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宝“活” 起来
——作为历史叙事和普及的《国家宝藏》
2019-01-28张玥凌中国农业大学
张玥凌 中国农业大学
一、节目诞生
作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历史(甲)早已凝固在浩瀚的时空长河之中;但是,而作为叙事的解释的历史(乙)却永远不会停止。
从纵向来看,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一个从未间断的文明,保护、传承、发展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鉴于当今大众对于国史常识的缺乏,历史常识的普及就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
从横向来看,中国从近代被迫打开国门已经变为四十年前主动地改革开放。经济上的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而文化上的全球化却有着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如何让中国灿烂的文化也能走出去,叙述当代的中国历史(乙)有着重大的责任。它不仅让国人知来处、明去处,也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够多一个视角看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
近年来,各种媒体在历史普及上的贡献功不可没。如《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历史通俗读物收获了极好的市场反响,自媒体账号如“动脉影”等文博历史相关账号聚集大量粉丝。与图书出版行业的辉煌业绩相比,电视行业的市场反馈却不尽如人意。高品质的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难觅踪影。在《国家宝藏》出现以前,文博节目并不在少数,但它们大多以鉴赏文玩字画为主题,专家们的点评往往过于专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吸引力不大。而《国家宝藏》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
二、节目定位
首先,《国家宝藏》挑选的文物在历史意义、学术价值和审美意趣等方面都不是一般的文玩鉴宝类节目能够相比的。
其次,着力吸引年轻观众。不仅在内容上融合了时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流行语,而且在传播渠道上着重了对于年轻人喜爱的弹幕视频网站“B站”的公关。
再次,放眼全球市场。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曾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希望做中国节目模式海外输出的先行者,如果我们的这个节目模式能够输出到国外去,将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大的突破。”[2]
最后,线上节目与线下博物馆联动,发掘IP产品,建立完整产业格局,在市场运作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节目品牌的建立。
三、节目内容亮点
国宝引入:《国家宝藏》的初心是要激活博物馆这块巨大的社会资源。在节目拍摄中,于蕾坚持让“国宝守护人”实地走入博物馆去参观国宝,而不是通过数字技术合成画面。只有让他们作为引领者带着观众的眼睛去博物馆,才能更好地激发观众们走进博物馆的兴趣。
前世传奇:在历史叙事中我们可以让文物“开口说话”。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便是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进行互证。 “前世传奇”恰是掌握了这一观点的精髓并进行通俗化的创新。通过对史实的合理想象,让观众感受到“活”的文物,与古人“对话”。
今生故事:历史最终是要指导现在和未来。“今生故事”的嘉宾们并不完全是考古文博方面的学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能与国宝们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能最大范围引发人们的共鸣,将传统的专家说教式节目改变为专业与幽默并存的雅俗共赏的访谈式节目。这一环节与中国方方面面的时事相结合,不仅能让观众们感受到当下与历史之间纵向的联系,同时还能一瞥中国与世界之间横向的联系。
四、节目对历史叙事和普及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硬实力”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但“软实力”的发展却稍显滞后。历史是“软实力”的基石,历史叙事和普及能在最广泛的层面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媒体恰是历史叙事和普及的极佳载体。电视能比其他传统媒体传播更丰富的信息,形式也更加活泼;综艺节目有能比新闻报道的主题更轻松也更多元;而央视与自媒体相比权威度更高、软硬件的支持力度更大。这为《国家宝藏》“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节目的国际化传播,会让世界知道中国历久而弥新,不忘历史又能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四海宾朋。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历史(甲),而历史(乙)也不仅与历史学家有关,更与大众相关。《国家宝藏》让人们思考我们从何而来?何以华夏?何以中国?它为文博类综艺节目开启了历史叙事和普及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