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审计模式发展研究

2019-01-27张靖雯

质量与市场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人工智能人员

■张靖雯

(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

前 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审计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真正提高人工智能技术下审计工作效率,势必要调整审计模式,以便推动审计行业稳健发展。本文针对该论题深入探究,其现实性意义十分显著,具体内容探究如下。

1 相关理论介绍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范畴,它针对智能理论、智能技术综合式分析。这一概念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提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理论随之完善,且人工智能实践活动大范围推进。现今,互联网智能时代悄然而至,这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技术应用行业来说,所在行业的工作模式、服务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家居行业、交通行业、金融行业、零售业广泛应用,现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审计行业,其对审计模式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1.2 审计模式

所谓审计模式,即围绕审计目标而应用的审计方法。审计模式经历账目审计、制度审计、风险审计三个阶段,各阶段审计模式阐述如下:

所谓账目审计,指的是基于经济业务、会计事项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取证模式,最终实现查错防弊这一审计目标。账目审计模式实践的不足之处,即顾此失彼,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无法兼顾。账目审计模式实践优点总结为:直接获取审计证据,且审计质量较高。

所谓制度审计,指的是基于内部控制获知评审结果,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实现财务报表真实获取这一目标。制度审计模式的缺点总结为:审计风险片面处理;内部控制标准尚未统一;内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审计工作效率偏低。制度审计模式的优点总结为:适应性较强;审计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把控。

所谓风险审计,即在风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获取审计证据,继而实现财务报表合法性、真实性获取的审计目标。正常来说,审计风险来自两方面,即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落实风险审计模式于过程,能够创设良好的审计环境,最终优化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审计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要求逐渐提高。新时期视域下,审计模式应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体现[1]。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后,客观分析理论知识点在实践中的运用,这对理论内容补充、实践价值彰显有重要意义。下文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审计模式的影响,并提出人工智能视域下审计模式持续发展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2 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审计模式的表现

技术存在双刃性,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以审计模式为出发点,重点探究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便客观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行业的应用现状。最终审计从业者以及模式研究主体,能够从中获取思路,通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行业的应用路径。

2.1 积极影响

首先,扩大审计范围。智能技术用于审计工作,审计方式变化的同时,审计范围相应拓展。审计人员通过数据获取、整理、分析等环节来筛选价值信息,以便为审计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其次,强化员工职业素养。人工智能时代下,审计人员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便跟随时代发展步伐,确保审计工作优质、高效完成。在此期间,审计人员不断获取最新理念、能动性提升自身职业修养,以期优化审计工作效果。

然后,把控审计风险。当前审计分析呈现综合性特点,工作期间,员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海量的数据信息,据此判断审计风险,并制定风险消除策略,进而创设相对安全的审计环境,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开展。

最后,优化审计效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审计环节适当简化,规定的审计时间内审计效率大大提高,且审计结果能够得到真实性保证。换言之,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适当减轻,工作期间,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涨,且工作责任感与日俱增[2]。

2.2 消极影响

首先,审计成本提高。即便人工智能技术能为审计工作带来上述便利,但设备故障现象不可避免。一旦设备出现运行故障,审计人员并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故障问题,进而故障排解阶段会浪费大量时间,并提高审计成本,致使审计工作有效性大大降低。为高效处理此类故障,需配备专业化监管团队,与此同时,审计成本再次增加。

其次,审计沟通频次减少。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审计工作,审计员工潜移默化的对此项技术产生依赖心理,实际工作中,员工间的审计沟通频次日益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决策的准确性,进而审计质量会因此受到影响。

再次,基础审计人员面临失业困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仅代替人工完成基础性操作,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技术替代范围会逐渐扩大,意味着审计工作者被迫转业,并接受失业事实,这无形当中会改变各行业人员配比。从审计工作本身来讲,需做好冲击应对的准备工作。

然后,人工智能系统存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故而,人工智能技术面临安全威胁。若人工智能技术运行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那么数据丢失、网络瘫痪等现象将频繁发生,最终企业将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审计工作难度随之提高。

最后,人工智能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贯穿于各个审计环节,且职业判断过程十分繁琐,这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现今,人工智能技术仅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判断任务,人工智能技术不具备主观分析、经验判断等功能。

总结可知,人工智能时代悄然而至,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应客观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行业的应用优势及不足。基于审计模式发展角度来分析,坚持扬长避短战略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又能丰富人工智能技术实践经验,最终审计质量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应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充分发挥能动性,即主动学习技术知识、锻炼技术操作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审计工作。

3 人工智能技术下审计模式发展路径

时代变化的同时,审计模式应随之调整,这对国内审计行业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下,审计模式遵循以下发展路径,即通过彰显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来深化审计工作改革,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审计水平,并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围。

3.1 渗透精细化管理理念

审计工作有效性推进的前提,即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人工智能技术,促使技术优势全面突显。在此期间,人力资源调度、系统运维、设备维修等成本能够得到把控,这对企业经济利润空间拓展有促进作用。审计风险来自多方面,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角度出发,落实于精细化管理理念于细节,确保成本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以此提高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应仔细阅读人工智能技术操作规范,并严格按照操作章程来规范自身行为,尽可能减少超负荷运行、延期养护、系统低效运维等现象。需注意的是,审计人员之间应协作配合,同时,审计人员与技术人员良性沟通,进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技巧,最终提高审计模式实效性[3]。除了审计从业者、企业领导者协力渗透精细化管理理念之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财政拨款、优惠政策颁布等方式为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同时,政府人员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划制定、审计成本把控策略调整等活动,基于相关文件、行业发展要求,为其提供建设性意见,确保审计成本过程化把控,并有效弥补人工智能技术实践的不足。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示范性企业来说,应为审计成本把控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通过经验分享、思路指导等方式提升企业效益水平。

