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9-01-27杨胜群
杨 胜 群
谢 春 涛
蔡 昉
赵 文 华
张 星 星
徐 建 刚
杨 建 伟
王 祖 强
邢 光 龙
刘 晓 晨
黄 玲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杨 胜 群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评价,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给予邓小平高度评价: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面,我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邓小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历史的需要和选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选择了走新的道路。但怎么样走出这条新路,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先例可循,而国家面临的困局又不允许像搞工程那样先把什么都设计好了再施工,只能一边向前走一边设计。邓小平充当了这样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他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党内公认的“辩证法的大师”;二是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过长期的探索,对一些重要问题深思熟虑。这使他从中国最根本的国情实际出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人民群众新的实践经验,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而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重要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这些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在邓小平的设计中,有对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即他领导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其他设计都是从这一总体设计展开的。邓小平曾经强调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就是因为它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长期基本工作格局和基本遵循。
在邓小平的设计中,有我国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战略设计,即小康社会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这是一个既体现中国人民雄心壮志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精神的战略设计,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次有了一个清晰、切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评价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小康社会目标的设计,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小康社会目标特别符合中国人民传统的社会理想,极富人民性,因而能够极大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是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40年。邓小平对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设计,还包括他把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重点的设计。他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
在邓小平的设计中,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体制的设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一方面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鲜明地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党的十五大正式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比较起来,邓小平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人思想特色更为鲜明。他早在1979年11月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设想,但没有急于确定下来。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后,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才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几个月后,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体制设计,是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没有这一突破,我国的改革和开放一步都迈不开,更不会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局面。
邓小平在倡导和设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是始终将它与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设计中,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而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为了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样,邓小平既设计了社会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又设计了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更加突出了邓小平设计的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这一终极目标。
邓小平的设计中,有对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途径及步骤的设计。他设计的对外开放是全面、全方位的开放。这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设计的对外开放包括了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中国经济要“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能够打进国际市场”。这样才有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形成,才有后来大量的“中国制造”和一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局面的形成。邓小平设计的对外开放步骤是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循序渐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他倡导支持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在特区建设取得成功和经验后,他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并且形成了由沿海带动内地的对外开放设想。按照他的设想,80年代中期之后,天津、上海、大连、烟台等14个沿海城市实行对外开放;90年代初,长江沿岸十几个城市全部实行对外开放;之后其他17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内陆边境城市也相继对外开放。这样,就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系列整体设计及重要思想观点,是改革开放宝贵历史经验的结晶。今天,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更好地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北京 100017)
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
谢 春 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最新成果就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讲话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里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考察去的是广东。在那里,他表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态度。2012年12月,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为什么如此重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作过生动透彻的阐释。2013年9月,他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中,他列举了倒逼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他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尤其是深层次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一再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
改革是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具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旧的思想观念,而今天更多的困难是来自于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对很多人而言,改革如能受益则容易接受,没有好处就会很漠然,如果利益受损一定会反对。今天,几乎没有一项改革能让不同群体同等程度地受益,改革难就难在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改革的难度。2014年2月7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中,推出了1600多项改革方案。如此范围和力度的改革,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担当的精神,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高超智慧和能力。
三、改革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必须依靠人民。而要想得到人民支持,就必须体现公平正义,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有更多获得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既是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改革动力源自何处?只能是人民群众。要让大家自发地参与改革,那改革就得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就得让广大人民群众感觉到改革对他们有好处。如果说改革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利益,就没有谁愿意推动这种改革或者接受这种改革。用公平正义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去推动改革,一定会让绝大多数人认同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改革推进得很快很稳,就因为改革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例如,养老双轨制的改革,降低央企高管的过高收入,取消职务消费,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车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等等,广受好评。
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主任,负责改革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确保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强有力领导。
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同时,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他还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之所以是难题,就是因为都是多年积累的,要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要经过深入的调研,要进一步在改革的具体思路措施上凝聚各方的共识,甚至有些改革还要进行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因为有些改革涉及法律的修改问题,甚至有些当前的改革思路跟某些现行的法律是有矛盾的。要解决这种矛盾就应该先修改法律,如果法律不修改而这些举措马上实施,就有对法律不够尊重之嫌。
他还提出,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发展分享的中国智慧
蔡 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总结中国经验,提升中国智慧,要从这个宏大的历史主题着眼。本文结合40年历程、成就和经验,谈一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的体会。
一、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
在1978年至2017年近40年期间,中国GDP实际增长了34倍,由劳动生产率17倍提高所支撑。人均GDP实际提高了23倍,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近23倍。在1981年至2013年期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界定的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18.93亿减少为7.66亿,同期中国从8.78亿减少为2517万,中国对全球扶贫的贡献率为75.7%。
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先后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以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及其体现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丰富发展经济学文库,更是中国今后继续改革开放发展的指导。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按照以往的发展理念和改革开放逻辑,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从中获得新的增长动能。
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把孔子关于年龄的“四十不惑”用在今天,就是说改革开放40年之际,正是深刻总结经验和启示,把中国故事提升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恰当时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这个理论概括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本文尝试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经验进行概括。
