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成功展示党的形象初探
2019-01-27梁宝伟
梁宝伟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领导创建的晋察冀边区以模范抗日革命根据地而著称,向人们展示了党的光辉形象。了解和把握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展示党的形象的特点,对当前地方干部和党员如何展示党的形象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晋察冀边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展示党的形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党中央已预见到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局势将发生很大变化。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和彭德怀的《在山西应坚持普遍的游击战争的方针》一文中,分析了河北失守对华北以及全国战局的变化形势,指出:“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则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而以五台山区域为中心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无疑在整个山西战局乃至华北战局中又具有显著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为党的形象展示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晋察冀边区战略位置的特殊性
晋察冀边区是当时山西、河北和察哈尔三省交界的地方,以晋东北五台山山脉的方圆几百里为中心区域,横跨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县、定襄县、忻府区、原平县、繁峙县、代县、河北的阜平县等地区。自古以来,该区域是连通北京与西北的重要枢纽,是拱卫北京的重要战略屏障,为历代逐鹿问鼎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当时党领导人民对敌抗日斗争的战略地位看,晋察冀边区是我党实行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牵制着日军对中原以及整个西北的侵略,发挥着攻守兼备、进退自如的双重功能。从进攻的功能来看,可直接挺近华北平原,逼临北平,将全民抗战辐射华北,影响全国。从防守功能看,当时的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如果以陕甘宁边区为原点向东扩展,以吕梁山为中心的晋绥边区构成了拱卫党中央的第一道防线,晋察冀地区则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外围防线。即使日军攻占朔州、忻州、太原等地后,无论是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进攻,都会遭受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的两面包围夹击。因此,选择在该区域建立革命根据地,无疑体现了党在抗战中高超的战略布局艺术。
(二)晋察冀边区社会生态的特殊性
1.各种政治力量复杂交错。河北、山西失陷后,国民党的政权组织处于崩塌状态。晋察冀地区虽然出现政权上的真空,但并不等于政治力量不存在,反而犬牙交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晋北,扶植汉奸,日军及伪军成为当时盘踞在晋北的主要反动力量。国民党军队虽然败退,但部分散兵游勇以及部分同情国民党和阎锡山的人们仍然存在。除此之外,还有“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的众多杂色武装,“这部分武装的头头,有的原来是兵痞流氓,有的则是土匪。”“还有一部分杂色武装,从属于地主豪绅组织起来的联庄会和封建会道门。”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救国为己任,代表着领导人民全面抗战的正义力量,这让党在晋察冀边区建设上始终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同时党有了毛泽东同志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的转变,这些为晋察冀边区的创建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但是,党在当时也存在着“左”的错误尚未完全清理、党和军队人员较少、武器装备很差等不足和困难。如何克服主客观困难,把党的正确光辉的形象树立并展示出来,是一个严峻挑战。
2.佛教的影响。五台山位列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世界知名佛教圣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这里共存,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该区域的人们生活,成为不少人的内心信仰和生活方式。而中国共产党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无神论,如何在一个被有神论深刻影响的区域群体中开展工作、展示形象,难度巨大。另一方面,自明清以来,五台山寺庙的政治功能凸显,统治者将其视为内地与西藏等边疆地区民族和宗教联系纽带,给予寺庙大量土地和财产,赋予寺庙首领一定的政治特权。即使在抗战中,五台山寺庙仍然有大量属于自己的田庄、土地和财产,享有一定政治特权。如何正确处理党与寺庙的关系,不仅影响党在该区域安身立命,而且影响到全国宗教界和民族地区群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判断走向,关系党的形象确立。
3.阎锡山对晋东北的统治影响。阎锡山,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今属定襄县,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阎锡山取得统治山西的实际控制权,统治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被誉为“山西王”。抗战爆发后,山西沦陷,特别是五台山区域的部分人对阎锡山的感情还是存在的。有比较才会有选择。这样,党在以五台山为中心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如何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展示党的形象,无疑也增加了难度。
二、加强晋察冀边区建设以树立党的形象
聂荣臻以坚强党性,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抗日和民主的旗帜,向中央看齐,毅然担负起创建和领导晋察冀边区的建设,并将其建成为模范根据地,成为展示党的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成立边区政府为展示党的形象奠定了基本政治前提
