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探析

2019-01-28戴开成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消费导刊 2019年37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贫困户党员干部

戴开成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发挥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更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者、落实者,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引领示范和服务功用,加快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进程,让贫困群众尽早过上小康生活,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精准扶贫是国家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的推动者和管理者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上至规划扶贫产业发展,打造富有地方色彩的特色经济,下至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跟踪落实脱贫帮扶措施,都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组织和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困难群众的目标,要善于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在推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作用。精准扶贫不是一味的进行物资、资金帮扶进行“输血”,更要激活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让其能够主动“造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摸清本村居贫困户“家底”,在科学分析市场行情、全面把握国家扶持政策、项目等资源的基础上,盘活本地区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挖掘农村特色优势,创造性地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农业种养殖技术,打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程中,分享本村经济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和价值感,从而提升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管理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精准”的现实内涵,按照致贫原因的不同,将困难群众进行精准性识别、差异化施策、动态式管理。同时,对困难群众的脱贫进程予以全方位跟踪记录,把取得的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进措施,统一设置贫困户台账,以便第一时间进行高效、快捷管理服务。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沿指挥部”,是扶贫工作一线的实际指挥者、实施者和落实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具体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要抓住“三项引领”。首先,在政治方面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党的各项工作落实的基石,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立足自身政治优势,切实将全村党员群众紧紧团结起来,让他们坚定全面脱贫、共建小康的信念,汇集脱贫致富的强大正能量。其次,在思想方面引领。扶贫贵在扶志,农村基层党组织理应旗帜鲜明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自觉摒弃“等、靠、要”帮扶项目资金的思想,积极拓宽脱贫发展思路,增强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水平,有效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实现贫困户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再次,在经济方面引领。农村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提升收入水平上早想一步、先行一步。在新项目、新产业推进过程中,应尽力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保守、缺少资金、不敢担当、不想出力的难题,真正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争当新项目、新产业的“急先锋”; 在项目、产业有所收益取得成效的情况下,还应积极加强宣传引导、结对帮扶,做帮助群众脱贫的“实干者”。通过先富带后富、强户带弱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弱关系扶贫效果的好坏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大小关系着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效果。一方面,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精准扶贫政策主导者;另一方面,又是该项工作的实际组织者,是真正生长于贫困地区、真正了解贫困群众现实状况的基层工作者。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会时常面对这样的困惑:类似的扶贫项目,在一些村实施通畅可以获得尤其显著的成效,改变了乡村风貌、受到了群众赞成、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但是也存在个别村,得到的扶贫资金、项目均很多,几年过去,依然没有改变贫困状态,甚至还年年争取上级扶持;更有极个别的村,扶贫项目落地后,不仅没能得到正向效果,反而引发了群众矛盾,导致上访不断,影响了村庄和谐。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到位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让农村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帮助困难户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技术帮扶,为困难群众谋划自我发展的致富之路。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进度,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更多群众,另一方面也能够收获民意、赢得民心,有利于乡村基层和谐稳定。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

目前来看,在精准扶贫实施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机构设置、工作方法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均不同程度的存有问题。同时,部分基层党员在推进扶贫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脱离群众等问题,均造成了精准扶贫推进效率不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老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有待进一步规范

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科学合理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一是农村后备人才匮乏。随着城乡间人口流动性日趋加大,很多有知识、有抱负、有追求的农村青年人才外出创业、务工,导致了农村精英人才外流明显。另外,农村党员干部待遇不高、工作难度大且稳定性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村后备干部偏少甚至空缺的问题尤为明显,甚至极个别农村基层党支部选不出书记人选的尴尬境地。二是文化水平低。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中初中文化学历的占68%,高中以上学历的仅10%,而且年龄结构偏大、老龄化严重,绝大多数超过 50 岁,老龄化、低学历、进取心差是该群体的普遍特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老一代党员亟待补充“新鲜血液”,而“新鲜血液”一方面不愿意在基层工作,即使在基层工作也存在着某种不适应。从而造成了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中造成很多任务难以高效完成。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基层淡化,工作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处在精准扶贫的一线,但并不代表完全融入了群众,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年青党员干部不愿意深入困难群众家庭,真正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中,对社会作调查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而对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而言,如果深入群众不够,或者说走访困难群众频次偏少,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听取他们的建议不够,将有碍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上传下达,可能造成群众理解党的政策有偏差,影响了实际精准扶贫进程中的效果。轻视实践过程,真实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就有碍于实事求是开展扶贫帮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同时也有碍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贫困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建设弱化,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监督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目前中央各种扶贫政策密集向贫困地区投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监督短板呈现得非常突出。其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干劲不足、工作斗志匮乏,在推进扶贫进程中责任担当不够,自我监督不严,对扶贫成效追求不高。其二,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人、财、物以及技术等要素密集向贫困地区投放,也暴露出一些贫困地区出现个别干部擅自挪用扶贫专项资金,以及扶贫收益分配不均进而引发贫困群众不满。贫困群众得到相应救助不够,加之极个别基层党员干部挤占、挪用扶贫款项,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另外,在扶贫政策贯彻方面,也存在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依赖其权力优势,盲目专断、优亲厚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措置,导致了贫困地区扶贫成效不高,国家投入与收效不成正比。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自我监督不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精准扶贫的一种羁绊,也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途径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致富本领,增强其带头脱贫的能力,吸纳有知识、有头脑的年轻致富能人进入党组织,对其予以重点培养,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力量,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

