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资助模式研究

2019-01-28王小妍周口师范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王小妍 周口师范学院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意义

(一)有助于贫困生全面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心理抵抗能力。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内心更为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让贫困生像普通学生一样健康发展,高校应培育学生积极心理,让学生正面应对压力,增强学生自信心。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不仅可以提供给贫困生上学资金,而且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能实现贫困生全面发展目标。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通过实际行动,锻炼贫困生能力,让贫困生利用积极心理去面对困难,能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发生。高校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将资助和育人两项工作结合完成,可以增强学生抗压能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贫困生成才的前提,通过高校一系列工作,贫困生成才目标会更快实现。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成效

高校资助,是解决贫困生入学难的主要途径。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对资助育人非常重视,以经济资助为主,忽视贫困生积极心理培养。虽然贫困生可以正常入学,但是他们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无法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因此,高校必须从贫困生心理入手,培育贫困生积极心理,推动贫困生成才进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通过积极心理培育,增强贫困生心理韧性,最大限度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效避免了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事故。高校通过和贫困生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安抚受伤心理,能使贫困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成效。同时,高校通过校园环境建设,为贫困生提供和谐校园环境,可以阻止不良事件发生,能避免贫困生受到伤害。

二、 现行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困难

贫困生的科学认定是高校开展资助管理的前提与基础,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缺乏有效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落实。贫困生认定方式包括三种,分别是学校认定、基层组织认定及综合认定,大多以学生填写的表格及生源所在地的证明为准,没有进行核实,评定标准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难以保证所有具有贫困生资助资格的学生家庭情况都贫困,可能有部分贫困生无法得到应有资助。除此之外,认定程序不合理也限制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分配指标与名额的方式并不科学。

(二)资助方式存在不足之处

传统的贫困生资助方式主要以奖学金为主,但优秀的学习成绩与贫困并不总是同时出现在学生身上,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贫困问题。国家助学贷款也是重要的资助方式,但有时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升学选择,进而影响其未来发展。勤工俭学的资助形式虽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机会较少,只有部分贫困生能得到机会。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资助方法倾向于公平分配,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的长久发展。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

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将会违背该项工作的开展意愿,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部分学生未将资助资金用于学习与生活,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却还享有资助资格,违背了资助原则与制度,无法充分发挥贫困生资助管理的真实作用。

三、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路径

(一)以育人为主,资助为辅

资助育人的重点在于育人,资助为育人而服务,可以保障育人正常进行。高校应清晰认识到资助和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精准化资助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协调自我激励和外部激励

高校应意识到学生自我激励和高校外部激励的互补关系,通过精准化资助育人,使学生产生内部驱动力,从而实现资助育人目标。首先,高校应重视学生自我激励,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其次,高校需要将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创新激励途径,让学生摆脱贫困生这个称号带来的限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高校应做好评价工作,对学生学习、勤工助学做出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奋进,让学生感受快乐,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三)重视贫困生主体地位

高校应重视贫困生主体地位,调动贫困生自我发展积极性,促使贫困生自我更正、自我完善。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需要从长远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未来成长,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精准化资助育人作用。第一,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当前状况,增强贫困生能力,使贫困生获得成就感。同时,需要鼓励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第二,深化学生培养。高校应根据学生优势和长处培育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高校需要做好学生德育培养工作,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让学生感恩学校、社会、国家,促使学生为学校、社会、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重心从物资资助转移到预防、教育和咨询心理问题上来,以提高此类群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真正实现暖人心的资助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