政权的建立和建设是革命的基本问题。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草创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建立的是“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之类半群众性、半政权性的机构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主政权,因其机构设置只到县级,造成根据地内政令、财经混乱不一,无法适应抗日新的形势发展要求。1937年11月8日,聂荣臻在向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并周恩来转北方局,请示“晋察冀既成立军区,政权亦应有统一组织。我意即成立晋察冀临时行政委员会,下设财政、民政、交通、经济、文化、锄奸等处”。11月16日周恩来、刘少奇复电同意筹建边区政府。经过紧张的筹备,1938年1月中旬,民主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后经阎锡山转呈当时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获正式批准,由此边区政府正式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建立,不仅顺应了群众希望建立政权的心理,而且使利用根据地建设展示党的形象奠定了政治条件。第一,从形式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晋察冀边区政府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所承认,就为边区披上了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外衣,更有利于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认识党的形象。正如聂荣臻所说“政府——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很有权威的。有了正式的政权机构,他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依靠,心里就像有了主心骨。”第二,从实质执政的角度来看,边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我党在抗战期间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它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其性质、宗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机构的实质运行都与国民党的国民政府有着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地方政权建设的实验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通过观察晋察冀边区政府的作为就可深入了解到国共两党到底谁真正代表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晋察冀边区所展示的党的形象,成为观察未来中国前途走向的重要窗口。
(二)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贯彻于根据地建设
1.政权建设上注重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聂荣臻认识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特殊情况,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贯彻到政权建设中。早在进入五台山之初,聂荣臻向五台山寺庙的和尚宣传抗日救国政策,并教育干部保护好寺庙文物古迹,尊重宗教人士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习惯,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聂荣臻以共产党人的真诚赢得了寺庙宗教人士的信任,使得五台山的僧人认识到了党的抗日救国政策,也认识到了共产党是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当时的大法师然秀代表僧众表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吾等出家不出国,保不住国家,佛教、寺庙何存!抗日救亡,僧众有责!”在边区政府成立会议召开前,有人就和尚喇嘛作为会议代表提出了不同意见,对此聂荣臻说道:“和尚和喇嘛也是中国人,他们虽然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我们不能因为和尚和喇嘛的宗教信仰不同,变把他们排斥在抗日的门外。一切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应该有坚强的团结。”在聂荣臻的肯定和主导下,五台山僧人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边区政府的选举,充分体现了聂荣臻排除“左”的错误干扰,对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准确把握。这是对统一战线这一党的法宝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展示了党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和展示了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是一种新型的抗日民主政府,是真正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的政府,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新型政党。这种贯彻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思想理念始终成为党在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中考虑的重要基点,无论是以后的“三三制”政权建设上还是再往后的边区参议会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2.照顾特殊群体和人士的利益。党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抗战时期,虽然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但牵涉到具体的自身利益是有差别和多样的。党在坚持为工农大众利益服务为基本原则基础上,照顾特殊人士的利益,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为党的工作全局着想而采取的一种灵活策略。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第一,对阎锡山在五台县河边村的老家的财产利益给予保护。当时有的干部产生左的思想倾向,不问青红皂白,对阎锡山老家的财产进行了破坏,聂荣臻及时制止了这一“左”的错误行为,维护了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局面。第二,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逐步限制和削弱封建剥削制度。从最初的“二五减租”到后来比较完善的“合理负担”和“救国公粮”政策,再到“统一累进税”,在保障劳动大众基本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富农、开明士绅等阶层利益。对和尚喇嘛等特殊群体在减租减息的经济利益上有所差别,充分照顾到了寺庙的田庄土地和财产,稳定了和尚喇嘛的人心。第三,真诚相待国际友人。国际友人是当时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人士,对他们真诚交友,有利于树立和宣传党的国际形象。美国情报官卡尔逊来到晋察冀边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聂荣臻给予了热情接待,并专门抽出时间接受其采访,就晋察冀边区建设情况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卡尔逊对中共抗日的态度从怀疑到肯定的转变,诠释了聂荣臻对美国友人展示党的良好形象的成功。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边区,聂荣臻更是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饮食到收入以及工作条件给予了精心照顾。在白求恩去世后,聂荣臻怀着悲痛的心情,对白求恩在华的贡献进行了隆重纪念,将军区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白求恩陵墓落成典礼揭幕。聂荣臻元帅对白求恩的这种精细照顾,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对待特殊人才的用人思想——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充分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党虚怀若谷、求贤若渴、真诚友善的形象,对今天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3.