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名大会》:一堂恰逢其时的民政文化通识教育课

2019-01-27陈天峣

中国民政 2019年22期
关键词:民政大会文化

□ 陈天峣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

地名,是一种文化印记,铭刻在神州大地的璀璨河山,记录着泱泱中华文化的峥嵘岁月。地名,饱含着故乡情怀,镌刻着历史印记,记录着文明历程,亦是民政文化的一部分。由中宣部指导,民政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于11月16日正式登陆央视。作为我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高度切合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论述,践行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内容和形态,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和决心。

《中国地名大会》对于保护传统地名文化、弘扬民政文化而言,堪称是一堂恰逢其时、妙趣横生的通识教育课。

地名文化升腾文化自信

一个地名传承一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人们看到敦煌就联想到莫高窟,说起西安想到的是汉唐盛世。湖南的大庸市更名张家界市,云南的中甸更名香格里拉,这些地方因改名而扬名,深受大众欢迎。然而,随着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新地名不断涌现,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老地名却逐渐消失。很多地方轻率更名,“大、洋、重、怪”的地名司空见惯。地名是鲜活的文化符号,理应被我们视作珍贵的文献资料,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传承地名文化,就会造成民族文化记忆的断层。2018年12月,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指出:清理整治不规范的地名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地名大会》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乡音、乡情,凝聚着中国人的人文基因。当我们的内心对地名文化有了这样一份亲近和敬畏时,必然会升腾出自信和自豪感。

地名文化承载民生民情

人民是地名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地名一旦脱离人民、脱离生活、脱离历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让地名文化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传承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汲取人民的智慧,创新地名文化的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真正的地名文化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把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典故、文化技艺等采用新的表现形式展示给大家。西安兵马俑手办、长沙火宫殿花鼓戏等,都是一种有益的地名文化创新模式,通过保护独特的地名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价值提炼,把地名和文化进行创意融合,贴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并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休眠的地名遗产就会在文化产业的结合下“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备受欢迎的文化符号。

地名文化激发情感共鸣

《中国地名大会》不但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更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浓烈兴趣。伴随节目,许多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地名里有东南西北,有江河湖海,有迁徙的乡愁,有美好的向往。中国地名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演进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误记。《中国地名大会》把多年来全国地名系统“一普”“二普”和国家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出来。节目播出本身,就是对地名人、民政人的肯定和褒奖。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每一条都承载着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民政部也将以节目播出为契机,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准确、便捷、高效的地名服务。

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中国地名大会》用一个全新的切入口,激发了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是民政文化的时代表征。当我们重新擦亮地名文化,自然对大好河山、民生民情多了一重细腻而真切的感知,激发出传承和建设地名文化、民政文化的强烈使命。这便是节目最为深层的意义。

猜你喜欢

民政大会文化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WAIC与WIC大会简介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声讨大会
谁远谁近?
大会选举
图说大会