监测站,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提高修复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近自然林研究中心”;与德国环保署合作,开展中德合作森林抚育示范项目试点,实施可持续林业经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建立示范点2个,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2万亩。
(四)改——改革驱动创新
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在2015年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创建“五好十有型”现代国有林场为抓手,带头提高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能力。2018年,以宁波市林场为主体的四明山森林氧吧小镇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森林小镇试点。借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东风,调动村集体育林积极性,探索通过村集体(村经济合作社)托管、建立股份制林场等方式,集中村集体和农民的闲置林地,以项目化方式实施整村推进森林培育,提升生态质量。创新示范推广模式,打造生态修复科技园,位于海曙区鄞江镇的科技园区总面积1万亩,一期核心区块2000余亩,计划建成集科技人员实验、林业科技示范推广、林农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创业、林特新品种培育及林旅休闲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示范园。
(五)转——转变产业结构
引导传统花木产业向长线精品花木转型,大力推广盆景容器苗栽培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减少土壤迁移。奉化溪口镇的三十六湾村抓住机遇,发展了1800多亩五针松、罗汉松等高端造型盆景,产品远销国内外,村民收入激增。引导发展高山水果、香榧等替代产业,大力推广节约高效的林下经济与立体农业,2018年起,投资1500万元,启动实施食用菌、黄精、三叶青、油茶、名优水果等产业转型项目16个。鼓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森林康养、森林采摘、森林观光等方式,带动地区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增收致富寻找新方向。
三、做好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下一步打算
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虽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任重道远。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工程,尤其是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均衡,仍需不断积极探索实践。宁波市将深入贯彻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精神,加快实施新一轮四明山生态修复,让森林从“种得下”走向“长得大”“长得好”,让生态系统从基本稳定走向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