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内涵

2019-01-27王子晨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总书记劳动

王子晨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22)

奋斗与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多个场合经常提到的一对关键词。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两个月后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言简意赅的两句话,深刻地阐明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刷新了人们对奋斗与幸福的理解,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幸福观”的形成。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对于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全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幸福观

“奋斗幸福观”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奋斗的问题。追求幸福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美好愿望,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与中国人民的追求高度契合,“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家庭梦的相互融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争取和保障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的愿望。不惧艰险、奋力开拓,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奋斗的结果。

历史由广大人民创造,眼下的幸福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创造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同志与梁家河百姓一起奋斗的七年,扎根农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奋斗幸福观”在实践中的最好诠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位列世界前三,再提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与现实脱节,当前我国发展更多存在的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吃饱穿暖这种生存型的较低层次转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高级层次。为了不断满足这种多层次多领域的高级需要,就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实在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幸福观

“奋斗幸福观”深刻地回答了朝哪奋斗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明确的主题,每一代人都肩负着历史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十九大报告在作出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一重大判断的同时又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两个没有变”就表明了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艰苦奋斗仍然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中必须大力弘扬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举国上下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进入新时代,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随之发生变化,由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式发展转变,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重担在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征程上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四个伟大”全过程,必须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具体来说,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回应发展不充分问题,着重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动能的转换,实现“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理念回应发展不平衡问题,着重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绿色发展理念回应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放发展理念回应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回应发展中的分配问题,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劳动幸福观

“奋斗幸福观”深刻地回答了如何奋斗的问题。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幸福都来源于自我个人的奋斗,都是无数个体劳动创造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奋斗可以让人生更加精彩。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上世纪80、90年代,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闽东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农业,致力摆脱贫困,“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欣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创造,改变他人的生活,为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了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在某种意义来说,幸福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心灵的体验,而奋斗尤其是艰苦奋斗恰恰可以在逆境中营造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成功的结果往往更能令人回味无穷。“因而奋斗者需要一刻坚毅的心,挺过一个个难关,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前进,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咬牙坚持可以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净化灵魂,不断涵养着人的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

猜你喜欢

幸福观总书记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总书记的告诚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