(一)从指导思想、原则和理念层面
确立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开放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改革开放,以“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开放成效。
中国以其创造的人类社会发展奇迹,证明了坚持从自身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例如,脱贫攻坚实践及其取得的成就,被世界银行赞誉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其中体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核心要义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
首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路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改革的目标,由此选择改革方式,确定改革时间表,完善推进改革的路线图,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先验的改革推进方式,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经验的有效性和一般意义。
其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出发点,也是保持实施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的落脚点。在整个改革开放发展期间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独树一帜。
再次,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享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总体上遵循了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理念。由于正确处理并与时俱进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改革开放的推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发展成果总体得以共享。
最后,从手段论到目的论的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目的论,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加大了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三)从实施方式和步骤层面
首先,从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到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启动、同步推进的,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不仅从供给侧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从需求侧利用了巨大的国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国际上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以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对外开放进入更高的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其次,从梯度推进到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进而到21世纪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加大了人力资本积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体制和政策环境,创造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发展的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
最后,由城乡一体化破题的“三农”政策。中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同时奠定了“三农”政策的起点。在改革过程中,把围绕调整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策导向。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政策提升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三、坚持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显著特征之一
首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目标和决心不变。40年中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完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抚今追昔、饮水思源,中国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在近期面对美国导致的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在长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逆风,我们在战略层面的选择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义无反顾地进一步改革开放。
其次,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40年前开启的这场中国第二次革命,是以解放思想为开端的。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论述,都是思想解放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今后,只有坚持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打牢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风正帆悬、行稳致远,中国社会才会有蓬勃活力。
最后,改革开放需要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狠抓落实。改革开放根本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针对性是消除体制机制上的各种弊端,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所以,改革开放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动开放,应该强调如下重点:一是要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承担起对改革开放工作的领导责任;二是加强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精心设计改革推进路线,形成参与各方的激励相容;三是强调一抓到底、直至落实。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北京 100732)
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赵 文 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把新时代强军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中国革命胜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证明:每一座里程碑的矗立,都推动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等科学理论,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军事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在领导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高超政治智慧、宏阔战略远见和强烈历史担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强军实践,围绕打赢未来战争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这一历史性课题,带领全军重振政治纲纪、重塑组织形态、重整斗争格局、重构建设布局、重树作风形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筹划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决策指挥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行动,创立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思想,植根于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产生于党的治国理政新实践,传承了党领导建军强军打赢的科学真理和历史经验,深入探寻现代战争制胜规律和强军规律,全盘谋划与一体推进强军打赢的战略举措,全方位构建起人民军队的强军之道与制胜之道,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又一次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回应时代变化、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直面战争发展挑战、深刻总结新时代强军实践新鲜经验而创立发展起来的科学思想理论。
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富国与强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双重统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与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统一,政治建军与军队党的建设的统一,备战打仗与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统一,核心战斗力与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统一,军事力量走出去与国家利益拓展的统一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科学确立了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根本方向、根本目标、根本原则,构建起强军思想厚重的理论基石篇。
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战略指导,形成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军队建设战略布局,提出了“五个更加注重”的军队建设发展战略指导等,从而实现了党的军事战略指导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构建起了强军思想精彩的战略指导篇。
这一思想,强调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必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必须创新军事管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必须坚持军民融合,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等全局性问题,系统筹划了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体系布局、战略路径与重大工程,构建起强军思想恢宏的科学建设篇。
三、习近平强军思想是领航新时代强军实践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统率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全党全军凝聚磅礴力量攻坚克难,推进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推动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是重整行装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召开了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领导全军大力开展惩治腐败,持久开展整风肃纪,实现了政治纲纪重振、作风形象重塑与初心本色的坚守,进一步筑牢了强军政治基石。二是重塑形态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与指挥了一场整体重塑、实现强军的伟大改革。通过重构军委总部、裁撤大军区、划设战区、压减军队员额30万等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了体制、结构、格局与面貌的历史性突破,为实现高效指挥、联合作战与科学建设奠定了现代化的体制支撑。三是聚焦打赢抓备战。围绕打胜仗这个军队的根本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军发出了一切工作向备战打仗聚焦的指示要求,亲自发布全军开训命令、视察指导战备工作、指挥战略战役演习等,使全军备战打仗的格局与层次、能力与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四是重整斗争格局赢主动。这些年来,为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指挥了陆上与海上维权等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行动,决策实施了南海岛礁和海外保障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决策调整了军事战略布局与兵力布势等,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建立起主动塑造、积极进取的战略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伟大实践与巨大成就,奠定了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与物质基础。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后盾。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校长 北京 100091)
让全社会的发展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张 星 星
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和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释放和激发了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活力。亿万中国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社会砥柱、创业和劳动主体,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关注民情,充分释放社会活力
就业创业、辛勤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裕起来的“大政策”,简政放权,广开就业门路,调动了广大群众的自主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了社会发展活力。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亿万群众自主就业创业蔚然成风。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坚持创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破除制约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不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生机。截至2017年底,社会各界自主创办的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二、致力民生,不断完善社会保障