军队建设上注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情。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革命根据地以抗日和民主为主题,武装斗争是边区的重要任务。在晋察冀边区最初创建之时,“孤悬敌后”的客观条件与人员装备较差的自身条件都给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建设提出严重挑战。聂荣臻以党员的责任担当,从实际出发,提出“撒豆成兵”的兵员补充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人民武装力量。早在进入五台山之时,聂荣臻就对寺庙的和尚喇嘛进行抗日政策的宣讲,并积极吸收寺庙僧人参加武装斗争,组建了别具特色“和尚连”。僧人站岗、放哨并直接参加战斗,为抗日做出了贡献。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收编杂色武装,加强干部训练,并出现了不少带有地域特色的部队名称,诸如“阜平营”“回民支队”“灵寿营”“平山团”等。聂荣臻为边区部队起了“子弟兵”的称号。虽然从形式上看,允许带有地方区域特色的部队称号的存在似乎不利于部队的团结统一,有违军队建设的规律,但是实质上却是党在抗战时期加强军队建设的创新。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但这种农民战争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式农民战争,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是军队的主要成分来源。农民的小农意识强、乡土观念重,对本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何把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部队,靠的不是空话、套话、大话,而只能紧密结合农民的自身利益、考虑农民的思想意识特点来对症下药,把农民团结组织起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教育。设立“阜平营”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部队,恰恰是对农民心理意识的深刻把握和对农民内心感情的充分考虑,这些内含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部队称号,进行理性的升华,就是聂荣臻提出的“子弟兵”。多年以后,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对当时为何采用“子弟兵”这一称号的原因从边区任务、组成成分、统一战线和反对国民党顽固分子对我党在边区的挤占等四个方面做了科学阐释。实践证明,这种考虑人民感情的军队建设思想是正确的,晋察冀边区在抗战胜利时,主力部队从3000人变成30万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勋。因此,聂荣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感情的军队建设思想和实践,向当时的人们展示了党领导下的军队形象。
三、讲好晋察冀边区故事以宣传党的形象
宣传党的形象,离不开讲好党的故事。党的故事,不是一般文学意义上的故事,不是虚构、浮夸,更不是穿越,而是共产党人真情实事的概括提炼与流露表达。聂荣臻高度重视晋察冀边区的宣传工作,注重讲好党的故事。
(一)爱护和使用好知识分子,加强讲好故事的队伍力量
知识分子是党的宣传队伍的重要力量。爱护和使用知识分子是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一贯要求。随着晋察冀边区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进步知识分子来到边区。聂荣臻关怀和照顾这些知识分子,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并积极为他们安排工作,展示出了党重视知识分子的可贵品格。邓拓从北平来到晋察冀边区,告诉聂荣臻,自己学会了识别和采集多种野菜,聂荣臻半开玩笑地说:“好啊,五台山欢迎你这样的野菜书生”,并后来让邓拓主管《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对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聂荣臻对著名摄影家沙飞很是欣赏,让其主办《晋察冀画报》。越南人洪水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在晋察冀期间担任《抗敌报》社的副主任,聂荣臻多次表扬了洪水的工作。应该说,晋察冀边区的影响能日益深远,与聂荣臻爱护和使用知识分子是分不开的。
(二)编纂《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讲好边区革命建设的故事
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所取得巨大成绩,被党中央高度关注。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就致电聂荣臻,认为晋察冀边区是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11月,聂荣臻就边区创建情况向中央进行了系统的书面汇报,毛泽东阅后认为意义重大,要求出版,亲自将书名命名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作序。著作的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在当时国共两党的中央所在地重庆和延安出版。该书叙述了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革命建设状况,总结了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指导各革命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材料,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成为宣传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资料,把党的正面形象以书面的形式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
(三)出版《毛泽东选集》,讲好党的理论武装故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抗战后期,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编纂和出版毛泽东思想著作,有助于党和人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更好地取得革命胜利,反映了党心民意。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1944年,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系统地宣传和学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聂荣臻等决定将这一任务委托给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经过紧张的工作,邓拓带领报社成员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虽然具体工作是在邓拓主持下完成的,但显然与聂荣臻的领导与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为传播毛泽东思想做出贡献,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自己的伟大革命实践,更有着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有着自己正确的领导核心,把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维护核心、拥戴核心的优良传统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