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辅导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工作策略研究

2019-01-28王迎娜周口师范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7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王迎娜 周口师范学院

一、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困难。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多半负担不起上学费用,因此,需要高校进行资助。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认定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评选标准难以确定。高校没有制定明确标准,只是将钱直接发给贫困生,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而且容易诱发贫困生胡乱消费问题。对于一些家庭来说,高校资助是学生入学资金的唯一来源,而资金不足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入学。第二,资助申请材料可参考性低。资助申请材料是确定贫困生的重要材料。部分家庭为了获得资助金,利用关系取得贫困证明,或是直接贿赂教师,影响贫困生评定公平性,阻碍贫困生享受教育权利。高校没有对贫困生申请材料进行考证,直接上报给政府工作部门,造成贫困生冒认情况。

(二)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失调。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自我激励起决定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部分高校重视外部激励,忽视自我激励,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学校构建了良好校园环境,提供了充足补助资金,但是无法让学生产生内部驱动力,难以实现育人目标。外部激励可以促进学生成长,但是仅依靠外部激励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高校是学生阶段性学习场所,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再享受高校外部激励。因此,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让学生自我激励,是高校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如果学校没有做好育人这项工作,那么资助也将失去实际意义,外部激励也无法展现实际价值。

(三)忽视贫困生主体地位。贫困生作为资助育人的主体,应当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部分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过于注重资助效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无法满足学生精神诉求,压抑学生天性。一些高校夸大主导作用,在资助过程中约束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资助,使学生过于依赖学校资助。同时,高校忽视积极心理培养,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主体地位,过于注重权威说教,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认为高校资助是高校本职工作,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自己解决经济、生活、交际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资助育人目标实现。还有些学生没有感恩意识,不了解资助政策,无法意识到资助工作的慈善意义。

二、从心理学视角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资助

(一)高校应为困难学生构建社会关怀及支持系统。针对不同的贫困程度,高校要为贫困生的认定设定不同的等级,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认定体系,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动态性,最大限度的确保贫困学生认定的精准性。同时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者主要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资助工作者队伍是紧密联系困难学生和学校的纽带,直接负责与接触每位学生的物质资助和认定工作,对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心理都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应加强校内资助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通过日常的关怀让困难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主动接受心理援助。并给困难学生提供长效的心理支持,开展心理回访、团体心理咨询等活动,而不是仅仅完成认定工作、发放资助金就应付了事。另外也可以选取热心学生会社团干部,来搭建一个学生心理咨询团队。通过近距离的关怀来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先做好充足的心理预期,淡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概念,引导他们一起加入咨询等学生工作的筹办建设。积极组织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个人积极心理品格,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理成长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积极健康的环境对个人潜能发挥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资助政策应在公示等多个环节保护困难学生的隐私及敏感情绪。参考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政,可得资助政策的精准化主要集中于评定指标定量化等方面,而对困难学生的隐私保护和心理援助仍处于弱化地位。应以政策为导向切实建立精准心理援助机制,相关部门应考虑公示、复议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隐私暴露问题,以及资料提交、认定工作小组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伤害问题,明确化对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尽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为学生讲解大学收费政策,进行诚信教育,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资助资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要建立起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动态信息机制,及时对其心理水平进行测评,通过班委等对其心理异常情况进行收集。

(三)校社合作,量化援助成果。攀比等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和行为的蔓延,贫困家庭“出人头地”的愿景和不稳定的家庭经济状况又让困难学生发展出高焦虑、高抑郁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单靠校方的力量是全然不够的。开展家校合作,实施一名工作者挂钩多名家长的方式,时刻关注学生的家庭变化及心理成长状况,主动与家长电话沟通,向家长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共同关注困难学生在家校的成长。对于家校合作的成果,工作小组应对电话回访次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意度量表变化范围、心理测试变化范围等予以量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就业指导服务,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应开展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当前学校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可通过与社区合作获取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困难学生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经济难题,培养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也保护其自尊心理,帮助毕业生走好就业之路的第一步。

结语: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通过培育学生积极心理,消除学生自卑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意识到精准化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贫困生评选到贫困生培育过程,都需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产生成长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