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再造服务企业新“程式”
2019-01-27李传民肖勇李国祯李晓鹏
●李传民 肖勇 李国祯 李晓鹏
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期,以改善营商环境为重点,聚焦影响企业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深化放管服改革,下移工作重心,前移工作关口,贴近企业、贴身服务,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努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聚焦“痛点”,由审批“检票人”变为服务“引路人”
借鉴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渤海新区开展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试评价,着力解决服务质量不高、部门核心权力抓着不放、企业对改革感受度不高、办事程序复杂等影响企业投资环境的“痛点”。
一是树立“审批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畅通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开通网上政务服务窗口、组建跟踪服务团等形式,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切实解决企业落地难、融资难、经营难等反映突出问题,实现服务企业常态化。2018年以来,新区审批部门深入企业百余次,组织召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对接会40余次,为项目手续办理“量身打造”推进方案,为企业争取审批时间。
二是积极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标准,贴身指导企业办理审批事项,将以往坐等审查、不具备条件不受理,变为按照审批流程图主动指导业主单位“抄近路”、并联推进、“跳着办”,提升审批效率。如,中捷产业园区的沧州渤海新区虾养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变更,行政审批局相关人员提前与申请人沟通,通过邮件的形式接收要件材料,经过交流与修改后,申请人仅携带一枚公章来办事窗口领证,整个过程仅用时1小时。
三是切实增强干部服务主体责任意识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加强政策推广力度,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严格兑现政策,增强企业获得感;通过组团走访、联合会商、专题调度,对问题拉单挂账、强化督办,及时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印发《四个干手册》和《目标承诺责任书》,倒逼各职能部门自我加压,用“引路”替代“检票”,实现审批换挡提速。
二、攻克“卡点”,建设营商环境“四个一”机制
为有效破解审批多、慢、繁、累的问题,渤海新区在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对标准、流程以及服务措施进行机制再造。
一是一个标准。新区着力规范自由裁量权,“把办理交给标准、把方便留给企业”,努力实现同类申请对象、提供同样的材料、获得同等待遇的无差别审批服务。实施清单管理,固化标准,明晰权责,做到清单之外不设其他准入条件和门槛,破解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
二是一套流程。进一步梳理项目建设审批流程,按照分段式审批原则,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在整个项目审批流程中,坚持将技术资料准备、建设工程手续办理及土地手续办理三条线并联推进,实现了全链条、闭合式、整体性“车间式流水线”审批,大大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类项目、备案类项目办完全程审批分别用时62、58、43个工作日,相比河北省投资服务流程确定的时限,分别压缩了73.3%、68.1%、73.6%。
三是一本手册。为方便业主单位加快项目手续组卷申报,制定了《建设项目手续办理指南》,指导企业把握手续办理的关键节点;为保证招商与审批顺利衔接,制定了《沧州渤海新区招商服务流程图》,打通项目签约至进入审批流程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编制了《渤海新区政务服务手册》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以信息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这些手册和指南,使审批结果可操作、可预期、可监督。
四是一份材料。一方面,新区清理没有依据的要件材料,另一方面,材料内部流转不再重复提供,实现窗口收件“一口清”。按统一标准制定涵盖所有审批的材料目录清单,帮助企业“按图索骥”。与改革前相比,要件材料减少了10%,对非要件材料可以容缺的,在领证时一并补齐,降低投资创业门槛,提高项目落地速度。
三、疏通“堵点”,打通优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渤海新区确定了“当场办结一批、提前服务一批、当年落地一批”的服务目标,努力打造精简、便捷、高效、智慧的审批模式,着力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堵点”问题,近距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目录制、项目化的即办体验和跨前指导。
一是建立招商、审批、建设、投产全程介入的工作机制,根据每个阶段企业不同需求提供政策把关和指导、“全程代办”审批、资质审批、政策扶持等服务,提高项目落地投产效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审批过程中,专人全程跟踪企业各项手续办理,并将多道手续按照“串联式”和“并联式”原则进行排列组合,实行“期望办理”、容缺预审受理、预约申请等审批服务机制。
二是推行“一窗受理、打包代办”,积极探索更人性化的审批机制,将企业开办和建设项目手续审批时间在国家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一半。推出“三主动一即时”(即主动跟进、主动填报材料、主动帮办,现场即时办理营业执照)服务举措,在政务中心为市场主体设立“企业设立一窗通办”窗口,将企业设立、公章刻制、发票领取及银行开户所有要件材料由一个窗口受理,统一办理。
三是推行“最多跑一次”。及时向社会公开“最多跑一次”清单和要件材料、办理流程等政务服务信息,实行“网上办事为主,自助终端为辅,实体大厅兜底”的审批新模式。通过加快推进审批“e服务”改革,打通网上申请及在线审批环节,提高事项网上全流程办件率,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只需扫描二维码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查阅需求提交的资料清单、报送材料、查询审批进度、下载审批结果。目前梳理出最多跑一次事项94项,占全部事项的80.3%,一般项目审批由过去至少2个工作日压缩到3小时立等可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
四、瞄准“薄弱点”,重构监管新模式
随着审批机制和方式的转变,如何构建监管更有效、服务更优质的保障机制成为新的问题,渤海新区瞄准能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环境等方面的薄弱点,将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机结合,将工作重心向强监管、优服务转移,倒逼部门转变职能,弘扬实干新风,重构优化、协同、高效的监管新模式。
一是建立审批与监管协调联动机制。探索形成以“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为核心的政府监管闭环模式,实现审管互动、信息共享、信用警示,使服务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行政审批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审批、监管无缝对接。
二是创新智慧监管。建立全过程留痕的电子监察系统,将审批、监管、服务、监督合为一体,把审批的各环节全部亮给申请人,实现阳光审批、透明监管。系统对审批状态实时监控,每一个环节设置提醒功能,对超出办结时限的调查问责,避免权力寻租,实现信息可追溯,强化了后台监督。
三是强化监督问效。新区建立了严格的“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制度,对服务窗口进行综合考评,以评促改,加快审批意识向服务意识、监管意识向保障意识转变。开通窗口评价、短信回访、电话回访,把服务质量交给市场主体去评价打分,监督“倒置”,集中“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