40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连续跨越式提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长到2017年的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与此同时,逐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事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安全网。
三、强化共享,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党和政府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的各项制度机制,推动形成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1979年至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4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过大问题有所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由7.7亿减少为3046万人,累计实现脱贫7.4亿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至3.1%。
四、共建共治,积极创新社会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保持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利益关系愈趋多元,社会阶层结构显性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各界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党和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全社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公共服务,理顺社会关系、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009)
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徐 建 刚
上海是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篇章。结合上海40年改革开放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上海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
一、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吃的是改革饭、走的是开放路、打的是创新牌。特别是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后,上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重要责任,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特大城市发展新路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率先实现了体制机制上一系列零的突破,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并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造就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上海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
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上海发展,为上海改革开放把舵定向、擘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他曾连续多年参加上海两会代表团审议,要求上海“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试验区十分关注,多次作出指示和批示。按照总书记“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的要求,上海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核心,积极探索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创新成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上海才能不断推动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才能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三、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坚定贯彻创新理念,是新时代上海推动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是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要在以开放促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上海自觉担当起历史使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当前,上海创新发展又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2018年11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期间,对上海提出五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上海创新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上海推进改革开放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上海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重要标志。“希望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中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上海 200003)
先走一步的使命,敢为人先的担当——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广东经验
杨 建 伟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0年来,广东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成为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的经济第一大省,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艰辛探索的最好庆祝,也是对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重要启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广东创造的“三来一补”“清远经验”“雇工经营”等开先河的举措,都是始于基层探索,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产物,都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努力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正因为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广东的改革开放才真正成为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也正因为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广东的改革开放才获得了来自于人民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是广东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广东改革开放的开创者们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铸就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是广东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质。正是凭借着这一特质,广东将中央所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用好、用活、用足。从创办国内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到举行土地使用权“第一拍”,从率先推行“超利润提成奖”到率先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广东创造出改革开放史上数不胜数的“全国第一”。无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双跃居全国首位,还是研发经费支出、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及专利综合实力均稳居全国首位。需要指出的是,广东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蛮干、硬干,而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下,紧紧围绕落实党中央整体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实干、巧干。正因为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广东才较好地兼顾了改革、发展、稳定间的平衡,做到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三、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以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的良性互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深圳更是邓小平亲自圈定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实践中,广东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以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的良好氛围。从1986年起,广东已经连续32年成为我国外贸第一大省,既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又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最典型的是深圳,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项制度创新的“前海速度”,40年间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成为改革开放的精彩样本。当下,广东举全省之力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既是新时代广东面临的大机遇,也是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必须要做好的大文章。
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每一个面临抉择的重要节点,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是推动广东改革开放稳步向前、取得突破的根本保证。40年来,广东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广东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对敌斗争的前沿。作为意识形态的“南大门”,广东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提升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广东。2018年10月,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向世界发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宣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通过接续奋斗创造新的历史。广东要牢记习总书记的重托,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谱写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广州 510053)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王 祖 强
结合浙江改革开放实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感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郑重宣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他十八大以来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改革开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涉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方向、目标、原则、重点、方法、决策部署、落实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浙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浙江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恰恰从省域层面为这一伟大创造作出了生动的诠释。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浙江以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吃苦的创业精神,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小题大做”的发展奇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跃成为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省份之一。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制定实施了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八八战略”,擘画了浙江新世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开辟了浙江改革开放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在浙江得到了生动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河长制、特色小镇、“四张清单一张网”、“城市数据大脑”等做法从浙江走向全国,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纵览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浙江取得的主要成就,形成的一系列“金名片”——无论是市场取向改革中的先行先试,如全国第一个个体户、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全国第一座中国农民城,还是民营经济在全国的领跑和数字经济的风生水起;无论是基层治理“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还是以建设“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为目标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无论是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益尝试,都有力地证明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要求,大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以干在实处的改革开放举措、走在前列的改革开放成效,勇立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潮头。