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基层党组织队伍,是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其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抓手。首先,要抓好支部班子。事实证明,“选准好支书,带出好班子,打造好村子”。大寨精神至今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党员,其核心精髓在于“支部有力量、人民有信仰、干部作风硬”。当前,我们要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如期全面脱贫,首要前提是在贫困村打造一个有力量的支部班子,班子是否有力,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尤为重要。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无论是以往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当前推进改革发展的建设时期,政治上靠得住、信念上不含糊都是选人任人的第一准则,对于村党支部来说,支部书记是班子的“顶梁柱”,要把政治站位高、理想信念强、爱党爱民等标准,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首要条件,按照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的“一高双强”标准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其次,要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活力。农村基层党员是普通群众中政治素质高、能力突出的贤才,也是连接党组织和村民群众的纽带。在农村发展党员,要严把质量关,坚持宁缺毋滥,不可片面追求数量,要提升入党门槛,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再次,要加强考核制度建设,内外兼修、赏罚分明。对扶贫工作推进不力或任务完成不好的,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并作为动态调整村支部书记的重压依据,通过完善村干部考核机制,从而压实农村基层干部责任责,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尽头。例如,武冈市注重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突出干事创业导向,建立村干部竞职、党建、创业以及辞职等“四项承诺”制度,对不称职村干部动态调整,有效破解了极个别村支部书记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

(二)拓宽视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决定性力量,是党在基层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农村基层党支部成员,是基层党组织的形象代表者。要每时每刻起到榜样和旗帜作用。一要成为对党忠诚的榜样。忠诚是百德之首,作为农村基层党支部成员,要对全村党员群众对自己的信任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以忘我的工作积极性来回应党员、群众的信任。做到自觉忠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像杨善洲、张富清那样,做忠诚于党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二是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以及教育。目前,要把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农村主职干部的教育培训,当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县委组织部要加大财政投入,科学设置课程,加大对农村主职干部、后备人才的培训力度,把扶贫开发政策、帮扶措施实施等内容,列为教育培训的重点。三是把已列入规划的扶贫重点村纳入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对已列入规划的扶贫重点村,县委组织部予以跟踪督导,对村支部班子弱化、党建考核排名落后的村,组织部要牵头负责,对问题班子予以强力整顿。同时,扶贫办要及时调整规划,坚持“建强班子、抓好扶持”的原则,确保扶贫项目落地生根。

(三)整合资源,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精准扶贫,积极探索“1+x+1”为抓手的支部领路、党员结对、助推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一是推进“支部+协会+贫困户”模式,实现专业互助脱贫。村党支部牵头把党员骨干、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协会,带动贫困户发展养猪、养牛、养鸡等特色养殖业产业。例如:新宁县安山乡车头村党支部主导下的专业合作社2家,其中,生猪合作社年产量2万余头,带动贫困户62户,实现156人成功脱贫;烟稻轮作专业合作社,2015年共种植烟叶300余亩,带动当地贫困户38人就业,人均月收入1800元,2016年共种植280亩,带动16户贫困户脱贫,该合作社共辐射周边3个村,带动群众致富3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推进“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实现科技引领脱贫。村党支部积极依托本村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根据日照时间、水利条件、水土湿度等特点。例如,安山乡车头村引进中联天地公司,种植油茶产业,吸纳贫困户100多人就地打工增加收入,创劳务收入100多万元。联合汉能光伏公司建太阳能光伏电站,采取“公司+贫困户”模式,即村支两委筹建50万元,贫困户无息贷款50万元修建100千瓦的光伏电站,预计投产后每年可盈利10万,其中5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50%作为贫困户兜底脱贫。三是“支部+工作队+贫困户”模式,实现结对帮扶脱贫。例如:市委党校、崀山管理局与村支两委班子,坚持“精准扶贫、不留一村、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原则。两单位积极动员干部职工参与帮扶工作,要求干部职工全程参与贫困对象脱贫任务,如不能如期完成脱贫,结对干部不撤退、不评优、不提拔。两单位共有121名党员干部与单位签订了脱贫责任书,结对贫困户121户481人,结对帮扶率达到100%,结对干部有针对性地实行“一户一策”,宣传落实扶贫政策,提供脱贫信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贫困户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