3.2 密切观察审计活动

纵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代替人工处理部分审计工作,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完全放手于本职工作。究其实质,智能技术仅机械化执行操作指令,但审计工作内容动态变化,若审计人员未能灵活调整技术应用方向,那么审计判断将失去准确性,最终审计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智能技术运用后,审计人员的工作角色应适当转换,即审计人员动态观察财务信息变化情况,并针对变化内容主动与同事沟通、向上级领导请教,这对审计决策制定、审计计划调整有关键性影响。对此,企业应围绕此项内容组织培训,借助培训机会,使审计人员调整工作思想、改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片面认知。这既能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又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现今,大多数企业安装并运行ERP管理系统,该系统在信息整合、业务处理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审计人员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取审计证据,势必要掌握最新财务软件操作技能,以此提升自身审计能力、优化审计效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主动学习计算机语言,探索数据可视化软件操作技巧,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审计工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而助力。

3.3 联合先进技术

目前,集团企业通过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管理任务,这一视域下,财务云工作模式应运而生。财务云工作程序细分三种,对于感知程序,即使用者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终端)获取数据信息,并将获取的内容存储至财务云,这一过程被称为人机交互;对于计算程序,即针对云端数据分类处理,并直观呈现数据分类过程以及处理结果,以便为后期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对于认知程序,即以报告形式呈现财务分析结果。从中能够看出,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巧妙联合,这对审计决策制定、审计工作模式改进有促进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大范围应用的同时,技术的不足之处逐渐呈现,其中,技术安全性问题被高度关注。当前,网络黑客通过解密操作获取数据信息,致使企业经济效益遭受损失,且企业信誉度会因此受到影响。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应联合安全维护技术,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财务软件,以此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性,避免企业隐私泄露。除此之外,技术运维者应定期查杀病毒,进而创设安全的用网环境。鉴于国内数据加密技术等级较低,因此我国技术研究者应主动向发达国家借鉴先进技术研发经验,结合国内审计工作现状,探索并研发适合的数据加密技术,以便为审计模式改进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应注重创新型技术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这能为审计工作创新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中,财务机器人的陆续问世,足以证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财务机器人是智能科技时代发展的产物,财务机器人通过人工替代的方式高效完成审计任务,这对审计行业良性发展有积极影响[4]。

3.4 增强员工职业判断力

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不足之处,从中获知,人工智能技术不具备主观判断功能,相对来讲,审计人员在这一方面占据优势。故而,审计从业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通过锻炼职业判断能力来为审计行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同时,这也是审计从业者自我进步、自我提升的基本要求。审计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从业者应强化职业荣誉感,并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期在审计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取得审计模式改进的良好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后,审计人员应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型工作模式,并逐步提升自身判断力,以此保证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注重专业知识积累和审计技能提升,这对职业判断力锻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若审计人员仅将审计判断工作交由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判断准确性得不到保证,而且审计风险会因此增加,最终审计经济价值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企业应为审计人员创设良好的审计环境,通过渗透人本理念来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需求,据此为员工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以此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继而增强内部向心力。具体来说,企业组织形式多样的审计活动,审计人员根据个人喜好及能力提升需要,能动地参与相应的审计活动,以此丰富自身审计体验,并潜移默化的提升职业敏感度,最终准确预测潜在职业风险、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可见,审计人员适时提升职业判断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审计人员个人进步、审计工作效率提高有促进意义。

3.5 组织专项教育

现下,审计环境复杂多变,为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迎合技术变革趋势,势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审计人员。因为智能化审计趋势不可阻挡,审计人员要想在本职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审计工作贡献绵薄之力,势必要自我改变、自我调整,以便在短时间内适应多变的审计环境。除了审计人员自身进行思想转变外,所在企业应充分发挥助力作用,即面向审计人员,为其提供审计、信息技术、经济、统计、法律等多方面的培训,并细化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既要动态关注时代发展需求,又要组织专业化教育,以此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自信心,并循序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教育活动开展时,企业外聘经验丰富、审计能力较强的讲师,并合理调整教育机制,使审计人员通过专项教育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技巧,以便为审计模式优化提供技术保障。审计期间,审计失误、低效审计现象会有效避免。有条件的企业,应为审计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此丰富审计人员知识储备、拓展审计人员知识视野,最终能为审计模式发展提供新颖思路,且审计人员升职空间会逐渐拓展。除此之外,为真正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热情,企业实施奖惩制度,即审计环节整体表现出色的员工能够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支持,这无疑会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审计工作能够又好又快的完成。对于整体表现较逊色,且多次出现失误的审计人员,企业应向其提供专项培训[5]。为检验专项教育效果,定期实施过程式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了解审计人员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并适当调整教育计划,以此提高专项教育实效性,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与专项教育巧妙结合。这对审计人员全面发展、审计工作效果优化有积极影响,最终能够深化审计机制改革。

总 结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下,审计模式的发展引起了从业者以及技术研究者的思考,为深化审计机制改革,推动审计行业持续发展,应探索适合的审计发展策略。审计期间,既要渗透精细化管理理念、密切观察审计活动,又要联合先进技术、增强员工职业判断力,取得审计模式有效性改进的良好效果。因此,审计从业者应以此为参考,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路径,以便为审计模式良性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人工智能人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数读人工智能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下一幕,人工智能!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