(本文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杭州 310025)
思想再解放改革开放再出发
邢 光 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各项事业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83年早春,邓小平同志在江苏视察时就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宏伟构想,为党的十三大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1992年视察南方后途经南京,他又深情嘱咐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江泽民同志多次勉励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同志要求江苏继续当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朝着“两个率先”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一直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对江苏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江苏抓好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2014年底在视察江苏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江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为全国发展探路”,“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2017年他在江苏视察时,就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基层党建等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了根本遵循。
40年来,江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征的改革创新亮点,推动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78年,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作者之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年,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率先开展农村大包干,成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1983年,江苏总结推广无锡堰桥“一包三改”经验,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江苏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大机遇,成功创办苏州工业园区和一批各级各类开发区。进入21世纪,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为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江苏干部群众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创造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精神财富,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把“两个率先”放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中来推进,以更高的目标追求开创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大、转型升级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发展时期,谱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实践的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对改革开放作了新的战略部署。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导向,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江苏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南京 210013)
改革无止境,巴蜀谱新篇
刘 晓 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我结合四川的实践汇报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深学细悟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把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四川是农业大省,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传统使四川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广汉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试行“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推动下,四川很快颁布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十二条”;1980年,广汉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从而催生了四川从农村、企业到城市各领域的系列改革大潮。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人民借势借力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难与变”“稳与进”“治与兴”的四川传奇。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六位,重新标定了四川在中国发展版图中的坐标。
四川的沧桑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深刻判断的生动诠释,必将增强我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信心。
二、践行落实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四川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在这篇讲话中,他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作为一条宝贵经验,进行深刻阐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重点任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系统推进以军民融合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正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四川正从内陆盆地走向改革开放前沿、从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冲刺全面小康,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逐步增强。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等重要科学方法,就能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达到新境界、形成新格局。
三、重整行装再出发,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宝贵经验的第一条。进一步推进四川的改革开放,必须牢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四川既不沿边也不临海,是典型的西部内陆地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四川发展的不易与艰辛。四川改革发展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全国著名的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大省。世纪之交,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解放思想、主动作为,进入跨越发展快车道,加快构建西部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从“蜀道难”变“蜀道通”、从“西部终端”到“西部中枢”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正在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践证明,党中央治蜀兴川各项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要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本文作者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成都 610014)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谱写新时代福建发展新篇章
黄 玲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福建改革开放40年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结合自身对改革开放40年的认知和感受,谈三点体会。
一、福建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全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作为全国最早进行综合改革实验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改革开放的鲜明底色,勇当开路先锋,先行先试,爱拼才会赢,书写了激昂奋进、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40年来,福建 GDP总量进入全国前十,人均GDP进入全国前六(2017年数据),从曾经的对台前线和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一跃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福建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和智慧奋勇搏击,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走出一条具有本省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国改革开放贡献了福建经验和福建智慧。福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平凡历程启示我们,“对外开放兴,则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发表了不少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对指导推动福建改革开放起到重要作用
1985年,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省里担任重要职务。当时的福建,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但路阻且长,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如何有效吸引台商来闽投资,促进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他提出:“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真正把对台工作摆到特殊的位置上来,从而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推动统一大业的进程”。他积极推动闽台交流先行先试,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侨引侨、以侨引台”等招商引资思路,由他直接推动举办的“福州国际招商月”后来提升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即“海交会”),成为祖国大陆最早举办的海峡两岸经贸展会之一,并延续至今。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闽台重点合作项目都在这个平台上孕育而出。
在如何有效利用福建山海资源、实施山海协作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强调要从闽东山海兼而有之的特点出发,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担任省长后,他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倡导并组织山海协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为2016年福建升格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六年七下晋江,总结“晋江经验”,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今天,清新福建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晋江则以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行列的骄人业绩,享誉全国。
在如何通过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推动扶贫开发问题上,他提倡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他指出:在扶贫上“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在闽期间,“摆脱贫困”“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近平同志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全力推动“造福工程”的执着精神,亲自动手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的为民情怀,正激励我们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许多关于改革开放的提法,都可以从当年他在福建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影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提炼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真正发展着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三、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把福建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号召令,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福建改革开放关怀备至,寄以厚望。他亲自擘画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殷切期望福建抢抓机遇,实现赶超发展目标。福建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勇于先行先试,敢拼会赢,才能早日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蓝图化为现实。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落实赶超战略,加快建设新福建,贯穿到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奋力开创新时代福建改革发展新局面。
(本文作者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福州 3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